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冯道 冯道 历史上对冯道这个人最切实际的评价是什么

导语:冯道,历史上对冯道最现实的评价是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历史上对冯导最现实的评价是什么?冯导是中国大规模官方雕刻儒家经典的创始人。话可说,自号“长乐老”。五代瀛洲景城人。后来唐、金两朝是当时的宰相。契丹灭亡后,他去契丹当老师。后汉是太史。后来的周朝就是当时的太史公和仲树龄。他曾经写过《长乐老的自我介绍》。 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同寿,“时人皆共称叹”。宋初

冯道,历史上对冯道最现实的评价是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历史上对冯导最现实的评价是什么?

冯导是中国大规模官方雕刻儒家经典的创始人。话可说,自号“长乐老”。五代瀛洲景城人。后来唐、金两朝是当时的宰相。契丹灭亡后,他去契丹当老师。后汉是太史。后来的周朝就是当时的太史公和仲树龄。他曾经写过《长乐老的自我介绍》。

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同寿,“时人皆共称叹”。宋初的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是:“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显然这是由于范质等人至少都有历二朝、事二主的亲身体会,理解冯氏的苦衷,不像欧阳修只要说现成话那么方便。其实,欧阳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为皇,当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与宰相韩琦赞成,天章阁侍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反对,结果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都被贬黜,而赞同欧阳修意见的蒋之奇被他推荐为御史,被众人目为奸邪。欧阳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风不正派。蒋之奇为了摆脱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对欧阳修进行查办。欧阳修闭门接受审查,因得到故宫臣孙思恭的辨释,蒋之奇等被黜逐,欧阳修也力求辞职,降任亳州知州。这一事件说明欧阳修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也不见得有李氏那样的廉耻之心。引经据典迎合皇帝的心愿,贬斥持反对意见的人,早已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蒋之奇的行为说明此人完全是一个无耻小人,但因为赞同自己的意见,就加以引荐提拔,显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当。受人污蔑后并没有像他要求别人那样以死明志,只是老老实实接受审查,以降职为台阶,看来事到临头就不像议论别人那么轻而易举了。《宋史·欧阳修传》说他“数被汗衅”,但他的反应至多只是要求退职,说明他从来就没有李氏断臂的勇气。有人喝着参汤作发扬艰苦朴素光荣传统的报告,带着浩荡的豪华车队去访贫问苦,儿子拿了绿卡后再提议限制出国,挪用公款后却要公教人员体谅国家的困难;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责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独立人格,入了外籍后来教导我们应如何爱国;大概都深得欧阳文忠公的真传,继承了假道学的传统。

求冯导《我的作品》的意义!不欣赏诗词!是翻译!

其实我也查了很久这首诗的翻译。我想知道的是这个老不倒翁的诗里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和你已经和他分开一千多年了。他老人家那么高,在乱世里吃过不少苦。他完全能理解他老人家的心思。你以为吃饭就这么简单?

勉强翻译一下吧,肯定没有触及到他老人家的高深莫测,但是抛砖引玉吧! 《偶作》 原文: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译文:不要因为时局危险就心神怆然,当前的路程现状往往是由过去的原因造成的。 原文: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译文:必须知道的是沧海山岳终将归属于英明的君主,可是中途的乾坤政权却未必总是能陷落在遵守道德却不懂变通的老实人手中。 原文: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译文:道德哪有什么时候曾离开过这个世界呢?车船哪有什么地方不能通往交通枢纽呢? 原文: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译文:但凭方寸之心没有诸般的恶念,就算在豺狼虎豹环伺的丛林里也能安身立命——有所作为!

冯导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什么?

但是,教学无恶不作,也有狼和老虎。

冯导是奸臣?还是治国之道?

