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

导语:导语:当大家都在说既生瑜,何生亮的时候,有谁回想起即生亮何生懿!周瑜被诸葛气死了,诸葛亮有何不是被司马懿气死五丈原的呢?纵观历史深度,点评经典人物!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些呢?在我的心里他二人都是“神”

导语:当大家都在说既生瑜,何生亮的时候,有谁回想起即生亮何生懿!周瑜被诸葛气死了,诸葛亮有何不是被司马懿气死五丈原的呢?纵观历史深度,点评经典人物!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些呢?在我的心里他二人都是“神”一样的存在。诸葛亮确实是一位牛人,治国有方,治军有道,绝对的栋梁之才,但是并没有达到“神”的级别,《三国演义》确实把诸葛孔明神话了。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在刘备死后,出现了魏、蜀两国之间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长期对峙。诸葛亮为了完成隆中对策中北伐中原的战略部署,六出祁山,领兵伐魏,双方斗智斗勇,波澜起伏,战况之激烈,智慧之运用,超过了以往三国之间任何一次对峙。

两相比较,诸葛亮与司马懿,谁更厉害些?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呢?

诸葛亮在27岁的时候,就被刘备三顾草庐请出山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而司马懿长期在曹操帐下默默无闻,不显山,不显水,原因是曹操认为司马懿“鹰视狼顾”,不是个安份人,不可付以兵权,时刻提防着他。曹操曾做了个“三马同槽”的梦,怀疑有人要篡位。他只想到马腾父子,却没有想到司马懿父子。不然,凭曹操之精明,断容不下司马懿。曹丕继位后,司马懿破门而出,提出五路伐蜀的主张,虽然五路伐蜀被诸葛亮解破了,司马懿也进入了诸葛亮的视线。诸葛亮听说司马懿自请都督操练雍、凉人马,显得忧心忡忡。他倒不是害怕司马懿,而只是觉得这个人不好对付。司马懿呢?尽管诸葛亮的名声比他大,但自信能对付得了。两个人的心态不一样,如果仅从心理因素上讲,显然司马懿占据上风。但诸葛亮是实干家,从愿望上讲,最好别碰上司马懿这样难缠的对手,但真正碰上了,那也只好面对现实,并且有能力压倒对方。

经过几次较量,双方渐渐摸清了底细。 真正第一次交手是街亭会战。从战役部署上讲,诸葛亮略高司马懿,因为诸葛亮先派人马据守街亭,当司马懿的人马赶到,见街亭有兵把守,司马懿自叹“我不如也”。但是当他发现守街亭的是个庸才,放弃当道,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时,立刻就振奋起来,接连击败蜀汉的街亭守将马谡、高翔、魏延等,并且乘胜追击,迫使诸葛亮演了一出“空城计”。

好险,诸葛亮差一点被司马懿活捉!这倒不是诸葛亮无能,而是诸葛亮不识才,派马谡领兵,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马谡这个人平时显得比较聪明,在诸葛亮身边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被诸葛亮采纳了。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向诸葛亮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才有后来的七擒孟获,从而安定了蜀国的后方。但马谡充其量只是个参谋人才,缺少实战经验。他领兵到街亭,放弃当道扎寨,屯兵山上,副将王平反复劝阻:如果对方围山、断水,蜀兵就会不战自乱。他却搬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教条,十分可笑。

自街亭战败以后,诸葛亮就谨慎多了。诸葛与司马,一个是步步紧逼,一个是节节退守。但诸葛亮取得的只是小胜,司马懿也只是小败,并未被打垮。

真正的决战只有一次,就是上方谷之战。

这场战役是诸葛亮精心部署的。目的就是杀死或捉住司马懿,从根本上打垮魏国,完成北伐宏愿。面对诸葛亮的布局,司马懿疑虑重重,虽然极不情愿,最终还是落入诸葛亮的圈套。当周围大火烧起,一切都悔之晚矣,司马懿下马抱着两个儿子放声大哭,一切都结束了。

然而天不灭魏,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诸葛亮在倾盆大雨中被真正击垮了。

上方谷之战是魏蜀交战双方的拐点。从此,司马懿再也没有勇气面对诸葛亮,一味坚守不出。诸葛亮给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一个男人、一个军队的统帅懦弱到这种程度,可见被打服了。诸葛亮屯兵渭水河畔,虽然采取了“屯田法”,但旷日持久,灯油耗尽,竟一命归天。他是带着满腔的无奈离开这个世界的。司马懿早在上方谷就被吓破了胆。最后,“死诸葛走生仲达”,他的死期也不远了。

