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朝阳路的历史发展 朝阳路的历史发展

导语:朝阳路的历史发展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朝阳路,从北京到通州40英里的京通大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古道。它随着元大都的诞生而诞生。自1271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以及1949年解放后的新中国。无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位于北京东部的朝阳路和通惠河都建于元代,年代相近。它们是历史上北京的两大水陆交通和经济命脉。朝阳路以50年代修的路命

朝阳路的历史发展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朝阳路,从北京到通州40英里的京通大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古道。它随着元大都的诞生而诞生。自1271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以及1949年解放后的新中国。无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

位于北京东部的朝阳路和通惠河都建于元代,年代相近。它们是历史上北京的两大水陆交通和经济命脉。

朝阳路以50年代修的路命名,前身是元代齐华门外的陆毅。

元初,统治者放弃辽金都城,在高梁河系修建元大都,成为明清北京的前身。

大都城有11个城门,其中东南门叫齐华门。

齐华门建成后,车马入城出城,逐渐形成一条土路,是元朝东行供官府通文书的驿道。

当时道路两旁多为荒野之地,只有几个零星的车站,十分荒凉。

民国时期,朝阳门非常荒凉。当时的朝阳路还是一条石路,有几条深深的车辙,路中间是一条发臭的排水沟。

石路两旁散落着一些村落,八里庄就是其中之一。

以石板路为界,南有“前八里庄”,北有“后八里庄”。

八里庄有门、郭、张等几个姓氏。村民主要是菜农,生活在菜地周围。这里四五户凑,那里七八户凑。虽然他们看起来很分散,但总共有2700户,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村庄。

民国时期,八里庄人主要种植大白菜、芹菜、菠菜、香菜、黄瓜,抗战胜利后开始种植西红柿。

种的菜有的留给自己的家人吃,有的被带到天桥“送外卖”,卖菜挣钱养家。

平日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只有过年了,八里庄的人才能喘口气,点灯笼,放风筝,放鞭炮,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当时在八里庄,除了朝外的石路,还有一条主干道:二道沟。

这条沟是大旱沟,最深处四五尺,可以推车走。

西起朝阳门外的四条旧胡同,东至通县。

后八里庄北面有几个大窑坑,是村民在六里屯烧砖取土留下的。下雨的时候会积水,被芦苇覆盖,很荒凉。

前八里庄附近有个墓地。

八里庄西边没有大村子,直到猪店。

西边最近的邻居,从地名来说应该是慈云寺。

慈云寺是一座古寺,占地约20亩。

据《陈语安简介》记载,建于乾隆三十三年,有御石匾额。

寺庙附近还有一大片菜地。只有几户人家,很难称之为村。

八里庄以东,以向外的石路为界,路北有一座“红庙”,大致相当于金地大厦的位置。

据说清朝皇帝路过的时候,也会停下来在庙里烧香。

在寺庙附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五海墓,位于京面新城区。

墓主爱辛约罗·伍大海,清太祖二弟穆尔哈齐四子。

早年多次带兵打败明军。

顺治元年,随同多尔衮。

顺治十一年,吴大海去福建镇压郑成功。他中途生了重病,不得不返回北京。他不久就因病去世了。谥号“乡民”葬于此。

墓道已经平整,民国时期具体位置很难找到。

从古墓往南,在石板路以南,有一个村子叫十里堡。

堡也写“铺”,意思是驿站。

十里堡因距朝阳门十里而得名,大概是雍正时期形成的村落。

翻开1947年的《北平城郊区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道路范围内有近百个自然村,其中有近二十个有名人墓的村庄,有近三十个有庙号的村庄,还有无数个长期无主的坟墓。

这是元大都至1949年600多年来朝阳路沿线的建筑面貌。

朝阳路,解放前,从北京到河北通州只有40英里的京通大道。

北京的管辖范围从朝阳门延伸到大皇庄、花园门,由北向南辐射到通惠河两岸,由北向东辐射到东直门以东的高阳墅线。整个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朝阳门外元代修建的东岳庙,就只有一些低矮的店铺和简陋的民居。