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比如张,的后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和批评。冯导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传说。他有三样东西:希望不欺骗地面的人、不欺骗他人的人、不欺骗天空的人和不欺骗天空的人。有多便宜,就有多贵,就有多长,就有多老……南怀瑾先生曾经为冯道辩护,如下:举一个人为例。本次对话到此结束,顺便讨论一下历史。在此,我要特别声明:冯导不能随意模仿。目前只是在理论方面做客观研究。晚唐五代,中国乱了80多年,这个当皇帝,那个当皇帝,很乱。而且都是边疆民族。在古代,我们现在所说的边疆民族叫做胡族。当时外国人统治中国。这时,有一个叫冯导的人,活了73年才去世。五代之乱,各朝更迭,请他去辅政。他变成了不倒翁。后来到了宋朝,欧阳修写历史骂他,说中国文人的气节完全被他破坏了。他曾经有四个姓氏,六个皇帝。所谓“奶为母”,却没有诚信!纵观历史,我们都知道冯导就是这样的人。也可以说冯导是文人中很混蛋的一个。看完历史,我会从生活经历中去体会。我觉得这个人太奇怪了。这个人能在和平时期的政治风暴中屹立不倒,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在80多年这么大的混乱中,他绝不能失败,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第一,你可以想象这个人,至少不腐败,让人无法攻击他;而其他方面的性格和行为,也必须是完美的,所以无可挑剔。古今中外的政治总是很现实的,政界的是非之争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时没有人攻击他。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他,就不容易了。而且最后活到这么大,自称“长乐老人”,牛真的炸了。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就是号称“完美老人”的皇帝——清朝乾隆皇帝。他当了六十多年皇帝,活到八十多岁就去世了。一切都很好,所以他声称自己的生活很完美。只有自称“长乐老人”的冯导才是真正的男人。后来儒家骂他失节。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真的是个软骨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历史和社会中,所有被攻击的人都可以归结为两类:财富和颜色。冯导大概没有这两个问题。他的作品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不知道他的文学好不好。后来慢慢搜了一下,发现他的一些其他地方的诗,有些很好,比如:天注定穷,我凭什么感叹?做你该做的,尽你所能。冬天要除冰,春天要种草。请遵守这个原则。天堂很清楚。偶尔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敬畏上帝,未来往往是因为某一段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海月是明主的,但他不一定会被坤困住。道德是什么时候消亡的,船是从哪里经过天津的?但是,教学无恶不作,也有狼和老虎。这位北方大使去年和今天回到北京为黄华服务,只为朝廷服务,不为国内服务。庙堂上,一杯天子的哭声,门前,两个中国人的哭声。严冬时不时下雪,春天兔园鲜花遍地。上上下下一行如血肉之躯,几个人死掩沙场。就像他的“偶发性作品”中的最后两句话,也就是说,只要他有一颗善良的心,站得笔直,思想行为光明磊落,那么“一只狼和一只老虎也能站在一群野兽中间,不怕被野兽吃掉。我看到这里,我觉得冯导真的不如普通人。虽然很多人,比如欧阳修,批评他以皇帝的身份来找他,但他还是出来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人有他的优点。在五代之乱和八十年代,他为保存文化和保持国家的活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顾全大局,背负了几千年的不忠之罪。从他的作品来看,似乎他当时的想法是:忠于谁?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他们来中国,应该对他们忠诚?那不行!我是中国人!所以他说“狼和老虎是站在一起的”。他不把五代皇帝当皇帝,把他们当老虎和狼。看他的生活,可以说是干净、认真、诚实、有分寸,当然也很大度,能牵制敌人,能影响敌人。所以后来和几个朋友谈历史哲学的时候,我说这个人的修养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他的政治态度和为人的态度都还不错。我认为他在几十年后对文化的保护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然而,在历史上,他却因永远缺乏正直而遭到唾骂。所以,说起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人有很多隐藏的东西,不可能讨论棺材。说了这么多,要注意今天是闭门讨论学习,但千万不要学冯导。