综合所述,这场对峙应该说没有胜者。司马懿屡战屡败,以败仗换取时间和空间,最终拖垮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单纯从谁更厉害方面讲,诸葛亮无疑高过司马懿。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大家都知道司马懿胜利了,然而司马懿的胜利有一个谋臣起了重要作用,那么问题来了,那位帮司马懿折腾死诸葛亮的幕后谋臣到底是谁?在微信平台“三国故事”上回复“042”有详细剖析。绝对算得上是三国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

司马懿可谓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一部《三国演义》让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于后人的脑海里,而那个总是“手下败将”的司马懿也“沾光”跟着“火了”。

其实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确实是一位牛人,治国有方,治军有道,绝对的栋梁之才,但是并没有达到“神”的级别,《三国演义》确实把诸葛孔明神话了。

而司马懿也不完全是手下败将,很多时候司马懿展现出来的军事能力要强于诸葛亮,且成功地遏制诸葛亮的多次北伐。甚至可以大胆的揣测,假如不是司马懿vs诸葛亮,诸葛亮真有可能北伐成功,所以说《三国演义》确实“黑了”司马仲达。

不过无论演义还是正史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司马懿vs诸葛亮是一样一样的精彩绝伦。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北方曹魏实力最强,占据的地盘也最大,而西南偏于一隅的蜀汉实力最弱,地盘也最小。而诸葛亮在明知本国实力远不及曹魏的情况下还执意北伐,是不是有“不自量力”的嫌疑?这是个误区,就像《三国演义》误导大家司马懿比诸葛亮弱太多一样的误区,为什么说这是个误区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只考虑了蜀、魏之间的对比,大家别忘了东南还有一个吴国,当蜀+吴联合起来对抗曹魏,那么这种实力上的差距就不复存在。而且吴国人民也很聪明,完全明白唇亡齿寒,所以蜀、吴两国一拍即合。

单从蜀汉方面来说,蜀汉的军事实力真的没有那么弱,没有“牛x”的金刚钻,他诸葛亮哪敢拦这么大的瓷器活?以诸葛孔明的智商,脚趾头就能想明白,东吴是打酱油的,完全是本着“有便宜就蹭,没便宜就撤”的原则来参与参与的。所以说诸葛亮根本没指望东吴能怎样,但是只要东吴在那,并且站在自己这边就足够了。而实际情况也和诸葛亮想的一样。

说了半天,蜀汉到底什么水平?读者朋友们稍安勿躁,且看下文。

我们的故事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开始,为什么直接跳到第三次呢?因为前两次曹魏方面的主角不是司马懿,而是大司马曹真。在成功抵御蜀汉两次北伐以后,曹真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反攻蜀汉的征程,结果很不理想,曹魏大军在秦岭迷路,并且又被连绵大雨浇了一个多月,无奈之下只好退兵,而曹真却因为这次失利竟然郁郁而终。

于是司马懿便扛起了抵御蜀汉的大旗,成为曹魏方面雍凉兵团新的主帅,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直接较量正式拉开序幕,所以我们的故事要从这里开始。

诸葛亮一出场就成功的玩了一把声东击西,佯攻祁山,实则进攻上邽。当蜀军出现在上邽城下时,上邽守将费曜天真的以为这是小股偷袭部队便出城迎战,当发现诸葛旌旗时,顿时吓尿,狼狈的退回城内。而诸葛亮压根没把费曜之流放在眼里,根本没去攻城,而是羽扇一挥,收割上邽麦子。司马懿闻知诸葛亮转攻上邽之后,立刻命令部队,放下辎重,轻装急行支援上邽。

不得不说上邽的麦子真是多,蜀军收割了两天也没有收割完。司马懿军队的到来让诸葛亮眼前一亮,命令军队准备迎战,原来上邽也不是诸葛亮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消灭曹魏雍凉兵团。司马懿立刻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命令军队坚守。无论蜀军如何挑衅叫嚣,魏军就是不出来,因为司马懿十分清楚,没有辎重的轻装部队,绝对打不过装备精良的蜀军。蜀军以步兵为主,且诸葛亮排兵布阵变幻莫测,旷野对战时优势明显。不得不叹息,诸葛亮偏偏遇到的是司马懿,换成他人可能已经上当了。

双方僵持了近一个月,诸葛亮每每派人收个麦子,都会造到魏军骑兵的突袭。诸葛亮知道,麦子不会再有了,司马懿也不会再上当,加上魏军辎重已经到位,无奈之下,诸葛亮选择了退兵。司马懿站在高处眺望蜀军撤退,竟然井然有序,不由自主的佩服诸葛亮治军严谨有方。

本来蜀军将士以为可以收拾好东西回家了,谁知道魏军却追击而来,这让诸葛亮兴奋了一下,蜀军施展的机会来了。诸葛亮带领,吴班、高翔以及收编的南蛮猛军--无当飞军,尽情展示蜀军旷野作战的战斗力,几个回合将曹魏张郃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另外一路由魏延领军,魏延一马当先冲锋陷阵,魏军溃败而逃。蜀军此战,大获全胜,获得战利品无数。

那么问题是,司马懿为什么要追击诸葛亮?难道司马懿“糊涂”了?

