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领悟司马懿:智慧三境之「 ”中天境” 领悟司马懿:智慧三境之「 ”中天境”

导语:理解司马懿: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三界智慧》中的“中天”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来源:单非的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剧中最打动我的一段,是荀彧与崔琰的以牺牲性命作谋,换取曹丕的太子位。 三国出很多大谋士,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谋士和首席功臣,无疑是其中最高明者之一,正史中当世便称「 ”王佐之才”,曹操则称为「 ”吾之子房也”,司马懿的评价则是:「 ”逮百数十年间,贤才

理解司马懿: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三界智慧》中的“中天”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来源:单非的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剧中最打动我的一段,是荀彧与崔琰的以牺牲性命作谋,换取曹丕的太子位。 三国出很多大谋士,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谋士和首席功臣,无疑是其中最高明者之一,正史中当世便称「 ”王佐之才”,曹操则称为「 ”吾之子房也”,司马懿的评价则是:「 ”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而他同时也是其中最崇高者之一,大概是唯一可以媲美诸葛孔明的人物,傅玄称之为「 ”大贤君子”,苏东坡则叹为「 ”荀文若,圣人之徒也”,正是王道的代表:「 ”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于德于能,历朝历代之豪杰贤达,留下的是无尽的赞叹。 着名的「 ”奉天子以令诸侯”,便是荀彧给出的谋略。但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心系汉室,以汉室为正统,是以此为出发点和基本,而于天下大乱中作种种不得已的谋与行。他辅佐曹操统一天下,为的是汉室的重归一统,而不是曹家的天下一统。所以曹操后来称公称王,与称帝只有一步之遥时,即使与曹操感情很深,他也必然只有反对。正史中即是如此,他因此而自求于死。剧中,君臣最后含泪交心诀别,荀彧长揖对曹操只说四个字:「 ”只有失望。”后服毒自尽。 崔琰则是当世名士,在剧中他是荀彧的好友,是一个把清高的君子之风活进了骨子里的人,是一个让最多疑的曹操也不会怀疑他人品的人。当时储君之争是曹丕与曹植之争,荀彧及老一批汉臣支持的是曹丕,因为他更符合嫡长正统,也更合适作为继承人。崔琰则是曹植的岳丈,曹操最喜欢和寄予厚望的儿子也是曹植。多少年来,继承人的人选一直迟迟不定,人心久久不稳,风险迟迟不去。于是谁都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荀彧死后,多疑的曹操把荀彧书房的书简全部集中,找来许多人翻查有什么可疑之处。结果曹植的谋士杨修找到一封书信,是曹丕写给荀彧的,其中满是对曹操称王的讥讽和不满。杨修大喜过望,火速交给曹操,本就深陷反臣舆论漩涡的曹操大怒。而曹丕否认这封信是自己所写,尽管笔迹一模一样。于是曹丕被下狱,进行审问。最后的主审官是大书法家钟繇,他分析书信字迹有形而无神,可能是伪造,伪造者当是一个和荀彧关系甚密而有机会进入他书房的人,嫌疑人当就在当朝大臣中。于是找曹操要来群臣奏表,通过比对字迹,发现造假诬陷者,却是崔琰,一个谁都不会怀疑,就算结果出来了也每个人都不相信会是他的人。而崔琰被找来后也不到半个时辰就招认了,信确实是他伪造的。 这是明面上的结果,反转却是隐藏在暗地里。曹操、司马懿、钟繇等人很快就明白了,这是荀彧与崔琰做的一个局——荀彧之死原来不只是不得不死,更是主动求死,是以自己的死开启这个局。他知道自己死后曹操必然会审查他的书简,于是便和崔琰伪造书信放在了他的书房中。而曹植是崔琰的女婿,他帮自己的女婿争太子位而陷害曹丕,自然谁都不会怀疑,顶多只会觉得对这个人的人品看走了眼。而事情败露,曹植自然脱不开干系,再加上前面犯过的夜闯只有天子及天子使者可以经行的司马门的大错,他便只能从竞争中退出。所以崔琰最终要拉下马的并不是曹丕,而正是自己的女婿曹植,他本是与荀彧和汉臣们站在一边的,他心中考量的本只有国家社稷。而这个结果所有人只能心知肚明,而无法公之于众,因为证据与事情只是所呈现出来的那样。荀彧以自己的命作谋略,崔琰则以自己的命、名声以及亲情的葬送,完成了这个谋略。 这整个的过程如此讲来,是多么干瘪啊,而在剧中却是让人深深触动和感动,催人泪下,因为荀彧和崔琰是活生生的,他们的情感和愿望是真真切切的,他们的光辉是让人汗颜和惭愧的。同样被深深打动的还有司马懿,在事情尘埃落定后,他马上去牢里看望崔琰,最后的对话催人肺腑。崔琰在生命最后的话,不如就放在这里吧,最是适合:「 ”我们这代人哪,已经没什么选择了。后世说我们愚忠也好,迂腐也罢,总得有人去做吧。哪怕是一点点光,也要给后来者照个亮。……仁之小者,在保护一二无辜;仁之大者,在匡救天下。我之所以帮助中郎将,是因为我相信你们,相信你们有本事,能完成我们完成不了的事情。” 这个故事,正史中并没有。可是又如何呢?它完全符合荀彧和崔琰的真实人设,这就够了。荀彧与崔琰,都是心系汉室的人,他们明白曹操的后人也会继续向着取代汉室的路上前进,可是为什么还是要拼着命也要维护曹魏政权?因为汉室之衰是时也命也,他们的守护而不能也是时也命也,而在汉室之上却还有一个更高的东西,叫做家国天下和黎民苍生,还有个更高的目的叫天下太平、苍生安定。生为汉臣,他们不能背叛这个身份,这是宿命。