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什么历史与干旱有关 什么历史与干旱有关

导语:什么历史与干旱有关?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1.下列哪一个历史事件与旱灾有关气象灾害有20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暴雨:山洪、河流洪水、城市积水;雨涝:罪恶感与内涝;干旱:农业、林业和草原干旱,工业、城市和农村缺水,土地荒漠化;干热风:干风、燃风;高温和热浪:炎热的夏季和高温,人类疾病,烧伤和作物的强迫成熟;热带气旋:大风、暴雨、洪水;寒害:农作物、牲畜、果树因

什么历史与干旱有关?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1.下列哪一个历史事件与旱灾有关

气象灾害有20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暴雨:山洪、河流洪水、城市积水;雨涝:罪恶感与内涝;干旱:农业、林业和草原干旱,工业、城市和农村缺水,土地荒漠化;干热风:干风、燃风;高温和热浪:炎热的夏季和高温,人类疾病,烧伤和作物的强迫成熟;热带气旋:大风、暴雨、洪水;寒害:农作物、牲畜、果树因强降温、低温而受损;冻害:霜冻、农作物和牲畜冻害、水管和油管冻结;冻雨:电线、树枝、道路冻结;结冰:江、湖、海结冰,雨雪过后路面结冰;雪害:暴雪雪;冰雹破坏:毁坏庄稼和房屋;风灾:倾倒树木、房屋、汽车和船只;龙卷风:当地毁灭性的灾难;闪电:闪电伤亡;连阴雨: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粮食霉变等。;大雾:人类疾病和交通阻塞;低空风切变:航行空沉船;酸雨:农作物等。受苦;沙尘暴: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空气污染、表土流失。

2.中国干旱史

干旱的历史悲剧

据资料显示,1199年初埃及大饥荒、1898年印度大饥荒、1873年中国大饥荒都是干旱缺水造成的,死亡人数达百万。

本世纪全球发生的“十大灾害”中,洪水名单上没有名字。地震三次,台风一次,风暴潮一次,干旱排第一,五次。它们是:

1920年,中国北方发生了一场大旱灾。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遇了40多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受灾人数达2000万,死亡人数达50万。

从1928年到1929年,中国陕西发生了一场大旱灾。陕西受灾总人数940万人,死亡250万人,逃亡者40多万人,贩卖妇女30多万人。

1943年,中国广东发生了一场大旱灾。许多地方从年初到谷雨都没有下雨,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台山县只有15万饥民死亡。一些受灾严重的村庄损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口。

1943年,印度和孟加拉国发生了大旱灾。庄稼没有水灌溉,导致严重饥荒和350万人死亡。

从1968年到1973年,非洲发生了一场大干旱。它涉及36个国家,有2500万人受到这场灾难的影响,1000多万人逃离农村,累计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仅在撒哈拉,死亡人数就超过了150万。

在以上五次世界大旱中,中国占领了三次,都是解放前发生的。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旱灾,被列入中国近50年“十大灾害”。

第一次是1959年到1961年,历史上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期”。该国连续三年的大规模干旱,使农业产量大幅减少,市场供应非常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据统计,仅1960年,全国总人口就减少了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年到1983年,全国连续六年干旱。累计受灾面积近20亿亩,受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灾区。

回顾漫长的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干旱不仅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也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挫折:

迈锡尼文明,伟大的古希腊文化的中心,位于雅典西南100公里处。几个世纪以来繁荣文明的迈锡尼文明,在耶稣诞生前1200年左右因为干旱和干旱引起的饥饿暴动而变成废墟,迈锡尼文化彻底毁灭。

唐天宝末年至元初,公元8世纪中叶,连年干旱,瘟疫猖獗。出现了“吃人”和“七八成死人”的悲惨场面。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七百万左右。

明朝崇祯年间,华北和西北地区从1627年到1640年连续14年发生大规模旱灾,造成了“千里裸地无粮,遍地人吃”的惨景。这场大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发生了另外两次类似的大旱灾,受灾县分别有48个和38个,其中4个县的井泉枯竭或河流和山谷被切断。