司马懿要是这个时候就“糊涂”了,那还是司马懿吗?原因是司马懿需要这样的一次失败来为自己树立威信!他要让将领们知道,司马懿的战略方针才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他司马懿这次失败是必要的。

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诸葛亮放弃撤退,诸葛亮寄希望魏军还会和自己对战,没想到司马懿又是龟缩。因为有了上一次的失败,这回没人再敢质疑司马懿。司马懿这种“乌龟”打法确实让诸葛亮很无奈也很恼火,然而更让诸葛亮恼火的还是粮食问题。

其实蜀汉内部并非如《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所有人都紧密团结在诸葛亮身边从无二心,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不太情愿完全服从诸葛亮的调遣,原因无非就是权力那点事。

诸葛亮前方负责北伐,李严负责后方供给,两人也算是各有分工,但是明眼人一下就能看明白,北伐要是成功了诸葛亮肯定是头功,所以李严自然不爽。当然李严不会也不敢因为自己的不爽就懈怠工作,只是连日大雨使得运粮工作艰难了很多。本来这个问题的性质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李严却假造圣旨将诸葛亮大军召回,这让问题“变了质”。就这样,诸葛亮撤军返蜀。返蜀后,李严就被调查,然后被贬为庶人。

而司马懿做了一个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派遣老将张郃领兵追击诸葛亮。无数次的实战经验告诉大家,追击诸葛亮必定没有“好果子吃”,几乎所有的魏军将士都知道这个“铁律”。

正在张郃犹豫之时,司马懿淡定的说了一句:“张将军敢违抗军命?”宁死也“不敢”违抗军命的老将军,踏上了不归路。本着“搂草打兔子”的心态而埋伏起来的王平,此时眼前一亮--莫非是张郃?!没想到等来了“一条大鱼”。随着嗖的一声,王平射出的箭矢正中张郃大腿动脉,张郃应声坠马,一代名将战死沙场。诸葛连弩的巨大威力,使得没有主将的魏军瞬间全军覆没。这应该算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最大胜利。

张郃绝对是死于司马懿之手,司马懿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排出异己,而张郃为什么就不能跟司马懿“穿一条裤子呢”?这是因为张郃是职业军人,他的脑袋里只有战场上的胜利,而司马懿是政客,他的脑子里更多的是权力与人事上的胜利。道不同,怎能互相为谋呢?

不管怎么说,蜀汉撤军了,从结果上来说,曹魏雍凉兵团又一次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疯狂”侵略,魏军将士把酒言欢,就连司马懿也多贪了几杯,脸颊绯红的司马懿清楚的知道,诸葛亮还会卷土重来。不但如此,司马懿料定诸葛亮不会选择攻克要塞,一定会采用旷野决战的战略,那么主攻的方向必然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地区。并且诸葛亮至少要用三年时间定充分地做好储粮工作。也就是说司马懿已经预料到诸葛亮下次北伐的线路和时间。

既然早有预料,那就着手准备,司马懿方面主要有以下行动:

1、屯田。

关中盛产小麦,所以司马懿鼓励农民开荒种地,为了提升农业水平,司马懿特地从洛阳请来小麦种植专家指导生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粮食是持久战的基础。

2、造装备。

司马懿建了两个兵工厂,日夜兼程打造兵器和甲胄,装备的质量和数量是战场胜负的关键。

蜀汉诸葛亮方面备战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这次是准备打持久战,不但积极屯田种粮,甚至在秦岭开荒种地,而且诸葛亮继续贯彻“科技兴国”方针,在“木牛”之后又发明了“流马”,这大大提升了蜀汉的运粮效率,后勤供给问题得以改善。在武器制造方面,蜀汉有铸刀能人,此人名叫蒲元,据说他造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绝对是神刀。

所以你看,蜀汉虽然国力不及曹魏,但是就军事硬实力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木牛流马、井阑以及连弩神刀这些都是诸葛亮敢于积极北伐的“金刚钻”。

