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被历史掩盖的真正西周最后一个天子—周携王。 被历史掩盖的真正西周最后一个天子—周携王。

导语:西周最后一个真正的天子——周谢王,被历史所掩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 按照历史教科书的描述,接下来,原太子宜臼继承王位,是为周平王,次年,周平王将都城由镐京向东迁至洛邑,史称「 ”平王东迁”,东周、同时也是春秋战国的历史正式开始。 教科书的这一说法,主要是依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实际上,根据《竹书纪年》、清华简以及《左传》的相关记载,

西周最后一个真正的天子——周谢王,被历史所掩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 按照历史教科书的描述,接下来,原太子宜臼继承王位,是为周平王,次年,周平王将都城由镐京向东迁至洛邑,史称「 ”平王东迁”,东周、同时也是春秋战国的历史正式开始。 教科书的这一说法,主要是依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实际上,根据《竹书纪年》、清华简以及《左传》的相关记载,在周幽王被杀后,并不是简单的由平王继承王位,而是出现了持续约20年的「 ”二王并立”的局面。 本期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 对于「 ”二王并立”,《史记》周本纪未记一字,《左传》由于其记载的起始年份是公元前722年,而「 ”二王并立”发生在此之前,因此也没有详细记载,只是在后人的一些溯及往事的谈话中零星提到,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 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大体意思是,在周幽王的时候,上天不保佑周王室,幽王被杀。这时,周携王僭位称王,各诸侯国将其灭掉,拥立真正的王位继承人周平王,并将都城东迁洛邑。 《左传》的这一记载虽然极为简略,但是,它提供了「 ”二王并立”事件的基本信息,为我们研究相关历史提供了线索。 想要探索「 ”二王并立”事件更多的细节,《史记》和《左传》都指望不上,但是,《竹书纪年》中却有比较详实的记载。 周携王: 一、《竹书纪年》载「 ”二王并立”始末 《今本竹书纪年》详细的记载了「 ”二王并立”事件,具体如下: 十一年: 申人、缯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 元年: 王东徙洛邑。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周。 二年: 赐秦、晋以邠、岐之田。 四年: 郑人灭虢。 五年: 秦襄公帅师伐戎,卒于师。 六年: 郑迁于溱、洧。 十年: 秦迁于汧、渭。 十四年: 晋人灭韩。 十八年: 秦文公大败戎师于岐,来归岐东之田。 二十一年: 晋文侯杀王子余臣于携。 以上就是《竹书纪年》记载的「 ”二王并立”的整个过程。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二、「 ”二王并立”的开始 按照《今本竹书纪年》的说法,「 ”二王并立”发生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之后。 当时,各诸侯国大致分为二派,一派拥立幽王的原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另一派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王,是为周携王。两派具体情况如下: 平王集团:最初是申国、鲁国、许国,后来晋国、卫国、郑国和秦国也纷纷加入。 携王集团:见于史书记载的是虢国。请大家注意,中国历史上共有5个虢国,东虢大致位于现在河南荥阳,西虢最初位于陕西宝鸡,东周初年东迁,迁到山西平陆和河南三门峡,两地隔黄河相望,山西平陆的称北虢,河南三门峡的称南虢,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了一小部分人,称为小虢。根据学者研究,这里的虢公翰,应该是西虢国君。 东周前期各国情况: 仅从《竹书纪年》的记载上看,平王集团明显占优势,晋国、秦国等后来的大国都在这边,而携王只有一个西虢国。 但是,事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请注意,《竹书纪年》是晋国、魏国的史书,反映的是晋国的观点,而晋国当时是平王集团的成员,其立场自然会偏向平王,不想夸大携王集团的力量。幸好,我们除了《竹书纪年》之外,还有一部「 ”清华简”,「 ”清华简”是楚简,反映的是楚国的观点,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记载的: ……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我来把「 ”清华简”的这段记载翻译一下: 幽王和伯盘被杀,周灭亡。