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浅析袁曹之争:对世家大族的不同态度 浅析袁曹之争:对世家大族的不同态度 是袁曹之争胜败的关键。

导语:袁曹之争简析:对待贵族家庭的不同态度是袁曹之争成败的关键。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偶发事件,但其中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如越王勾践攻灭吴国,赵魏韩灭智伯,乐毅伐齐,刘邦胜项羽,直到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曹操胜袁绍都是「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例证。「 ”弱胜强”不是普遍规律,弱者之所以胜,强者之所以败,每个具体事例背后都有其各不相

袁曹之争简析:对待贵族家庭的不同态度是袁曹之争成败的关键。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偶发事件,但其中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如越王勾践攻灭吴国,赵魏韩灭智伯,乐毅伐齐,刘邦胜项羽,直到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曹操胜袁绍都是「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例证。「 ”弱胜强”不是普遍规律,弱者之所以胜,强者之所以败,每个具体事例背后都有其各不相同的具体原因。 在相同的历史政治背景下,袁绍、曹操走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风云变幻下局面的两大枭雄。 崇尚儒学的东汉统治者维护大地主的利益,大地主的势力迅速膨胀,所谓的世家大族逐渐形成了。他们宗族强大,土地和依附于自己的农民众多,成为称霸一方的势力。他们还通过垄断舆论的方式,依靠察举、征辟的形式保障自家的子弟进入官场,这些人在享有高官厚禄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家族的地位。他们把儒家学说作为「 ”家学”,通过这种方式广收门生,扩大和加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他们还拥有私人武装,用来保卫自己,同时镇压反抗势力。 为了攫取更多的权力和财富,宦官、外戚和以世家大族为主体的官僚士大夫三方势力之间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世家大族和其政治上的代表人物,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他却无力解决这种矛盾。激化的矛盾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流民流离失所,直接导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黄巾起义的爆发,让本已摇摇欲坠的东汉统治政权,丧失了最后的统治基础和根基。东汉政权的覆灭将导致依附于其政权之上的各种蛀虫将随之一起毁灭,社会的变革已经在所难免。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政权的统治,但由于被地主武装分割和镇压,因此,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的灭亡。当东汉政权统治阶级掌权者在弹冠相庆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东汉政权日落西山前最后的余辉。先是世家大族代表人物袁绍和外戚的代表何进联合起来,攻灭了宦官十常侍,但他们并没有高兴多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权力落到了西凉的董卓手中。权力平衡彻底被打破,任何人都没有控制局面的能力,天下从此进入了乱世。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袁绍和曹操早期所走的道路几乎完全相同,他们都自我标榜为「 ”以匡复汉室为己任”的大汉能臣。但具体来说,俩人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袁绍出身显贵,最被我们所熟知的就是所谓的「 ”四世三公”,孟氏的《易》是祖传的家学。他自己又颇能沽名钓誉,在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便能折节下士,为自己博得清名。但同时他又自命不凡,不服从朝廷的征召,同时暗地里眷养死士积聚实力。这是当时世族大家子弟「 ”伺机而动、静观时变”惯用的手腕和伎俩。对于袁绍的作为,大宦官赵忠早就已经有所预见。 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三国志·魏书》 应该说中常侍赵忠的预见是十分有道理的,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其势头暂停后不久,官僚士大夫和宦官之间斗争便又重新拉开了帷幕,而挑起这场争斗的,就是「 ”四世三公”的贵家公子袁绍袁本初。 曹操和袁绍不同,祖上并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好名声,即便是作为西汉名相曹参的后人也是一样,反而被人说成是沽名钓誉。曹操尽管竭尽全力扭转这种局面,也被东汉末年的一些名流称为能臣干吏,但仍不能避免世人口中的阉宦之后的称呼。曹操努力向官僚士大夫靠拢,而刻意疏远和宦官集团之间的联系,并上书为被宦官诛杀的陈蕃、窦武等人鸣冤,因而被宦官集团视为另类。