光绪初年华北大旱。

这次干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干旱持续了四年;受灾地区包括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省份,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川北;清晨的干旱不仅使农产品贫瘠,也使农村贫瘠。饿扛路,骨头全是野”,饿死的人数已经达到1000多万!因为旱灾主要发生在1877年和1878年,这两年阴历的干旱年份属于丁丑和吴寅,人们称之为“丁午黄奇”;河南和山西旱灾最严重,也叫“晋河南极度荒”,“晋河南大饥荒”。

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view/639300。?fr=ala0_1#6

3.历史上的干旱

光绪王朝是慈禧太后专制的时代。

也是清朝衰落的时候。清末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历史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大的是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

这次干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干旱持续了四年;受灾地区包括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省份,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川北;清晨的干旱不仅使农产品贫瘠,也使农村贫瘠。

饿则挟路,白骨满野”,1000多万人饿死!因为旱灾主要发生在1877年和1878年,这两年阴历的干旱年份属于丁丑和吴寅,人们称之为“丁午黄奇”;河南和山西旱灾最严重,也叫“晋河南极度荒”,“晋河南大饥荒”。这场大旱始于光绪元年。

今年北方大部分省份出现干旱迹象,首都和直隶地区在仲春出现灾害。直到冬天,雨还是很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今年秋季之后经历了严重干旱。光绪二年,旱情加剧,受灾面积进一步扩大。

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部是辽宁,西部是陕西、甘肃,南部是江苏、安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干旱区。在史静和直隶地区,由于干旱的加剧,全省的收成减半。

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北部到?在整个南方,蝗虫覆盖了天空,吞噬了枯萎和剩余的庄稼。夏秋之间,由于持续降雨,大清河、滹沱河、朱龙河、南坎那尔河、漳河、渭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旱灾和蝗灾的土地再次被淹。

今年,直隶有63个县遭受了水、旱、风和冰雹。河南省的灾情和直隶差不多。

从春天到夏天,干旱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黄河以北的张德、怀庆、卫辉,早迁更为严重。

夏季过后,旱情略有缓解,但张德、卫辉和光州再次被淹,农田被淹。但是,就全省而言,干旱仍然占主导地位。

该省农业收成不好,产量减少了一半左右。所以“缺粮的穷人很多”。仅开封一地,就有7万多灾民靠救灾粥厂养活。

今年,山东省常年干旱。除了章丘等小地区有一段时间遭受轻微洪涝外,大部分地区干旱,全省收成不足三分。

《山东通志》称当年全省“旱饥”。据《申报》报道,由于干旱,山东各地的灾民纷纷逃离,制造麻烦或祈求降雨。

但是祈求下雨没有帮助。到处都是“有很多人饿着肚子等着李薇老婆把孩子卖了,苦不堪言”。Hiderigami虐南,害苏北皖北。

从立春到今年年底,苏北一直下雨,海州大面积农田和棉田减产或停牧。干旱引起蝗灾,幼苗被一空吞噬。

灾民在干旱蝗虫的压力下“逃亡饿死”。有的受害者甚至“饿了就捕食人”,导致“旅行者经常消失,互相照顾”。

由于严重干旱,苏北的社会秩序变得动荡不安。饥饿的人们为了生存,纷纷渡河南下,江苏南部的江苏、松台、江阴、镇江、扬州等地的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收留了9万多难民。

皖北的旱情和苏北差不多。夏季过后,干旱持续;在许多地方,甚至连幼苗都不能在最后种植:尽管从那以后下了一些雨,“又有几天烈日。”

就连改种的庄河也大多死了;那一年,全省收成减半。有些地方是没有粮食收成的。

结果,一群群饥饿的人聚集成四个人逃离农村。今年,陕西、山西、辽宁等北方省份也受到干旱威胁。

陕西常年干旱,夏秋两季收成不好,冬春大部分地方都不能种植。由于山西大旱,秋收不佳,介休、平遥等县几乎没有收成。

在奉天宜州,由于干旱无雨,饥饿家庭多达10万户,广大农民正在与饥饿作斗争。经过近两年的干旱,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定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尤其是在山西省大旱和大旱之前空。山西省省长曾国荃在追悼会上说,灾区“距离光秃秃的土地有一千多英里,饥饿人口达到五六百万。巨大而奇特的灾难在古代是前所未有的”。