时间刚好过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出兵斜古道再次北伐,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得知蜀汉再次出兵的消息后,司马懿立即召开会议,商议御敌之策。司马懿果断判断出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蜀军是要渡过渭水,向东经由武功直取长安啊,所以,司马懿大胆决定“放弃”渭水这道天然屏障,过河背水驻防,在蜀军翻越秦岭之时,魏军已经驻防完毕,以逸待劳。

并且司马懿指出,如果诸葛亮率军向东直取长安,形式则不容乐观,如果诸葛亮选择向西前往五丈原,那我方取胜指日可待。

刚刚跨越秦岭的蜀军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不是因为他们太累,而是遇到了麻烦。司马懿成功“猜出”自己的作战意图,着实让诸葛亮很头疼,诸葛亮暗自叹息:“没想到司马懿竟然进步的这么快。”当然诸葛亮也仅仅“头疼”了一小会儿,毅然决定向西直奔五丈原!

看到蜀军向西而去,魏军诸将甚是高兴,司马懿强压着兴奋。突然此时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个人就是郭淮,他指出:“蜀军必定想要向西跨过沔水而攻击北原,北原失守将断绝我方与羌人的联系,羌人很可能投降蜀军,为其所用。”

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前往驻防。一切未出所料,结果是郭淮成功阻击诸葛亮。诸葛亮再次将计就计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驱兵向西实则反攻阳遂,没想到再次被郭淮识破,成功粉碎了诸葛亮的一切奇袭计划。

诸葛亮奇袭不成,双方进入僵持阶段,一个月后因为雨季渭水暴涨,大水把蜀军孟琰部“隔离”于大部队之外。

司马懿发现这一战机,命令骑兵突袭,本以为这是“到手的鸭子”。谁知道孟琰部正是无当飞军,战斗力极强,另外蜀汉大部队也没闲着,三国最强工程兵立即“出场”--架桥,没用多久桥就架好了。

然后,将士们登桥放箭,诸葛连弩一顿放,魏军死伤惨重。司马懿见势不妙,赶紧鸣金收兵,再也不出来了。

蜀军每日“骂街”挑战,魏军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居然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美艳的女装,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是对一个男人极大的侮辱,其程度不亚于戴绿帽子,应该说诸葛亮这招真的是太损了。曹魏军营那些西北汉子哪能扛得住这个,纷纷要求与蜀军决一死战。当时情形十分危急,出战魏军中计必败无疑,如果不战,将领们如此暴躁很可能发生兵变。

危机时刻才显出智者风范,司马懿立刻召集众将领开会,会议上司马懿强烈谴责了诸葛亮的不耻行为,并强调“士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出兵前陛下一再嘱咐要求坚守,所以出兵必须得得到陛下的许可才行,于是司马懿当众写了份请战书快马加鞭送往都城。收到请战书的曹睿会意一笑,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仲达这是遇到难题了。曹睿立即批复“不准出兵”!并命辛毗持节仗赶赴前线制止出兵。拿到圣旨的司马懿立刻告诉全军:“陛下不准出兵,我也无能为力啊。”就这样化解了这次危机。

我们不得不佩服司马懿的睿智与隐忍,很多时候忍耐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坚韧的大智慧。

然而表面上看这次危机被司马懿巧妙的化于无形,但实际上司马懿心里恨透了诸葛亮,因为他已经“告诉”了皇帝,紧要关头我司马懿的能力还是差了一些,这的确让司马懿心头隐隐作痛。

当姜维告诉诸葛亮这个消息后,瞬间便明白了司马懿的“借力”之策,同时他也清楚与魏军决战于旷野几乎已无可能。然而更让诸葛亮感到绝望的是自己身体健康正每况愈下。果然,同年八月,为蜀汉操了一辈子心的诸葛亮,在交代完所有身后之事后,薨世于五丈原,享年54岁。

每每读这段历史,我都难以压抑内心的激动,回想诸葛亮从踌躇满志到壮志未酬的一生,后世之人怎能不为其慨叹与扼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首《蜀相》道出了后世人们的心声。

依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封锁自己去世的消息,蜀军井然有序的撤退着。当地百姓提供情报,诸葛亮已经薨世,但蜀军还能如此整齐划一,让司马懿犹豫了,最后为了稳妥,司马懿错过了这次消灭蜀军的良机。所以后世流传“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调侃:“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称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至此,三国时期最强者之间的对决以诸葛亮身死他乡而告终,“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懿,而就战争而言,我认为还是诸葛亮占了上峰。我们作为局外人来回顾整个故事,不得不叹息诸葛亮遇上了司马懿而壮志未酬,也叹息司马懿遇上了诸葛亮而忍辱负重,甚至“苟且偷生”。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其实正因对手的伟大而成了他们个人,如此一想,这岂不也是一件幸事?