曹操自幼孤苦,没有受到孔孟之学的熏陶,也没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但曹操仍被世人认为「 ”明古学”,这也正是曹操能在朝廷做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操和袁绍年轻时「 ”好为游侠”,两个人是关系不错的朋友。亲密的关系并不能缓和两个人政治上的分歧,之所以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还在一起,是因为时机未到。只有到了东汉政权彻底坍塌的时候,这两位救世的名医才会因为自己的方剂不同而分道扬镳。但这并不说明早年的时候两个人没有分歧,只不过两个人早年的分歧没有达到对立的程度罢了。曹操居官执法不避豪强,对待豪强和阉党毫不手软,而这些事情袁绍是没有做过的。袁绍和何进合谋,调董卓进京诛杀宦官这一做法,曹操认为太过莽撞缺少远虑,因此曹操反对的。分歧的进一步拉大导致曹操和袁绍两人渐行渐远,逐渐走到了对立的两面。 董卓进京以后,东汉政权躯壳彻底碎裂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们有的是世家大族,有的是一方豪强,有的本来就是地方官吏。这些人互相勾结又互相倾轧,一时之间天下大乱。面对这一局面,作为主导力量的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和曹操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这对曾经的朋友终于因为所选择的政治道路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袁绍和曹操起兵的目的都是要重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是路径不同,袁绍选择了依附于世家大族,走东汉政权的老路。 袁绍成为了讨伐董卓诸侯联盟的首领,说明世家大族是把赌注押在了袁绍身上,袁绍本人也秉承世家大族的意志,在自己的队伍里吸收了大量的儒生,还想方设法把当时着名的大儒郑玄弄到自己的手里,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都把他带在身边。袁世子弟都是孔孟之徒,以儒家传人自居,当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为了权力争斗不休的时候,审配和刘表都劝他们要「 ”克己复礼”。袁绍标榜儒学,无非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要把自己当做东汉政权的衣钵传人罢了。 袁氏集团的发展,是伴随的东汉政权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同时他们也随着东汉政权的灭亡而走向了腐朽和衰败。袁氏家族因为得到当朝掌权宦官集团的庇护,而比其他的世家大族具备了先天的优势。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也是袁绍起兵之后,冀州牧韩馥能将冀州让出来的原因,因为韩馥就是袁氏的故吏之一,取得冀州这个根据地,是袁绍获得发展迈出的最重要一步。 袁绍对于自己统治地区所采取的方式是依靠本地的世家大族,其中审配就是冀州当地「 ”族大兵强”的代表人物之一,辅佐袁绍也符合审配自己家族本身的利益。以至于曹操的攻占冀州之后,因为罚没审配家族的财富充公,获得了数以万计的财富来补充自己的军资。袁绍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是他毫不费力的攻占大片地盘的根本原因之一。对于袁绍的统治,郭嘉曾经有过分析,简而言之「 ”以宽济宽”,任用腐朽的大地主集团来治理,证明袁绍所统领的是一个腐朽的大地主集团,他们和东汉政权一样缺少生命力和变革的勇气。 袁绍统治的冀州苦难无边,百姓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世家大族占据了所有的利益。尽管袁绍口头上总是说匡扶汉室,但是面对只有几千人的董卓便落荒而逃,同时在聚集诸侯讨伐董卓时,他也没有勇气和能力指挥战斗,其只不过想拥兵自重扩大自己的利益。所谓的匡扶汉室,也不过是扶植一个傀儡皇帝,伺机而动然后取而代之,篡夺东汉的政权才是袁绍的真实想法。 袁绍的无能和他迫不及待想当皇帝的野心,让很多世家大族放弃了他转而投靠其他人,比如颍川着名的世家大族荀彧、荀攸就离开了袁绍投靠到曹操阵营,郭嘉原本也在袁绍手下,看到袁绍难成大器,后来也投靠了曹操。杨彪、孔融等人也逃到曹操手下,当然他们并不是要依附于曹操,作为东汉旧臣,他们是要在汉献帝的左右。作为东汉世家大族中的名门望族的杨彪和孔融,投靠到了曹操的羽翼之下,而作为世家大族的袁绍,则要求曹操把这两个人杀之而后快。曹操以「 ”杀之违反天下公义”的理由,留下了两人的性命,同时也笼络了两大世家大族对于自己的鼎力支持。 世家大族内部的矛盾,为并非世家大族出身的曹操提供了一个突破口,让他拥有了利用这一条件战胜袁绍的可能性,但要把可能性变成必然性,还需要时间和过程。 曹操起兵的起点是很不利的,和很多人相比,他的出身成为他人攻击他的借口,令曹操时常感到自卑。 在东汉末年那个沽名钓誉的时代,在那个豪强林立世家大族争相攫取利益的时代,曹操却不敢像其他人一样振臂一呼便聚众数万,这是因为他在最初的时候还不具备如此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曹操的出身一度让他感到很自卑,阉宦之后的名声也成为很多人攻击他的借口。救世英雄何须论其出身,世之英雄不应只论名爵。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为《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看重关羽一个小小马弓手找到了支持的依据。曹操深深的理解,一个身怀大才而因为出身不为世人所认同的人的心态。关羽是如此,他本人亦是如此。 