破坏性干旱导致山西农村长期减产、无收成。连续两年的饥荒导致农民囤积一空,将越来越多的灾民推向死亡边缘。

饥饿的受害者喘不过气来。,或者“拿小石头磨拌面粉当饭吃”或者“挖白泥之声充饥”。结果,“几天之内,泥巴膨胀,腹部拉肚子,把它破坏了。

随着干旱的发展,可食用的东西耗尽,发生了“吃人”的悲剧。大旱第三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是食人现象。

吃人肉卖人肉的人比比皆是。有的活人吃死人肉,有的老人或小孩被杀被生吃……无情的干旱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河南的灾情和山西差不多。

连续两年的凌晨,富饶的中州平原变成了千里光秃秃的土地。当年的《申报》里,就公布了河南省“欠收县50多个,总荒县28个”。

然而,当奉命协助河南救灾工作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到达河南时,他宣布全省有87个州县报告灾情,有五六百万饥民。干旱的阴影也笼罩着陕西省。

大理、朝一、太阳、澄城、韩城、白水及附近县的灾情。很重很惨”。

走投无路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抢枪抢粮,有的甚至“堵路,抢私,写下“王者难破,饥者难”。在甘肃东部和四川北部,百年一遇的大旱。

《南江县志》对川北旱灾有详细记载:“丁仇老,川北亦旱,而巴。

4.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干旱事件

1951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旱灾,全国旱灾率为0.031,灾情率为0.009,粮食减产率为0.025,受灾人口率为0.029。

我国旱情范围较大,但旱情相对温和。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北部,东北西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河北中北部、内蒙古乌蒙、赤峰、山东东南部、辽西地区的夏秋季干旱,是秋季干旱造成的。

陇东、宁夏、陕北发生春旱、夏旱。初夏干旱和夏季干旱发生在鄂东南、湖南和南方的江西;川南、黔西、滇中、滇东北1-4月冬春少雨少旱。

1959年全国旱灾率0.237,灾情率0.078,粮食减产率0.060,受灾人口0.091。从1949年到1990年的42年间,干旱和受灾面积等于或大于当年的概率分别为9.3%和25.5%。

全国都是大旱年。干旱地区分布在中国的北部和南部。

西北的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华北的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北部,东北的黑龙江、吉林省部分地区3-5月降水量较少,春季干旱程度不同;6月下旬至1月上旬,陕西、山西、河北省南部及河南、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未淋雨,夏季干旱严重。在中国东部,湖北、湖南、安徽、苏南和赣北从7月到8月初遭受夏季干旱,一些地区延长到9月,夏季干旱和秋季干旱,安徽和湖北遭受最严重的干旱。

四川是川西南和贵州干旱最严重的地区,川东北的干旱首先发生在春季和夏季,然后在7月初至8月下旬发生在川东,然后在7月初至8月下旬发生在川东。干旱持续了60天,70个县遭受旱灾。全省粮食产量从1958年的225亿公斤,急剧下降到158亿公斤。

1960年全国旱灾率0.253,灾情率0.107,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16。从1949年到1990年的42年间,干旱影响面积等于或大于当年的概率分别为4.6%~6.9%。

全国都是极度干旱的一年。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北部是青海、宁夏、山西和河南省,南部是湖南省。

内蒙古春季普遍少雨,夏季西旱东涝。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甘肃中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豫北、豫北东部、山东北部1-5月降水量比正常少30%-60%。在小麦4、5月的临界需水期,降水量少50%,有的地方少70%-90%。池塘和水库干涸,小麦作物干旱非常严重。

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川南大部,华南地区的福建、广东、广西、琼大部,在经历了前一年的冬旱之后,继续出现严重的春旱,广东沿海地区、广西西南部、海南持续到4月,云南、川南持续到5月。湖南、江西大部分地区和湖北、贵州、四川部分地区7 ~ 8月降水量往往不足30% ~ 50%,夏季干旱严重,对中稻生长影响较大。

1971年全国旱灾率为0.17,灾情率为0.036,粮食减产率为0.23,受灾人口率为0.046。该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少,干旱范围广,灾害相对较轻。