谨以此文缅怀两位历史强人,在我的心里他二人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比较厉害?

很遗憾,这两位没有全力对抗的机会,因为他俩不完全是同一个年代的人。

诸葛亮主政的主要时间是刘禅登基的223年到去世的234年,司马懿在227年才开始都督荆州、豫州军事,231年才开始作为方面军统帅和诸葛亮正面抗衡,但一直到249年才全面掌握朝政。按理来说司马懿比诸葛亮还大两岁,但曹魏人才济济,司马懿同志等的时间实在是比较长,前期有二荀程董刘一干人等,轮不到他;曹丕时代还有个陈群在前面撑着,依然轮不到他;好不容易等曹睿即位了,又把他调到边境去打仗去了;就这么一路等啊等啊,等到七十岁才终于居于万人之上。

要说评价政治才能吧,诸葛亮能安定朝中各派系殊为不易,相比之下,虽然司马懿同志能在朝中屹立不倒最后干翻曹爽,但鉴于高平陵之变有曹爽自己作死的原因,司马懿的个人能力需要打个小折扣,再之后朝内对司马氏抗议连连的时候司马懿已经去世了。这两个人想要对比,真是很困难。

要说评价军事才能吧,司马懿同志跟诸葛亮对阵时候是怂了点,但怂有怂的用意;而诸葛亮虽然说不得长驱直入,但也没败过阵,两边其实也差不多是个平手。等到司马懿平定辽东的时候,诸葛亮又已经去世了,依然是不好比。

要说教育子女吧,诸葛瞻是差了点,但按岁数算,诸葛亮就没教育过他几年;司马懿教子是不错啦,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都还是很有才能的,但是司马亮司马伦这哥俩水平又不咋地,你要说司马伦生的晚司马懿疏于教育,司马亮作为四儿子也未免表现的太废物了吧?所以这俩还是不好分胜负。

要说文才见识吧,诸葛亮有前出师表,不过那篇表主要是感情真挚,要说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同时期的三曹没法比啊;但司马懿同志号称是士族家庭出身,可也没留下什么名篇,好像谈不上什么文学成就。

要说择偶吧,黄氏据说长得不漂亮,但这桩婚姻给了诸葛亮很大的帮助,对当时年轻的他而言意义重大;张春华号称帮司马懿渡过难关,但她的事迹真伪难考,尤其杀婢女那个事儿实在太不靠谱,让人没法信。

所以最后,还是看脸吧。陈寿大大的记录,“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可见英俊非常;而司马懿同志的所谓狼顾之相虽然是编出来的,但各种历史记录里面居然都没有夸过这位开国帝王相貌英俊,估计也就是个中人之姿吧。以当时的审美标准看,诸葛亮应该是领先司马懿不少吧。

再考虑到刘备一见诸葛亮就委以重任,而司马懿为曹丕忙前忙后居然也就混了个曹丕四友……嗯,这个世界还是蛮残酷的嘛。

旗帜鲜明地反对说诸葛北伐是”傻逼蠢事“的傻X。

理由都懒得表了。

在军事上:

蜀国的“战士人民”不过魏国九一,诸葛亮却能“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而司马懿却“据十倍之地”,却“无擒敌之意,务求保全而已”,“棋逢敌手难藏形”,数倍兵力于敌人而不敢用武,三国时期能让仲达如此的也只有武侯了。你现在跟我说仲达军事完爆武侯?哼!

在政治上:

诸葛亮是相国之才无疑,刚执政时蜀国政治环境可谓岌岌可危:夷陵新败、南中叛乱、内部矛盾突出。然而武侯当政后平定南中叛乱和通过以法治国,恩威并济跟战争手段使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达到短暂的平衡,缓解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并巧妙地解除了李严的威胁,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司马懿面对的形势显然比武侯好,高平陵曹爽自己送人头,加之时势使然:士族集团推翻非士族建立的曹魏,所以司马懿在政治智慧这点上没有得到很大体现。

在政治上,武侯是英雄造时势,仲达是时势造英雄。

高下立判!

在人格上:

武侯完爆仲达,不用解释。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比司马懿厉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恐怖的血太岁 美国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爬满黑色松树下一篇:刘备和刘邦什么关系 刘备是刘邦第几代孙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