解放初期,北京纺织工业区的建设对朝阳路的影响最大。

北平解放后,1949年4月成立八里庄乡,隶属郊区二区,后改为郊区十四区、郊区十区、东郊区、朝阳区。

1956年2月,棉纺厂建成后,取消了乡镇制度,建起了八里庄街。行政管辖范围东至十里堡京包铁路以西,西至红庙、大王路,南至通惠河,北至六里屯,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从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3年,根据首都区域规划,中共北京市委、纺织工业部决定在北京以东的八里庄建设大型纺织工业区。

这里的“八里庄”是广义的,不仅指东八里庄的一个村落,还包括慈云寺、十里堡等地。是乡镇层面的概念,是现在八里庄街的前身。

1954年9月,十里堡京棉一厂首次建成投产;1955年和1957年,八里庄的北京第二棉纺厂和慈云寺的北京第三棉纺厂先后建成投产。

三个工厂共有234,376锭和7,284台自动织机。

除了一些从东德和日本进口的设备,其他设备都是中国制造的。

每个工厂将在生产的第二年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

于是,“一五”期间,八里庄地区建成了93万平方米的纺织工业区,结束了北京“布无纱”的历史。

1958年,北京棉纱和棉布产量分别达到18万条和2.45亿米,使印染坯布自给自足,80%的产品开始出口东南亚国家,为国家兑换了大量外汇。

纺织业在解放初期堪称北京的一大创汇大户,成为当时北京国民经济的一面旗帜。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厂的建立,八里庄地区出现了新的生活区。

从慈云寺到八里庄,再到十里堡,北京棉花三厂、二厂、一厂的宿舍从西向东排成一列。

以朝阳门外的石路为界,南有厂区,北有生活区,一一对应,员工上班非常方便。

在生活区,大量建造了三层红砖建筑作为员工宿舍。

附近种植了大量树木,并进行相应的绿化,建筑之间点缀着“小花园”。

生活区有医院、澡堂、理发店、中小学、商店、礼堂、体育场等配套设施。

后八里庄的二道沟,原本是一条有大车的干沟,此时变成了火电厂的循环水道。

1955年,修建了一条1075米长的八里庄路,从后八里庄北侧到南侧的朝阳路,连接前后八里庄和后八里庄。

1958年,八里庄街道办事处率先因地制宜。之后以八里庄北部的几座窑为中心,湖水面积约330亩。

在项目期间,附近的学校动员了数千名少先队员挖湖、种树、种花。为了纪念少先队员的贡献,公园被命名为“红领巾公园”。

从朝阳路员工宿舍出发,经过事先修好的八里庄路,人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到达红领巾公园的南门。

1960年,朝阳路开通了从沙滩到十里堡的12路无轨电车,极大地方便了纺织城的居民进城。

20世纪50年代,北京开始拓宽修缮朝阳门外破败的石头路,取名“朝阳路”,至今仍在使用;1958年,朝阳路贯穿通州至八里桥北,这条路延续至今。

1978年,北京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京通高速和朝阳北路修建之前,朝阳路是北京东部唯一的东西向城市主干道;之后,京通高速、朝阳北路、三环、四环、五环相继相连,朝阳路成为北京交通网络的东部连接干线。

90年代以来,朝外大街彻底改造,京广大厦是当时全国最高的。

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北京中央商务区。

1998年,北京市规划局将北京中央商务区界定为西起东大桥路、东至大王路、南至通惠河、北至朝阳路之间约3.99平方公里的区域。

2009年5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CBD沿朝阳北路、通惠河延伸至东四环,新增面积约3平方公里。

然后,直到现在,各种形式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国茂三期,高330米,是目前北京最高的建筑。

央视新址高234米,朝阳路南侧三环路口东南角耸立着连体铁塔;人民日报新办公楼高150米,朝阳路北侧人民日报院内建有圆形塔楼。

这两栋建筑已经成为朝阳路的新地标。

从上世纪末开始,朝阳路纺织区开始改造,甘露园青年路建材街改造,兴隆村改造等。,旧城改造的势头继续向东延伸。

现在朝阳路在一天天发展升级。两岸新开发的商住楼越来越多,众多知名商业机构和公司纷纷入驻。

朝阳路,连同青年路、朝阳北路、姚家院路,共同构成了“潮清板块”,在北京东部日渐辉煌、欣欣向荣。

朝阳路已成为集商业、办公、新闻、教育、居住、休闲、医疗于一体的城市交通干道,将变得更加便捷、现代化、繁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四个人 四个人 沽名钓誉。却被称为四君子。下一篇:广州历史简介 广州历史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