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为了台湾的土地 为了台湾的土地 这群泉州人和漳州人打了一场几百年的架.....

导语:为了台湾的土地,这群泉州人和漳州人打了几百年的仗...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隔着台湾海峡,对岸是台湾。 也许当你站在厦门,还可以吹着海风,眺望海浪汹汹中的那一边...... 厦门鼓浪屿 在中国古代时,从中国大陆举家带口迁去台湾岛的行为还有个专门的名号——过唐山。 在台湾有这么一句谚语:「 ”唐山过台湾,心肝结归丸”,说的是当年挥泪母

为了台湾的土地,这群泉州人和漳州人打了几百年的仗...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隔着台湾海峡,对岸是台湾。 也许当你站在厦门,还可以吹着海风,眺望海浪汹汹中的那一边...... 厦门鼓浪屿 在中国古代时,从中国大陆举家带口迁去台湾岛的行为还有个专门的名号——过唐山。 在台湾有这么一句谚语:「 ”唐山过台湾,心肝结归丸”,说的是当年挥泪母亲故土的移民心内难以言喻的无奈于纠结。 唐山当然不是那个河北的唐山,不是什么钢铁铸成的城市,而是指代「 ”大唐的江山”,因为最早出现这个名号时,大唐还处在四海咸服,八方来朝的中心。 台湾岛 有一群先民在那时已然准备背井离乡,最后的告别只能望一眼最深情的故土黄地,浑手抓一把母亲的土,抬头望向大海汹涌外的那片绿色岛屿,踏上风雨震震的破船,这就是过唐山。 台湾的移民史说长不长,比不上非洲智人筚路蓝缕地散布世界的年月,说短不短,较之欧洲人挤在甲板上飘洋过海地扎根美洲绰绰有余。 台北祖庙 移民来自五湖四海,真正的四海为家,以南方为大,北方为小。 而最大的移民部族是闽粤两省的先民,而又于二省选大则为与台湾一海相隔,一衣带水的福建省,再认真点,往里再钻下去,就是闽南先民。 而到了台湾后,泉州和漳州却在台湾打了一「 ”架”,而这一「 ”架”一打就是三百多年,其中大规模大规模的械斗是从1769年到1865年,这就是被掩埋在厚厚灰尘中的——漳泉械斗。 台湾的灵魂来自泉州和漳州 断断续续的,从晋代开始就已然初有端倪。但真正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拍到台湾海岸之上的时间已然是明代,而且还得让我们从荷兰人和大英雄郑成功说起。 郑成功雕像,位于泉州 台湾的原住民是「 ”像阿里山的树木,像浊水溪的鱼群”一般的高山族,高山族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民族,而是蒙蒙山雾下掩盖舂山叠嶂间那些零零星星的点起篝火,扎下群落的台湾原住民。 《赛德克巴莱》剧照,台湾高山族之赛德克族 在荷兰人于17世纪从海浪中杀出,登陆台湾之后,发现这片长满椰林,白沙枕着蓝海的岛屿太过巨大,而这里的原住民太过桀骜且太少。 台湾岛卫星视图 带着枪炮不带农具的荷兰人想出了一招:招纳中国大陆汉人来台。 荷兰人侵占台湾岛 当时的台湾没有什么汉人,只有大约1500多名福建渔民,短暂停留,只为捕海鱼而已。荷兰人在台湾驻守着2200多人,他们脑子不傻,算了一笔账,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或者欧洲招揽移民都不如从大陆招人划算。 这与那些愿意颠沛异乡的福建人不谋而合,中国人从来都是一个树一般的民族,扎根哪里,繁荣哪里。 电影《赛德克巴莱》剧照,原住民与和汉民 荷兰人给的条件是每个月6到15先令,大量的福建年轻力壮的游民或者赤手空拳的破产农民就踏上了他们眼中吃人,被唤作”黑水沟「 ”的台湾海峡上的渡船来到台湾。 