诸侯面对董卓的西凉军畏之如虎,而曹操仅有几千人却敢于迎头而上,尽管几乎因此全军覆没,但并不气馁,打了败仗也并不灰心,表现得十分有生气,和以袁绍代表的死气沉沉的诸侯相比截然不同。 曹操本来是没有地盘的,靠镇压黑山军获得了东郡太守的名号和地盘,又靠镇压青州军而获得了兖州之地。但直到这个时候,曹操还没有挺起腰杆儿,面对世家大族的压迫。 兖州之战和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两大关键战役,就让我们从兖州之战说起。兴平元年,曹操用兵徐州,吕布趁机起兵攻占了曹操的根据地兖州。一时之间,兖州之人纷纷背叛曹操,连曹操信任和器重的人也不例外。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陈宫和张邈的叛变导致吕布轻易得手,而实际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曹操得罪了兖州的世家大族,让他们联合起来,趁机背叛曹操。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曹操杀死了兖州当地的名士边让,这一举动让兖州当地的世家大族都恐慌起来,与其说是吕布攻取了兖州,还不如说是站在边让一方的世家大族发动了对曹操的突然袭击,让曹操处于了非常不利的局面。这时候袁绍也看准时机,表示可以帮曹操一把,但需要曹操把自己家眷送到自己这边作为人质,正当曹操犹豫不决的时候,是程昱力主曹操不要屈居人下,才坚定了曹操的决心。曹操利用自己非凡的军事能力,平定了兖州之乱,获得了对兖州世家大族的胜利。这一事件让他意识到,要巩固自己的阵营和统一北方,对于反对自己的世家大族,绝不能姑息纵容,对于袁绍也绝不能卑躬屈膝。 下面再说一说汉献帝的问题,当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对于很多人而言,汉献帝的作用是名义上的,因此,很多诸侯对于汉献帝不屑一顾。但曹操却能「 ”尊天子以令不臣”,并用这种手段打击反对自己的世家大族,拉拢亲近自己的世家大族,从而完成统一北方的霸业,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妙策。反观袁绍却不能听取谋士沮授的建议,先一步迎取汉献帝,从而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了全面的被动。 曹操的思想和特点,一般都带有打击世家大族的特征。曹操不相信天命,这成为他对付世家大族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他推崇孙武、商鞅、韩非、始皇、汉武这些人,为儒家圣贤树立了对立面。他在北方推行的屯田制度,尽管有安抚流民和屯田养兵的初衷,但同时我也有同世家大族争夺土地资源和劳动者的目的。他的唯才是举破格使用人才,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现象。相比而言,曹丕所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对世家大族的一种妥协和让步,这也是曹魏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曹操在关中监管食盐的买卖,是为了换得农耕用具和牛马以招揽流民,削弱关中诸将。从总体上看看,曹操的政策都是以打击世家大族为基础的,得利的是地主阶级中的中下层,客观上对百姓也有一定的好处。 官渡之战:军事上,曹操击败了袁绍;政治上,曹操则战胜了世家大族的影响。 官渡之战,袁绍的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袁绍更是狂妄的让士兵们每人准备三尺绳,准备活捉曹操。袁绍的自大,除了仰仗于自己的兵精粮足之外,还得益于自己对世家大族的巨大影响力,自己振臂一呼,曹操后方的很多地方便会有人与他交相呼应。 尽管曹操扼住战略咽喉官渡,为自己争取了半年的时间,但是不利于自己的事件,还是接二连三的发生。曹操本来派刘备到徐州去迎击袁术,结果刘备却拥兵自立,并和袁绍勾结,成为曹操东翼的大敌。曹操手下的很多官员和大将也暗中与袁绍勾结,他们伺机而动摇摆不定。孙策也想借此机会突袭许都,夺取汉献帝到自己手中。刘表尽管按兵不动,但也借机策反曹操手下的大将反对曹操。同时在许都又发生了以国舅董承为首的,企图推翻曹操的巨大政治阴谋。在官渡前线上,曹操在一个卫士也被策反企图刺杀曹操,一切的情况都表明袁绍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所有的局势都对曹操极为不利。特别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的百姓也受到袁绍的影响,竞相向北方迁徙。面对这种困境,曹操也一度产生了退军保卫许都的想法,荀彧及时用「 ”先退者势屈”的道理,坚定了曹操坚持下去的决心。 为什么会忽然出现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呢?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曹操所统辖地区里本来就有很多世家大族,他们自己本来就是半公开的割据势力;第二是袁绍的政治影响力,导致很多世家大族叛离曹操而倒向了袁绍。 历史是发展的,人是进步的。相比于兖州之战时的手足无措,此时的曹操已经能够镇定自若的面对不利的局面。他采用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迅速镇压了许都以董承为首的反叛集团,另一方面从官渡前线抽身返回后方,调动优势兵力击败了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曹操又争取了南阳张绣的支持,稳定了自己的后方。曹操充分利用能够为己所用又有影响力的人,把他们派遣到各地安抚四方。