说实话,后人学不到冯导,是因为没有他的教育和气节。而且看他能容忍敌人,影响敌人,他几乎从不发脾气。有些笨人一辈子没脾气,但那不是修养,因为他不敢发脾气。冯导能在如此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值得研究。这是历史上的大事件。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很多小人物。一旦死了,一辈子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去殡仪馆小心翼翼的推他们,很难说。另外,南怀瑾先生在《庄子》的讲座中说:读完《庄子》的这一段,我们想到了一个在历史上一直留下污名的人,那就是五代之间的冯道。我为他感到委屈。如果有一个叫冯的朋友在这里,他应该申请救济。冯导在晚唐五代经历了80多年的政治,五代死了五次。每次他站在最高的位置,最后都成了国王。每个朝代都变了,他不得不出来帮助政府。他变成了不倒翁。后来宋朝欧阳修写历史,骂他是中国文人中最不要脸的。他曾有四姓六帝,说“有奶便为母”,没有气节。因为中国学者爱讲节操,中国学者的节操,最后就是白抬一个头,这个头最后一定要砍掉。如果这个头还连着脖子,不。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特殊的地方,这是人生哲学的问题。结果冯导活到很老,自称“长乐老人”。年轻时受老前辈影响,都知道冯导破坏了中国文人的气节。后来人生的境界过去了,尤其是在我们这一代活了七八十年的人,看得太多了。我觉得现在找个冯导不容易。再看一遍历史,发现冯导真的很神奇。这个人能在和平时期的政治风暴中屹立不倒,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在80多年这么大的混乱中,他绝不能失败,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当时,在一场政治变革中,只有领袖被杀。他身边的大臣都会被杀,但这把刀永远不会来到冯导身边。每一次政权更迭,每一次重大动乱,都还需要他出来。当然,他必须有自己的条件。第一,他自己的行为没有缺点,至少没有腐败,让人无法攻击他;而性格和行为的其他方面一定要完美,才能无懈可击。历史上,在社会上,无论从皇帝到搬运工,被攻击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男女之间;一个是钱。这两件事很难证明,比如他腐败,你看?眼见不叫腐败。但冯导大概没有这两个问题,也没有任何人手里的过错。他很正直,清纯,没有什么爱好,真的学佛。连他儿子都买了一条活鱼。他看到了,就把儿子叫过来,把活鱼放了。你要学习五代的冯道,在乱世中拨乱反正。做这样的人太难了。他的作品很少在他的生活中流传,只有几首诗,像其中的两首,“但教学的一面是无恶不作的,老虎和狼也站在他们中间。”他说,只要他心地善良,站得笔直,思想行为光明磊落,那么“狼老虎也站得起来”,就是在一群狼老虎豹子里,他也能站得笔直,不怕被野兽吃掉。从他的作品来看,他不把五代皇帝当皇帝,而是把他们当老虎和狼。看到这里,我觉得冯导真的很神奇。每个人都希望他忠诚。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最高的是忠诚。五代时期,这一段八十多年的历史,这个上来是皇帝,那个上来是皇帝。过了几年多,持续了十几年。他们都是来当中国老板的野蛮外国人。他为谁效忠?所以他说“站在老虎和狼中间”,他认为站在狼和老虎中间才是真正的下地狱的精神。在长达80多年的五代之乱中,他为保存中华文化、保存国家活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顾全大局,我被控千年之罪。所以后来苏东坡和王安石都称赞他,苏东坡说冯道:“菩萨,再来。”王安石谈到冯道,“佛是人”。说他是活佛。都是宋朝的三个人,欧阳修骂他那么多,苏东坡和王安石都夸他。对此,我投了苏东坡和王安石的票,不仅投了这一票,还在讲《论语》的时候投了他一票,彻底翻了这个历史案。所以我发现人有很多秘密,不可能讨论如何盖棺。历史上很多人的冤屈都被带进棺材。和冯导一样,我最终翻案为他辩护。一生做了三次后卫:一次为冯导;孔子的一次是讲论语;还有一次,我为关公写了一篇关于关公传记的文章。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冯导当丞相时,有一个年轻的才子,手里拿着一张考试通过了,来见老师。冯导出来看到那个穿着整齐的学生。冯导坐在那里,翘着二郎腿,粗暴地问道。结果没什么好谈的,因为冯导的话很少。这个学生没什么好说的。他只是低头跪下行礼。看到老师脚上的鞋子和他刚买的新鞋一样,就问:“老师,你有这双皮鞋。”一个手指放在脚上,“你买了多少?”冯导说,“五百。”“不好,我上当了!我的花了一千买的。现在商人没有信用,好可恶。”冯导换了一条腿,又把另一条腿抬起来,说:“这一条也是500。“看看这种教育的美。这位年轻的天才学者有救国的雄心。你自以为有能力有知识,却这么没耐心,脾气这么差,没定力没耐心。你为什么活着?在这双鞋上,冯导对他的教育非常轻微。当然,我也对年轻人说:“不要对这个世界那么焦虑,问清楚问题,做清楚事情。“所以,光500还不够,反而变成了250,不好。所以我们现在看这段话,找到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就是冯导,真正得到了庄子的秘密。