宁夏、陕西大部、陇东、陇南春夏干旱,青海春旱。内蒙古中东部、河北大部、京津春季干旱比正常少30% ~ 50%,春播作物和小夏生长受影响。

鄂东南、湘中、湘北、赣中北部、浙江、福建等地,春夏少雨,大小水库蓄水量小,春旱、夏旱严重。川东和黔西北的夏季干旱也很严重。

1972年全国旱灾率0.208,灾情率0.092,粮食减产率0.054,受灾人口率0.106。1949-1990年的42年中,旱灾受灾面积等于或大于当年的概率为16.3%,是我国严重旱灾年。

华北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北部、南部,宁夏,甘肃中部、东部,青海中部,西北的陕西大部,吉林西南部,东北的辽宁大部,内蒙古大部,春季干旱多雨,夏后持续干旱少雨,春夏持续干旱。年降水量比正常少20% ~ 40%。1972年河北省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5.6%,春季3-5月为43%,夏季为42%。山西、河北等省的许多大型水库都在死水位以下运行。

济南以下黄河断流20天。在南方各省,虽然1972年的降水量接近正常,但这一年的降水量分布严重不均匀。1月3日福建、两广大部、湘南、赣西南、四川盆地降水比正常少30% ~ 60%,出现春旱。夏季过后继续少雨,比正常少20% ~ 50%。夏季干旱,稻田发生大规模脱水开裂,部分水稻和旱作物干旱

1978年全国旱灾率0.268,灾情率0.120,粮食减产率0.062,受灾人口率0.097。从1949年到1990年的42天里,旱灾影响面积等于或大于当年的概率为2.3%,粮食减产等于或大于当年的概率为11.6%,是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年份之一。

当年严重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江河流域,北部的东北、西北、华北和新疆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发生旱灾。4月份降水量比正常少30% ~8天,5月份接近正常。6-10月降水持续偏少,作物关键生育期7-8月降水偏少。40% ~ 60%;淮河流域3月份降水量比同期少20% ~ 40%,4月份少70% ~ 90%,6月份少30% ~ 60%,7 ~ 9月份少50% ~ 60%,春夏秋季持续干旱。

干旱少雨高蒸发大大减少了河流径流量,当年怀宏泽湖入库水量为30.4亿m3,约为正常年份的1/10。干旱地区的中小型水库、池塘和大坝减少了水的流入,增加了灌溉和排水,耗尽了水的储存,使水库和池塘干涸,许多大型水库,如梅山和佛子,被置于死水位以下。

那一年,陕北、甘肃、宁夏、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京津、吉林、辽宁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春旱。

5.介绍干旱的历史、原因和解决方法

气候因素、人为因素、植被因素和地理因素都是干旱的重要原因。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地理气候因素造成的。

干旱是指由于长时间无雨或少雨的晴天,土壤缺水,空空气干燥,导致作物死亡和人畜缺乏饮用水的灾害现象。考虑到天气条件,干旱还包括干热风、高温和热浪。干旱是我国农业中最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严重损失。据有关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受灾面积超过3亿亩,受灾面积1.2亿亩。平均每年因干旱减产100-150亿公斤,每年因缺水经济损失2000亿元。干旱灾害具有受灾面积大、季节性、持续性、区域性、潜伏性和年际变化明显等特点。

防御干旱灾害

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长江水引向北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的干旱问题;

发展水利和科学灌溉: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发展水利,修建水库,既有利于防洪,又有利于抗旱。对于经常发生干旱的地区,利用水库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尤为重要;

植被建设:退耕还林、绿化环境是抗旱的重要手段;

重视旱灾预测:我国气象部门一直把干旱等气象灾害作为监测预报的主要内容。因此,要重视天气预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做好抗旱决策,采取措施减轻干旱灾害;

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抗旱减灾的积极措施。方法是在有降雨条件的云中撒催化剂,使云雨早,雨大。早在1958年,我国就进行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实验。目前,许多省份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雨雾的拦截和储存:雨水的拦截和储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在池塘和山谷中修建小型山地水库、小型低坝和大型水窖、山坡上的蓄水窖、集雨窖等。“开网”的方法可以用来收集雾水,更适合多雾的山区和农村;

推广抗旱品种和抗旱播种方法;

免耕:干旱缺水地区可采用免耕减少土壤侵蚀。

6.以下历史数字与旱灾有关

这个问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方。

明日,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干旱缺水,农民开始暴动。李自成,高迎祥手下勇敢而博学的战士。

