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他们亦是君臣 他们亦是君臣 亦是朋友 是君臣中的典范

导语:他们也是王公,是王公中的朋友和楷模。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导语:我们都知道有一位生于异族却热心追求汉文化,甚至自改姓氏的少数民族皇帝,他便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他之前,北魏还有位喜爱汉文化,且信任汉人臣子的皇帝。他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信任、重用汉人,而且他还与大臣崔浩形成了亦君臣、亦朋友的亲密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回顾下他们的点滴往事吧。 青

他们也是王公,是王公中的朋友和楷模。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导语:我们都知道有一位生于异族却热心追求汉文化,甚至自改姓氏的少数民族皇帝,他便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他之前,北魏还有位喜爱汉文化,且信任汉人臣子的皇帝。他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信任、重用汉人,而且他还与大臣崔浩形成了亦君臣、亦朋友的亲密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回顾下他们的点滴往事吧。 青年登基,吸纳汉文化 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元帝拓跋嗣。太武帝年少即位,但是却不因年纪小而怯懦。他继位后,面对着魏国北部有强大的柔然,西部有野心勃勃的夏国、西凉,南部有强大的刘宋等政权的虎视眈眈,年轻的皇帝抱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志向。因为魏国擅长骑兵作战,因此太武帝便从骑兵入手,利用轻骑对邻国展开闪电战,先后夺取了刘宋的河南重镇、西域龟兹等国的领土,使得北魏的版图又一次的扩大。这样的一位智勇双全的皇帝自然令别国感到恐惧与敬畏,因此邻国的刘宋政权给了他以下的评价: 英图武略,事驾前古 南宋时期的辛弃疾也因为他的政绩而曾在词中提到过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在刘宋的土地上,刘宋的子民却在敌人的祠堂里开展庆典活动,多么的讽刺。但这也恰巧从侧面说明了太武帝拓跋焘的丰功伟业与辉煌的战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但是聪明的太武帝绝不可能因自己的攻伐使得北魏土地扩大,使得北魏成为军事强国而自得意满、骄傲跋扈。北魏在他的统治下已经成为了北方的军事强国,这不假。但是作为一个由游牧民族统治的、建立在马背上的国家,北魏的经济、文化还很落后,北魏的官吏制度还很欠缺、北魏的吏治还很腐败。这时的北魏只是一个军事强国、经济文化小国而已。因此志在四方的太武帝面对这种窘境又怎么可能坐视不管呢? 北魏疆域图 因此解决困境的好办法便是引进先进的文化、制度、人才,改良自己国家的不足。而该引进谁呢?答案自然是先进发达的汉人及汉文化。而且恰好魏元帝拓跋嗣在世时已经将黄河流域的广大中原地区收归麾下,而且中原地区是汉文化的始源地,文化兴盛、人才济济。因此太武帝便立刻引进先进的文化、人才,进行一场规模不小的改革。 首先,他吸收汉字,同时用汉字改造鲜卑文字,这样的情况下,魏碑这一字体便被奠基了,从此北魏帝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能较为轻松书写的文字了。其次,北魏朝中的大臣们多是武将出身,他们上阵杀敌尚可以胜任。但是,现在的局势不仅仅是需要会领兵打仗的人才,而且更为需要的是会谋略、懂得外交等计策的谋臣。在文的这一块,鲜卑族里还没有多少大臣可以做到的。因此太武帝大规模的选拔统治区内的汉人入朝为官,让他们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为皇帝处理政事出谋划策。而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崔浩、高允。 北魏大臣高允画像 北魏没有良好的官吏治理制度,且缺乏监管制度,大臣们贪污腐败严重,豪强贵族侵占大量的土地,这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国家经济的增长。因此太武帝拓跋焘效仿汉人的治官制度,改革北魏的官制,整顿吏治,使得北魏的腐败之风得以好转。 北魏人不懂礼节,粗蛮鲁莽,因此太武帝将汉人的礼仪文化引进国家,将礼仪文化向全国推广,使得朝中出现一股崇尚儒学之风,国人的修养得以提高。 因此年青的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后,为改变国家经济文化低下的困境,积极吸收汉文化,使得国家的发展得已提高。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太武帝拓跋焘可以称得上是雄才大略,一代英主。当然太武帝在吸纳汉人大臣的过程中也特别敬佩一些汉人臣子,崔浩便是他们的代表。 崔浩 崔浩与皇帝的关系是非常的好,他们的关系就像是后世的唐太宗与大臣魏征一样,留下了不少的故事。下面就简单的举一例吧。 进攻大夏,君臣合作 太武帝继位后一直有统一北方的野心。当然北方不只有北魏一个强国,其西边还有个邻居叫大夏国。大夏国的君主赫连昌是个身手不凡、善于带兵打仗的君主。但是其生性残暴、滥杀无辜。有一句民间传闻说如果有人盯了赫连昌一眼就会被挖去双眼,如果有人向他笑一下就会被割破嘴唇。百姓已经有些反感这位君主了。而且赫连昌挥霍无度、享乐纵欲,引起了国内的矛盾。 赫连昌 听到这个消息后,太武帝认为这是个进攻的好时机,于是他便让崔浩看一下星象的变化。崔浩告诉他:西方的国家要灭亡! 西方?不就是夏国要灭亡吗!于是太武帝带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往前线,一直抵达夏国都城统万城。哪想到突然一阵暴风雨从东南方刮了过来,一时间灰沙漫天,军士们连眼睛都睁不开。而且这是夏军也趁着这个时机兵分两路夹攻魏国军队。因此胆小的臣子赵倪便说:"风从敌人那里刮过来的,他们背风,我们向风,这是老天在帮助他们!我们不如暂时撤军吧。" 太武帝不想撤军但又不好说话,于是他示意崔浩,想让崔浩帮助他。崔浩读懂了皇帝的心思,便厉声斥责赵倪:"说的什么话?我们千里行军,孤军深入,哪能随便撤军!况且风道在人,风向着我们,我们不可以背着它?" 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我们可以换个背风位置进攻,那样敌军不就向风了吗!我们不就将不利条件转为有利条件了吗。想到这,太武帝让将士们迅速转移阵地,把军队分为两队,绕到敌人的背后,逆风为顺风,展开有力地攻击。 一番战斗,魏军打败了夏军,拿下了万统城,灭亡了夏国,俘虏了夏国君主赫连昌,大胜而归。 可以说,这次战斗的胜利是崔浩与拓跋焘二人的合作完成的,崔浩帮皇帝说出想要说出的话,而且总是在"不经意"间为皇帝出谋划策,解了君主的困难。这件事也被当作他们之间的趣事。 结束语:崔浩与拓跋焘,俩个人虽是异族,而且是互为君臣关系,但是一人武,一人文的配合为魏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这种亦是君臣、亦是友情的关系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的佳话。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古树名木的故事 古树名木的故事下一篇:刘德华给鲁豫剪发 刘德华给鲁豫剪发 看到头发这一处不敢下手 一旁的托尼也傻眼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