应该如何评价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

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最常用的标准之一是“忠”,即英雄、忠臣、孝子。否则就是大过,永远摆脱不了千古骂名。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奇才冯导的经历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欧阳修在编纂《新五代史》时斥其为“无耻之徒”,司马光斥其为“汉奸”。就连对他持积极态度的《旧五代史》也不得不质疑他的“忠”:“可是,说到四朝,就值得忠吗?老公,一个女人两个老公,人的不幸比重复的更糟糕!”直到范文澜写《中国通史》,他还在冯道的“忠”上花了不少篇幅。

也难怪历代史家要如此疾言厉色了,冯道的性格, 在一般正人君子看来有点像墙头草, 那边风大他就往那边倒,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 可以说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 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 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可奇怪的是, 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 反让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冯道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其资格之老, 人们常说的“三朝元老”已不足以概括,冯道则不但超越了三倍之外还得再加一朝, 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这就不由得人要啧啧称奇了。  冯道一生担任的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等达40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等等。 冯道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没有气节, 但却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介官僚, 而是满腹锦绣文章, 乃是当时大江南北的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做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 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 就想偷袭将他抢走, 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才没有得逞。 值得一提的是,别看冯道表面上缺少点钙质,但绝不是贪官污吏。冯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为官以后,他更是严于律己, 能够体察民间疾苦。他的家乡闹饥荒时, 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南北战乱频仍, 他从北方逃回, 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 心中不忍, 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 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 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更难得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 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 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 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就连身后事也安排的特别节俭,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 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 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 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 最难能可贵的是,冯道当官,并不是一个只知对上唯唯诺诺逢迎拍马的尸位素餐之人。他有胆有识,对上级乃至皇帝也敢直言进谏,甚至还敢为民请命。 唐末天佑年间,冯道曾任桀燕帝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存勖与后梁军夹河对垒之时,郭崇韬要求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勖怒而欲“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发表,冯道执笔久之不写。李存勖正色催促,冯道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勖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胆量识见。李存勖称帝后,冯道被破格升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太平无事。冯道却打比方告诫李嗣源,借自己在河东任掌书记时出使到中山,路过井陉地区的险恶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没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时以为可以放心大胆,结果反而跌伤的事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问他丰收年景的百姓情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特地吟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命人抄下经常诵读。 当李嗣源为得到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而高兴时,他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无形之宝便是“仁义”。冯道劝谏起皇帝来,确实有两下子,能够因势利导地展开规劝,既使对方乐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他还因为“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代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 ,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则必定会被抑制或冷遇。一个被后世嘲弄了一千多年的人,竟然能有如此的执政举措,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 李嗣源死后,他在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晋灭后唐时,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事无巨细,悉以归之。其荣宠程度更胜前朝。石重贵时,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国军节度使,又徙镇威胜。 后世对冯道诟病最多的地方,是他对契丹的态度。史书这样记载道:“契丹灭晋,冯道又臣事契丹,朝拜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种自甘贬辱的态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兴,被任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有人说这种谄媚的谀词讨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欢,因而没有夷灭中原人民。不过后世更多的人则指责冯道的这种奴颜媚骨,这只能说明后人患了很严重的道德洁癖,而且分析问题非常肤浅。冯道表面上的恭顺,一方面是他“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一贯本色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使他能在暗中保护汉族士人。耶律德光北撤时,他一直随从到了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来反抗契丹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亲自到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失地收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能够安定下来。 其实,冯道应辽主之召到开封以及后来的行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时契丹军队只占领了开封一带,他当时在南阳并无危险,要投奔其他割据政权并不难,以他的声望和政治手腕,博取荣华富贵那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他却甘冒风险去开封,在复杂的形势下减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坏。当时的文武大臣,有的一心想着卖国求荣,争着当儿皇帝孙皇帝;有的则趁机烧杀抢掠,大发战乱财;而畏葸懦弱只知对辽主唯命是从,不敢稍有作为的,更比比皆是。冯道与这些人比起来,对社会和民众的贡献不是要大的多吗? 刘知远建汉称帝后,他以太师奉朝请。后周灭后汉之后,冯道又被后周任命为太师兼中书令为首相。后周取代后汉时,冯道已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政客,连郭威都要细察他的反应来决定行止。当郭威进攻洛阳,刘承佑为乱兵所杀后,郭威认为后汉大臣一定会推戴自己为帝。可是在见到冯道时,发现冯道一点表示都没有,只好像往常一样先向他行礼,冯道仍像平时一样受之。郭威就意识到取代后汉为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刘赟为帝,并且派冯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当时的舆论并没有把后汉之亡归罪于冯道,而冯道对于改朝换代丧君亡国也因习以为常而并不在意。 冯道人生最后的谢幕也非常精彩。柴荣继位后打算亲征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当柴荣说要以唐太宗为榜样时,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因而惹怒了柴荣,亲征时就不要他随行而让他去处理郭威的后事。结果郭威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终年73 岁。谥文懿,追封瀛王。 冯道这个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是因为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了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 对后世毁誉不一的评价,冯道也早预料到了。乾佑三年夏,冯道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历述自己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及契丹入主时期所获官爵荣宠,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他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认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因而他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后人还是按照“忠”的政治道德标准把冯道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就太有失公允了。什么是“忠”?是忠于一家一姓一帝一朝,还是忠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倘若人人都“忠臣不事二主”了,那旧的腐朽的王朝还能灭亡,新兴的王朝还能建立吗?老百姓不是永远都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吗?别的且不说,赵宋王朝又有谁去辅佐呢?欧阳修司马光等等史家还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去指责冯道吗?

冯导的一首诗

遇到危险不要失望,你的未来往往是因为某一段时间。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从中也立身 是这个吗 评价切实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刘邦有几个老婆 刘邦老婆叫什么 刘邦有几个老婆 刘邦老婆叫什么下一篇:钦州坭兴陶历史 钦州坭兴陶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