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

导语: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武汉会战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与大举进攻并试图一举“解决中国事变”的日军在武汉展开了抗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北岸展开,覆盖皖、豫、赣、鄂四省广大地区。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具有重大意义。武汉位于中国中部。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的一些机构迁至武汉后,它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日

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武汉会战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与大举进攻并试图一举“解决中国事变”的日军在武汉展开了抗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北岸展开,覆盖皖、豫、赣、鄂四省广大地区。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具有重大意义。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的一些机构迁至武汉后,它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日本大本营认为“通过这次行动,中国的大部分事件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积极准备进攻武汉。

徐州之战后,中国在华北和华中相对发达的地区损失了大量土地,在国民党内部产生了大量悲观的失败主义论调。为了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前途和战略方针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明确提出了保卫武汉的任务。毛泽东在1938年5月的著名的《论持久战》中,科学地预见了战争的发展过程,正确地指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在党的官方报纸《新华日报》上不断宣传保卫武汉的方针,使全国军民看到了抗战胜利、抗日失败的光明前景,极大地鼓舞了国民党军队和各界人民的抗日热情,推动了全国又一次抗日高潮,为国民政府积极组织保卫武汉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15日,日军司令部会议决定进行武汉作战。日军集结了约25万人的军队。与此同时,航空兵空兵团的120艘海军舰艇和300多架飞机配合军队,沿长江南北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分两路进攻武汉。

南京大屠杀

国民政府为了保卫武汉,重新划分战区,作出战略防御安排,重点放在武汉外围。6月至10月底,与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行动,使敌人在推进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长江北岸,日军在田家镇要塞的攻防战中“杀287人,伤866人,共1150人,预计还会增加”。长江南岸,江西马头镇要塞,中国守军与敌人激战八昼夜,大量杀伤敌人。在富池口要塞与日军进行了近10天的血战后,他们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在占领前向中国军队投掷毒气。在庐山南北,中国军队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万家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杀死了3000名敌人,打伤了更多的敌人,俘虏了30多人,缴获了50多挺重机枪、1000多支步枪和100多匹军马。在大别山,中国军队顽强地把日军挡在富锦山高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消灭了一千多人,日军平均兵力减少到每连四十人,营长级军官伤亡惨重。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险峻的地形巧妙阻挡日军,激战一个多月,致使日军付出了1000人死亡、3400人左右受伤的代价。在河南信阳,中国军队继续阻击日军,歼灭敌人2600人。

武汉保卫战中,中国空军在苏联志愿空军空队的配合下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共击落日军飞机62架,炸毁日军飞机16架,击沉日军舰艇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中国海军还在长江上激战,在长江沿岸的堡垒里布雷立炮,击沉了不少日本船只,有效地延缓了日本船只在长江沿岸的进攻。

由于中国军队在各地的顽固和持续封锁,日军各路人马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直到10月底才从东、南、北三面完成对武汉的包围。但从持久抵抗的战略角度看,中国军队并没有决战于敌,而是撤出武汉地区,保存了有效兵力。

武汉保卫战持续了四个半月,死伤近4万敌人。截至武汉会战,日本“速战速决”一举摧毁中国抵抗力量的企图并未实现,自身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了空之前的水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的激烈发展,牵制了大量日军,延缓了日军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日本被迫陷入了一个长期的局面。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过程中,日军利用广州兵力空,于10月发动广州会战,占领广州,并控制华南部分地区。广州的沦陷使中国失去了重要的国际物资输入线,给持久战带来了新的困难。日本还为其未来的南下行动建立了一个前方基地。

“武汉会战424353” 8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姚广孝三教皆通 姚广孝三教皆通 却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下一篇:慈禧墓被盗历史真相震惊世人 慈禧墓被盗历史真相震惊世人 慈溪惨遭盗墓贼毁容辱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