可是为苍生计,他们的格局和德性又不仅限于这个宿命,于是而有后来的大仁大勇。 上一篇说,入世智慧无非就是处理权谋与心性两者间的关系,在这关系上而分出了智慧的第一、二层境界。偏重于权谋的曹操与司马懿只是第一层境界,荀彧与诸葛亮,则正是那第二层境界。因为权谋自然需要极高的智慧,而在权谋之中,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中,在世事的艰难与不得已之中,还能够在应对之下而守住自己的初心,以理想和信念为坚定的根基和第一位的考量,这需要更高的智慧。高就高在,他们更能看穿那厚重纷乱的迷雾,更能穿透和拨开那厚重纷乱的迷雾,而坚实地站回到人之为人的大本上。 我们应该感激历史上有荀彧和诸葛亮这样的人,是他们让我们相信,任凭世事如何污浊混乱,也还有像他们这样光明的人,让我们可以有勇气去做这样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在不得不面对权谋时,能真正相信权谋和品质不是相悖的,第一等的品性,也可以有第一等的权谋,即使高明地运用权谋也可以不违初衷、不背本心,做不到只是我们自己的事,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还需要修炼。这样的信心和勇气,对于每个身处机心千重的世界的人,对于子孙后世,是多么珍贵啊!就像崔琰说的,给后来者照个亮。 上篇说曹操和司马懿,有个留言说只要目的正义,手段阴阳并不重要。至于成败,往往是大势使然,无法强求,不可执着。这个道理是对的,只是曹操和司马懿虽然可算当得起,但并不能完全当得起。因为他们之所以偏重于权谋,就是因为他们的本心之仁并没有完全显露出来,或者说没有完全守住。在成败上的执着和徒然,更多是他们自取,而非他人强加。他们是局限于成败上的人,只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像荀彧和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是超越了成败的人,他们从一开始、从根本上在乎的就不是成败,即使落在行事上还是要求成避败,他们的目的也是超越了成败的。就像曹操和司马懿的功业早已败却,荀彧和诸葛亮的光辉,却直至如今乃至千万年之后,依旧是为众生指路的一豆光。 他们才当得起,不以成败论英雄。世间成败,往往不是人说了算的,而是天意、大势。人所谓的自我努力与追求,人所谓把握命运,人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并非是错,只是其实质,不过是合乎了天意所在、踩对了大势节奏。而人力有限,不可能一直合天之意、顺乎大势节奏,所以成败之沉浮起落不可避免。更何况,还有天意与大势由不得你的时候,所谓生不逢时,所谓天命不在你。荀彧与诸葛亮,其实就是这样的人。好在,他们选择了超越成败的路,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逆天改命,真正的人能胜天,真正的我命由我。 在剧中,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偶像,青年时代他就画诸葛亮像,希望能成为他那样的人。后来朝廷派他带兵与首出祁山的诸葛交战,他明知是陷阱明知完全没有取胜的把握,而依然要去,只是因为舍不得与诸葛做对手的机会。但他不敢画诸葛的脸,不是因为他没见过诸葛,他说,他画不出诸葛的「 ”神”。这不敢与不知其神,其实是个寓言,回味无穷。他不明白却知其有,即是他以及他这样的人,困顿之处与高明之处的交织。尽管正史中没有这回事,但这其中的理,并不虚。 那么既然只是第二层境界,还不是最高层,他们到底差了什么?便是他们不废情,却也执于情、困于情;他们立于德,却也执于德、困于德。所谓光明之下,必有阴影。他们已经有了纯然家国天下的格局和视角,有着一片赤诚之情,但是也执守于此,于是自己这里还不能完全过得去。如荀彧对汉室的忠诚,如诸葛亮对汉室正统的忠诚之外,还有对刘备三顾茅庐之诚、临终托孤之信的知遇之恩的念念不忘,如他们对理想和信念的洁癖,如他们的高洁声名之累。就是这些执守,使得他们总归不够从容通达,难免拧巴自苦,不能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就像剧中司马懿对魏明帝曹叡所说的,自己的智谋、品格等方面都不如诸葛,但有一点比他强,就是识时务。司马懿识时务却压不住,诸葛亮压得住却转不开,皆是惜哉! 故老子说「 ”失道而后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庄子说「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点破的就是荀彧、诸葛亮这样的真君子,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终究只至德境,未至道境。这一境我之所以称为中天境,就是因为这是后天与先天的中途,人意与天意的灰色地带,一方面对功利成败之境有所超越,一方面对大道已有所感应,却终究未能大彻和两全。再好的东西,若是执守,便皆成负担、拖累、困缚。不是他们是错的,不是他们所守护的不应该,而是德也是需要驾驭的,也是能困人的。进入更深一层,找到最后的那个东西,才能对众生慈悲,对自己亦慈悲;对世间通透,对自己亦通透。 很多人以为这只在出世修为,却错了。入世上同样有这样一条路,乃先圣古道,早已失传。 来源:单非的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概括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 概括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下一篇:40岁的女奴隶 40岁的女奴隶 人老色衰又结过婚 成吉思汗为何一定要娶她为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