崇祯二年,李岩、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税”等口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传播了“遇王不领粮”的歌谣。军队发展到百万,成为农民战争的主力。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广西金田村的洪秀全、杨、肖朝贵、冯云山、魏昌辉、石达开等领导集体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这是19世纪中期中国最大规模的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首都天津的沦陷,这场运动失败了。

陈胜光武起义:“陈胜光武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最大规模的民间起义之一,始于汉光武帝七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境战争持续,国家日渐衰弱。此外,由于国家干旱,税收并没有因为没有征收粮食而减少。在巨鹿人的指挥下,无处可去的贫苦农民纷纷起来,把头扎了起来,“黄田党立,甲子,天下盛世”的口号,对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平息叛乱,各地都自重地支援部队。虽然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军阀割据和东汉名存实亡,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延伸信息: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穷起义”的特点。它的参与者是在自然灾害的袭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他们的行为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

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他们擅长摧毁旧世界,但他们无法建立一个新的世界,因此他们的失败是完全不可避免的。穷人起义的领袖不代表历史的动力,李自成也不例外。

也许李自成的特殊性在于他自身良好的个人性格——与张相比,他并不是一个暴力的人,而是一个嗜血的人,所以史料中有很多记载他是得到下属和人民支持的。正史《明史》也盛赞李自成“不擅酒色,脱粟粗,与他同甘共苦”。但既然李自成在个人品质上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悲剧,而是历史条件的结果。

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具体可行的惠民政策。李自成的部队成了土匪,当然不会有利民政策。

他们要的是搜刮自己所有的钱,住在陕西!李自成的胜利太突然了,他还没有准备好统治整个国家。这些暴民的暂时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朝政府的腐败!当时明政府财政混乱,一些有权利的人想尽办法克扣差饷。

普通士兵没有工资,自然不愿意拼命!此外,张还克制了明政府的大部分权力,使李自成顺利入京。这些暴民被突如其来的胜利蒙蔽了双眼,所以他们得不到其他任何东西。

最高统治者李自成头脑不是很清楚!在各个朝代,这个时候都要安抚民众,安抚知识分子和权贵。不然怎么能成立呢?尤其是知识分子和权贵,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正是李自成所忽略的,以至于这三种人都讨厌新政权!在李自成撤退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士绅地主的任何支持,就这样瘫倒在千里之外,最后死去。参考:百度百科-李自成起义。

7.①历史上严重的旱涝灾害给生命财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

正确答案:A分析:观察选项,要么句子①,要么句子③作为第一句,句子③“千百年来,人类……”作为背景,更适合第一句,不包括B和d。

其次,与④相比,②句中有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但”。可见③之后是②,指出人类虽然几千年来在水利建设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并不能预防旱涝灾害。①句子指出历史上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④指出现代社会依然无能为力,与之前的“历史”情况相比,可以看出①和④是连在一起的,⑤句子是由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和”引导的,同时出现了表示次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更”。我们可以看到④句后面应该跟⑤句。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a项。

8.历史上最大的干旱是什么时候

1637年至1643年的旱灾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是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中国北方和南方的23个省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干旱少雨的主要地区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已经干旱5年以上。干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已经干旱7年,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现北旱南涝的格局,干旱面积逐年向东南方扩展;1640年后,北方降雨量增加,变成北方涝,南方旱。这一时期,鼠疫、蝗灾猖獗。

从1585年到1590年,干旱面积广,变化大,干旱持续了6年。干旱事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呈现北方旱涝、南方洪涝的分布格局,后一阶段发生变化。北方开始下雨,干旱地区扩大,向南移动到长江流域和江南。根据各省逐年受旱县数统计,河北、山西前段受旱最重,江苏、安徽、湖南后段受旱最重,河南受旱最长。1589年达到极度干旱,1585-1590年的井泉河湖干记录可以证明干旱的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记录是近50年未见的。比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枯,野无草”;浙江“运河千里,江中无勺水”。这次旱灾事件伴随着大范围的饥荒和瘟疫,疫源地随旱灾地区转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日本水彩画家星野木绵水彩画分享~将最美的时光永远停留在纸上 日本水彩画家星野木绵水彩画分享~将最美的时光永远停留在纸上下一篇:枪毙刘青山张子善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 枪毙刘青山张子善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