比如曹操把刚投降过来不久的臧霸派遣到徐州,用来稳定东方的局势;派遣钟繇、卫觊振抚关中,用来笼络诸将;派遣一批名士到自己的故乡谯郡做县令,用来抵御袁绍对自己后方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这些手段,曹操稳定了自己的后方,这为后来的在官渡后发制人、出奇制胜,击败袁绍创造了条件。 官渡之战的胜利,不管从军事上战胜袁绍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对自己管辖区内的割据势力的控制上来说,都是曹操对于世家大族的一次完胜。官渡之战曹操获胜后几年后,袁绍的势力日渐衰微,而曹操则乘胜追击,彻底扫清了北方抗拒自己的势力而统一了北方。世家大族的代表袁绍输给了反对世家大族的代表曹操,历史的车轮终于向前又推进了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确实是一场旷世的灾难,但是随着北方的统一和曹魏政权的建立,历史也向前终于迈出了坚持的一步。曹操在统一北方后,继续推行屯田制度,压制豪强势力,潍柴市局等等举措,都是对世家大族的一种沉重打击这种做法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袁曹胜败的争论:既是儒法之争,又是对待世家大族持不同态度势力的对抗。 关于袁绍的失败和曹操的胜利,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人评价,同时代的就有贾诩、荀彧、郭嘉等人,其中以和郭嘉提出的「 ”十胜十败之论”最为出名。其核心为袁绍凭借自己的四世三公的基础,标榜礼治,实则沽名钓誉、以宽济宽,继承东汉末年的腐败政治,不可能不败;而曹操则依靠一群能臣干吏的支持,政治上提倡法治,与东汉末年的腐朽势力针锋相对,用迅猛而残酷的手段和措施,去对抗这些腐朽的世家大族势力,最终必然获得胜利。这就是所谓的「 ”文明战胜了愚昧,先进代替了落后”。 曹操和袁绍最显着的不同,在于对于世家大族的态度上,对于反对自己的世家大族曹操绝不手软,实行残酷的镇压。而对于其他的人则依据他们的能力和立场的不同,能够因才适用和唯才是举。 曹操手下能臣的成分复杂,其中一部分人来自于地主阶级中的中下层,最为典型的便是郭嘉。曹操手下的名士陈群曾多次在曹操面前说郭嘉这个人不能重用,其德行很低浅。但曹操不以为用意,用其才而不计其德,正是依靠郭嘉的屡出奇谋,才让曹操在与袁绍的对抗中摆脱了困境,从而奠定了北方霸主地位。 而像杨彪、许攸、孔融、祢衡等人,他们或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如孔融,或是世家大族手下的名士如许攸。他们追随在曹操身边,是曹操的社会基础。但是这些人本质上是儒生,他们恃才傲物对曹操的很多做法都提出非议,对曹操的统治起到了破坏作用。因此一旦社会稳定下来,曹操对于这些人绝不会心慈手软,便会除之、逐之、罚之而后快,以解除他们的影响。 当然还有很多人的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荀彧他尽管在曹操手下为曹操出谋划策,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但他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自己是东汉旧臣,因此在曹操加九锡称魏王时,他摇摆不定内心十分矛盾,最后才在曹操的逼迫下,选择了自杀的方式以死明志,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还有一群人,他们本身代表了自身世家大族的利益,在曹操手下供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便是陈群。他曾在曹操面前提出了选材用人,应当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对于这一建议,曹操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采纳,但是到了曹操统治的后期,这一做法有所松动。曹操在选人用人上执行了双重标准,一方面他继续选拔寒门为己所用,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这一变化直接导致曹丕篡汉之后,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造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世家大族的势力愈发强大,而曹魏的统治基础也逐渐衰微,司马懿的胜利并不仅仅是司马氏对曹氏的胜利,同时也是世家大族对曹魏政权反击的成功。 曹操的整个大半生,都在同世家大族的势力做斗争,都在同腐朽东汉统治阶级做斗争,在夹缝中挣扎,在痛苦中生存,在磨砺中成长,在妥协中消亡。曹操发现自己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反对自己的世家大族势力。但到了自己晚年,这群世家大族的人又来到了自己的身边,自己终究不能摆脱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和既定的命运,并不是自己能够创造历史,而是历史创造了曹操。 三国的乱世终结于晋,而世家大族在历史的舞台上的表演还远没有终结,对于他们来讲,后面的路还很长。东晋时期出现的「 ”王与马共天下”,标志着世家大族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已经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未必是真正的权力所有者,而世家大族才是背后命运的主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看看名人是怎样写情书的 看看名人是怎样写情书的下一篇:爱新觉罗・溥伟简介 溥伟的子女 爱新觉罗・溥伟简介 溥伟的子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