诸侯中为首的那些国在西虢国拥立了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携惠王在位二十一年,晋文侯姬仇在西虢国杀掉了携惠王,周再次灭亡。 幽王九年,各诸侯国开始不朝见周王,晋文侯于是在少鄂迎接平王,并在京师拥立平王。三年后,平王东迁,到了成周,晋国开始在周京师一带开疆扩土,郑武公也开始统领东方的各诸侯国。 请注意其中「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这句话。「 ”邦君”就是国君、诸侯;诸正,指的是诸侯中为首的那些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幽王死后,诸侯中为首的那些国在西虢国拥立了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也就是说,按照「 ”清华简”的说法,当时主要的诸侯国是支持携王的。当然,「 ”清华简”的说法也不能全信,因为它未能举出到底是哪些诸侯支持携王。但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当时支持携王的应该不只是一个西虢国,应该也有一批诸侯是站在携王这一边的。 从逻辑上分析,这也是合理的。如果只有西虢国支持携王,其他各国都反对,则虢公翰未必有那么大的能量和胆量去拥立携王。此外,从幽王时的情况分析,幽王生前曾重用虢石父,此人很可能就是当时西虢的国君,按照《史记》的说法,虢石父「 ”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作为幽王的宠臣,虢石父很可能会搞一些拉帮结派的活动,笼络一批诸侯站在自己这边。则其后代虢公翰利用上辈的关系率领一批诸侯拥立携王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 ”二王”相争 基本态势 要分析态势,就得结合着地理分布来说了。西周建立时,定都镐京,为保卫镐京,在陕西宝鸡一带设立西虢,作为镐京的西大门。 此后,西周又在今河南洛阳一带营建洛邑,为保卫洛邑,在河南荥阳一带设立东虢,作为洛邑的东大门。这是周王室京畿地区的基本格局。 平王东迁 为了体现政权的正统性,平王先是从申国迁回了镐京,据「 ”清华简”记载,「 ”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此「 ”京师”指的就是镐京。然而,在遭受犬戎的洗劫之后,镐京已然残破不堪,而且犬戎仍在附近活动,镐京并不安全。 有鉴于此,公元前770年,在晋、卫、郑、秦等国军队的护送下,平王东迁洛邑。 东迁之后,平王政权暂时安全了一些。但是,整体态势依然不容乐观: 东线:把守洛邑东大门的东虢,虽然无明确证据证明其站在携王那一边,但是也没有明确站在平王这一边。东大门的守卫者态度晦暗不明,洛邑仍存在安全隐患。 西线:把守镐京西大门的西虢是携王的支持者,且西戎仍在镐京周围活动,西线局势很不稳定。 为改善局面,平王集团在东西两线都采取了行动。 东线:郑国东进 郑国建国之初,国都设在今陕西华县一带。面对幽王无道、王室衰落的局面,郑桓公忧心忡忡,急于寻找避祸之道。 根据《国语》郑语的记载,当时郑桓公就看好了洛邑以东的河南之地,这一带共有10座城邑,在此地的诸国之中,东虢和郐比较强大。郑桓公与史伯分析认为,东虢和郐的国君,都是骄奢贪冒之人,因此,他们计划,先向这里转移寄存财产和家人部属,等到周乱之后,东虢和郐一旦有反叛之心,郑国立即出兵攻灭二国,占有河南十邑之地。 当然,郑桓公本人由于在幽王之乱中被杀,无法完成这一计划。 但是,随着平王东迁,河南十邑之地作为洛邑东大门的战略地位显现出来,因此,在平王的支持下,郑武公得以继续实施这一计划。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郑桓公寄奴与贿于虢、郐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郐,四年而灭虢。 据此看,平王二年,郑武公开始执行计划,出兵攻灭郐,二年后,又攻灭了东虢。到公元前765年,「 ”郑迁于溱、洧”,郑国正式东迁至溱、洧,亦即河南十邑之地。 至此,洛邑的东大门完全掌握在郑国手中,东线的安全隐患被铲除。 由于郑武公的扈从拥立之功,平王时期郑国的政治地位非常高,据《左传》记载,郑武公担任平王的卿士,另据「 ”清华简”记载,「 ”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即郑武公为东方各诸侯国之长。 郑氏三公: 西线:秦晋出击 与东线相比,西线局面要复杂和困难很多,这里不但有支持携王的西虢控制镐京的西大门,还有西戎四处活动。因此,秦国和晋国两国均在西线经略。当然要指出一点,当时秦国和晋国还处于成长阶段,国力比较有限,还没有成为后来威震一方的霸主。 平王东迁后,为鼓励秦国和晋国在西线积极进取,平王于公元前769年大胆的发布了一道命令: 赐秦、晋以邠、岐之田。 所谓邠、岐之田,就是镐京周围的土地,平王慷慨的将其赐予秦国和晋国。