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孟子被尊称为 孟子被人们称为什么

导语:孟子被人们称为什么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山东省邹国人。他自小家境贫寒,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就是说,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因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成就仅

孟子被人们称为什么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山东省邹国人。他自小家境贫寒,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就是说,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因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成就仅次于“圣人”孔子,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而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雕像

孟子曾和孔子一样,带领门人周游各国进行游说。但他的学说并没有被当时的各国国君所接受,隐退后,他和弟子公孙丑等人一起著书立说。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言论编著成《孟子》。《孟子》也称为了儒家学说的经书之一。

而其实,在宋代以前,孟子的地位并不高。唐代的时候,韩愈把孟子列为儒家学派孔子最正宗的继承者。从此开始,孟子的地位便逐渐提高了。在北宋神宗时期,《孟子》一书的内容,首次称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元丰六年,孟子被当时的朝廷封为“邹国公”,第二年就配祀孔庙。南宋时期,大儒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列为“四书”。元代至顺元年,孟子首次被加封为“亚圣公”,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称他为“亚圣”,他的地位已经凌驾于儒家企图圣人之上,且仅次于孔子。明清时期,根据官方规定,《孟子》一书的内容也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明朝景泰年间,朝廷封孟子的后裔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且世袭罔替。直到民国时期,改为了奉祀官。

孟子公孙丑的相关解读

公孙丑是孟子最得意的也是最看重的学生之一,《孟子公孙丑》记载了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就是仿照《论语》,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儒家的思想。

孟子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一书中除了《孟子公孙丑》之外的篇章,全都是记载孟子个人言论的,只有这篇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可见孟子对于公孙丑这位学生的重视程度之高。

在《孟子公孙丑》这篇文章中,孟子进一步阐述了他所宣扬的仁政的理论,但是孟子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列举大量的故事来具体说明仁政的道理。

孟子用晏子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如何趁势追击、事半功倍;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公孙丑要养浩然正气,不要企图不劳而获,要心胸坦荡,这才是君子的所为,并且孟子进一步解释所谓浩然正气就是壮大的阳刚之气,就是心胸宽广、坦坦荡荡、气贯山河的泱泱正气。因为孟子一贯宣扬仁政,他不屑于同时代那些善于用花言巧语、巧舌如簧、阴谋诡计的所谓权术,认为这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小人之术,是君子所不齿的。

孟子一向推崇的是圣贤君子,他们都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让人心悦诚服的,从内心里觉得别人的对的,而不是用强权和霸道来强迫别人服从,这样即使会令别人表面上服从你,但是内心却对你充满了怨恨。孟子认为那也算不上真正的仁政。只有让百姓真正从内心觉得国君的治理是对的,对他们有好处,百姓才会顺利地接受这个政策。

孟子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辩论高手,他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读《孟子》常常被里面生动的故事,严谨的思维逻辑所折服,这也是《孟子》区别于《论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论语》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和门生之间的对话,文学性不强。所以孟子还被后人誉为中国第一位文学家、散文家。

孟子的成语

《孟子》一书文采斐然,言辞流畅,善于运用大段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

有关孟子的成语非常多,他自己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在他的文章中,他创造了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专心致志、缘木求鱼、一曝十寒、夜以继日、左右逢源、绰绰有余、不言而喻、同流合污、揠苗助长、明察秋毫、出类拔萃、出尔反尔等等,简直数不胜数,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甚至成为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俗语了,我们甚至都不觉察到这是个成语,可见孟子的语言功力的深厚,他简直就是个语言学的大师,这些成语穿越了两千多年,到今天依然非常实用,非常顽强,一点也不觉得艰涩难懂,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孟子的贡献。

孟子为丰富我们中国人的言语类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他超越孔子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些成语的运用,那么我们今天的语言绝不会这么丰富,我们恐怕常常会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们要描述的事物而着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要感谢孟子。

解秘孟子少时的故事

孟子少时和孟母戒子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于汉朝的《韩诗外传》。孟子,原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和后世的朱熹、王阳明合称为“孔孟朱王”。

孟子周游列国

说的是孟子小的时候,当他在读书的时候,他的母亲在他旁边织布。孟子背到一半的时候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背了下去。孟子的母亲听到后就问他:为什么背到一半的时候就停了。孟子说:忘记了,过了一会又想起来了。孟子的母亲于是拿起到,割断了她正在织的布,说:这断掉的布,还能重新织吗?孟子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敢忘记书上的内容了。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好母亲,曾经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三次搬家。在教育子女的这方面,孟子的母亲更是言传身教,通过她亲手割断自己所织的布,旨在告诉孟子这样一个道理,为学要认真,必须全神贯注,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一气呵成。通过她的教育,使得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长大后,成为了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而从父母教育子女的角度来看,教育孩子应当采用正确、适当的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好,不仅不能使孩子接受,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用对了教育方式,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孟子语录的相关介绍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的核心。其后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孟子认为,君王和国家都是可以被更替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民。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老百姓的地位,比国家和君主更为重要。他认为,国君当政,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国家就不会强盛。

孟子画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对于义利观的核心思想。他对于“义”和“利”假设了一个鲜明的冲突和矛盾,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但是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完全否定利的价值。只是把义的价值置于在利的上面。

仁者无敌。此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同样是孟子对于“王道”和“仁政”的核心辩论思想。孟子认为的“仁”,分成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减轻刑罚。第二,是减轻赋税。第三,是鼓励人民种田,发展农业。只有做到了这三点,人民才会甘心情愿来归附。而人民归附了,国家的实力才会强大,才能做到真正的“无敌”。在孟子认为,想要在战乱不听的战国时期称雄,唯一的办法,就是施行仁政。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这也是孟子对于“仁政”思想的一种阐述,是孟子“法先王”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在推行仁政的时候,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人民根据着法律法规行事,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孟子学说讲述了什么

孟子本来的名字叫作孟轲,因为他的思想观点影响远大,所以被后代人们成为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大贤,他也效仿孔子讲学,教出了许多学识渊博的学生。孟子去过许多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在这期间他的言论都是非常精彩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孟子都有哪些学说呢?

《孟子》书影

总的来说,他的学说都是从人性本善出发的,主要有“仁政”、“王道”学说,他主张德治,不提倡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主张和平。

首先,对我们今天最为认同的是民本思想。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人民、社稷、均值按照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是人民,接着是国家社稷,最后是国家的君王,他认为君主是为人民服务造福的。所以孟子认为君主应该爱护自己国家的人民,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保障他们的权利。

其次,仁政学说。孟子将孔子学说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他主张君主张实行仁政,用宽厚的政策使人民得到修养和发展,这样国家也才会越来越富强,君主也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国家的统治根基才会更加稳固。当然我们看看在古代实行仁政也是有很大好处的,仁政可以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一些内乱。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最重要的部分,是核心。

第三就是,道德伦理。孟子被后来朝代运用最多的就是他的道德伦理了,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孟子最看重的是仁和义,它们最为重要。仁和义的基础是孝、悌,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坚持这些道德规范,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了,人们的生活也就更加幸福了。当然孟子的道德伦理学也有利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刘志丹后代 刘志丹子女都有谁下一篇:詹天佑的故事 詹天佑留学美国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