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柳公权为何书写《神策碑》 柳公权为何书写《神策碑》 是谄媚宦官还是另有别情

导语:刘公权为什么要写《厕神碑》,是奉承宦官还是别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年幼时临帖,柳体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那些古怪的拗笔——至少在孩子看来是如此,着实考验腕力和记性。 此外当然还有奇怪的头衔,比如《神策军碑》里的「 ”紫金鱼袋”,柳公权喜欢把「 ”紫”字上面的竖弯钩写得格外长,临习过柳体的朋友想必对此都印象深刻。 多年以后才惊觉,帖子是临过了,可碑文里讲了些什么,居然

刘公权为什么要写《厕神碑》,是奉承宦官还是别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年幼时临帖,柳体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那些古怪的拗笔——至少在孩子看来是如此,着实考验腕力和记性。 此外当然还有奇怪的头衔,比如《神策军碑》里的「 ”紫金鱼袋”,柳公权喜欢把「 ”紫”字上面的竖弯钩写得格外长,临习过柳体的朋友想必对此都印象深刻。 多年以后才惊觉,帖子是临过了,可碑文里讲了些什么,居然一无所知,入宝山而空回,莫此为甚,重新找来文章一读,才大致知道此事的原委。 《神策军》碑全名是「 ”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由翰林学士承旨朝议郎守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崔铉奉敕撰,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上柱国河东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臣柳公权奉敕书,集贤直院官朝议郎守衡州长史上柱国臣徐方平奉敕篆额。 所以碑文其实是崔铉写的,他此时的职务是「 ”翰林学士承旨”,负责「 ”知制诰”,也就是撰写圣旨,属于皇帝最亲近的文臣,写完这篇碑文不久,他便升任了宰相。 柳公权的结衔更长: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上柱国河东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为了照顾至今还喜爱柳书的读者,我们花点时间解读一下这个头衔: 正议大夫是正四品上的散官阶,右散骑常侍是正三品的职事官阶,上柱国是柳公权的正二品勋阶,河东县开国伯是正四品上阶的爵位,食邑七百户和爵位是连在一块儿的,意味着他名义上享受七百户租税的津贴,但这个爵位没有实封,因此无法遗传给子孙。所谓「 ”赐紫金鱼袋”,可以断句为赐紫、金鱼袋,意味着赐穿三品以上官员专享的紫袍,佩戴金饰鱼袋。 至于柳公权当时的具体工作,则是「 ”集贤殿学士、判院事”,集贤殿学士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判院事,相当于主持集贤殿常务事宜。 柳公权这一大嘟噜的职衔,除了上柱国不太值钱之外,其他每一个都堪称显贵。 柳公权早年官运并不亨通,他与韩愈、白居易、元稹算是同时代人,于元和三年中进士,任职秘书省校书郎,之后十来年都没什么起色,直到四十岁前后,才被夏绥银宥节度使李听看中,邀请去做了节度使掌书记。 唐穆宗即位之后,柳公权代表李听觐见,穆宗对他的书法仰慕已久,升他为右拾遗。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柳公权的主要工作都是「 ”侍书”,也就是给皇帝写字,看上去很光彩,可对名门望族出身的柳公权来说,这就和打卦算命一样没什么前途,他深以为耻。 他的哥哥柳公绰给宰相李宗闵托了关系,请求帮忙换一个新岗位,时隔不久,文宗皇帝又把他召回来担任侍臣,此后三四十年间,柳公权一直都在中枢任职,「 ”居三品、二品班三十年”,像他这样几乎终身没做过地方官,还一路升官到顶的,在晚唐很罕见。 平心而论,柳公权在中枢呆了那么长时间,历经各种政变而不倒,且在有名的「 ”牛李党争”中都没受到什么实质影响,跟他会做官有很大关系。 书法史上传播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柳公权的「 ”笔谏”,穆宗召见柳公权,问他如何把字写好,柳公权回答说:「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据说穆宗皇帝脸色为之一变。这个故事也给柳公权留下了「 ”直言能谏”的美名。 不过,柳公权四十多年的近臣生涯,有益时局的进谏其实不多,他深得唐文宗欣赏,甚至留下了浴堂殿濡纸继烛的佳话,可是文宗朝着名的「 ”甘露之变”前后,他却没有实质性的表态,相比颜真卿一身铮铮铁骨,柳公权的身段确实要柔媚许多。 回到《神策军碑》上来,因为原碑已毁,拓本也只剩了半篇,现存的柳书《神策军碑》实际上是残本,剩余的半篇碑文与神策军没什么关系,主要记载的是武宗即位以来「 ”中兴”的盛况以及回鹘首领、特勤嗢没斯来投降的事迹,其目的当然在于彰显「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的文治武功。 据《新唐书》,嗢没斯来降在会昌二年五月,武宗视察左神策军在七月,碑文撰写必定在这之后不久,此时柳公权约六十五岁,处于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期,《神策军碑》也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神策军是唐后期的禁军,此时担任左神策军中尉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宦官仇士良,他曾经主导了文宗朝的「 ”甘露之变”,软禁文宗,诛杀宰相大臣,后来又扶持武宗上位,可谓权势显赫。 因为柳公权在朝三十余年无所建树,后世也有人讥评柳公权,认为他书写《神策军碑》,是为了谄媚宦官以求荣,这未免有些苛刻了。 仇士良一手将武宗扶上帝位,此时武宗根基未稳,尚需恩结仇士良,从「 ”奉敕”二字也可以看出来,这篇碑文完全是在皇帝要求下所作的,当时朝中能够与仇士良掰手腕子的角色,恐怕一个都没有——撰写文稿的崔铉看似资历名望不及柳公权,实际影响力还在柳公权之上。单从书写碑文一事来判断柳公权的政治人品,是不太合适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福建历史高三 福建历史高三下一篇:为什么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为什么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