给晋国的具体文书已无记载,但是,给秦国的文书收录于《史记》秦本纪: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这片土地上西戎横行,支持携王的西虢也在附近,因此,平王赐田,仅仅是名义授予,要想真正拿到这片土地,秦国和晋国还需要进行战斗。 1、秦国 秦襄公积极准备对西戎作战,但天有不测风云,平王五年,秦襄公率军进攻西戎,打到岐地时,去世于军中。其子即位,是为秦文公。 秦文公继承秦襄公的遗志,继续经略。平王十年,秦文公将国都迁至汧渭之会,查《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此地也在陕西宝鸡一带,距离镐京近,方便对西戎作战,此外,毗邻西虢,方便遏制西虢。 此后,秦国又进行了多年的准备,公元前753年,秦文公出兵进攻西戎,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据此看,秦文公这次出兵,大获全胜,将西戎从镐京周围赶走,秦正式控制了这片土地,并收编了西周遗民。当然,为表达对周王室的尊重,秦文公只占领了岐山以西的土地,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了周王室。 至此,西戎对周王室西线的威胁初步解除。 2、晋国 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757年,「 ”晋人灭韩”。 韩,不是后来三家分晋的那个韩,是古韩,位于现在陕西韩城一带。晋国灭韩,是否与打击携王有关呢?我认为是的。当时晋国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故绛和曲沃,大致现在山西西南部,而古韩则在陕西韩城,中间隔了一条黄河,且古韩恰好是当时一个重要的黄河渡口。可见,晋国灭韩,目的就是想打开西进陕西的通道。 而结合当时情况看,根据地在山西的晋国西渡黄河进入陕西能去做什么?自然与打击携王有关。 至此,在镐京周围,西戎已经撤退,秦国和晋国已站稳了脚跟,携王困居西虢,平王集团已取得压倒性优势。 西虢动摇 在平王集团持续10多年积极经略的时候,携王集团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对抗,因此全面落败。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携王的主要支持者西虢的态度如何呢? 史书对此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我认为,在拥立携王20年后,西虢、至少是西虢一部分国人对携王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此前的支持改为抛弃。 我做出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2个史实: 1、西虢在平王时期东迁至今河南三门峡一带。 我上面说过,西虢最初建立于今陕西宝鸡一带,是镐京的西大门。但是,在平王时期,西虢向东进行了迁徙,迁至河南三门峡一带。 三门峡这个位置非常重要,西周时期,周王室的都城在镐京,西虢把守镐京的西大门,而到了平王时期,镐京已被放弃,王室东迁至洛邑,而洛邑同样存在东西二个大门,东大门之前说过在河南荥阳,西大门就在三门峡。 西虢作为平王的对手携王的支持者,怎么可能迁到洛邑的西大门呢?平王怎么可能允许呢?我推测,西虢、至少是西虢的一部分国人很可能与平王进行了政治交易,从而重新赢得了平王的信任。而这一交易内容,很可能是西虢放弃甚至出卖携王。 2、西虢国君在桓王时期出任卿士。 平王去世后,其孙即位,是为周桓王,西虢国君在桓王时期出任王室卿士,与另一位卿士郑庄公分庭抗礼。 试想,如果西虢此前没有为平王这一系作出重要贡献,怎么可能得到卿士的高位呢? 而西虢的贡献,很可能就是交出携王。 据此,我认为,西虢在意识到携王将败的时候,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再支持携王。 至此,对于携王来讲,大势已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平王二十一年,「 ”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携王政权宣告灭亡,持续约20年的「 ”二王并立”局面结束。 「 ”二王并立”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二王并立期间,携王政权毫无作为,平王集团虽然积极进取,但是,王室本身并未发挥领导作用,冲锋在前的是郑、秦、晋等几个诸侯国。自此之后,王室益弱,诸侯益强,大国吞并小国、强国相互争霸的春秋乱世拉开帷幕。 如对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史书记载:李隆基一次曾喝过三「 ”船”酒 史书记载:李隆基一次曾喝过三「 ”船”酒 专家说:我们都被骗了下一篇:英国的着名公司有哪些 英国的着名公司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