这一次移民潮连同郑成功据台后的浪潮,成为第一次大规模台湾移民潮,是为闽南人「 ”占领”台湾打下了基础。 适逢满清入关,畏惧满人的明朝遗民在1644年后,趁着郑成功驱除荷兰人而入台。特别是大量福建遗民,都随着随着国姓爷到了台湾,达到第一次台湾的人口巅峰,几个月净增3万多人,台湾的军民达到10万之众。 福建广东地区移民台湾示意图 而在今天的台湾2300多万人口之中,百分80的祖籍都是来自大闽南地区的泉州府和漳州府。 如果说台湾是一碗白米饭,那么闽南血脉就是那一桌风生水起的筵席。没有了他们,这碗饭将会平平无奇。 闽南地区地图,清朝时期 泉州人在北边,漳州人在南边,互相不对付——打 郑氏在台湾很快站不住脚,泉州人施琅擎着大清的旗子来到台湾。 施琅 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台湾军民还是宣布”愿率举岛归若大清之臣民「 ”。 当时福建沿海十有九成的居民不事农桑,因为这山水崎岖的恶地实在耕不了,而彼岸的台湾鱼米丰饶。 清初开始,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接踵而至。 乌鱼子,一种福建渔民在台湾海域捕获的乌鱼之子所作的上好海产品 没错,还是闽南人居多。 早在随着国姓爷来到台湾的人群中,泉州老乡们聚集在以台北为中心的台湾北部,而漳州老乡和客家人在以嘉义为中心的台湾南部。 台湾地图 明末开始,由于土地,水源,林木,狩猎等生存资源的争夺,在台湾中西部已然爆发了零星的械斗。大者纠集百人,小者几十人而矣。泉州氏族和漳州氏族虽然在生存资源上的冲突是明刀明枪的,但其实在冲突中已经暴露出一个问题。 两个氏族的血脉矛盾。 真正大规模的漳泉械斗开始时,所有汉人都已经垂了辫子了,那已然是清朝在台湾站住脚的年月了。 从明末直到清初,台湾的人口不断地暴增,根据《台湾府志》载康熙年间起,大概有20来万闽人渡台,康熙年间的人口不过1900来万。可以看出,当时福建的人地矛盾已然很突出。 无地可耕,就找不到老婆,找不到老婆,就成不了家族,成不了家族,就没有香火..... 福建客家土楼,位于龙岩 他们大多大多是从闽南背水而来的赤脚汉,用闽南语说就是"罗汉脚「 ”,说白了也就是那些游手好闲,没爹没娘,没儿没女,没个媳妇热炕头的游民。 乾隆年间,台湾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汹涌来袭。 虽然清朝皇帝明令禁海,不让沿海居民渡海谋生。 但是政策能禁得了万里海疆,禁不住渴求生存的世态人心。 乾隆爷忙着下江南,而闽南人忙着渡台湾。 乾隆一朝,台湾人口剧增至400万之众,这和当时总人口激增3亿的现实分不开干系。不少闽南先民死于海峡之中,汹涌澎湃的「 ”黑水沟”吞噬不了追求未来的心。 台北龙山庙,清代移民所建 当时的台湾移民最大头的还是闽南人,就是前文说过的泉州人和漳州人,还带着点客家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看地图就知道,那也是个土地拥挤的地。 台湾平原分布 矛盾出现了,总避免不了血腥事件。 械斗百年,宗族剽悍 最开始的械斗是泉州人发难,由于泉州氏族人多势众,而且大多更为富裕,需要的土地产业更多,又由于泉州在历史上的抗鼎之地位,作为福建经济中心,文化古都的泉州自然看不起无名无闻的漳州。 当时的漳泉人口分布非常复杂,泉州宗族多居住北部沿海和台北盆地,已经中部沿海地区,而漳州宗族则占据嘉南平原,宜兰平原等较为内部的平原地带,而台南一带则为漳泉混居。 很复杂是吧?但只要记住两个趋势——泉州人主要居于沿海和北部,漳州人主要居于内陆和南部即可。 械斗之原因何为?土地,水源,宗庙,市镇,文化,习俗,甚至包括闽南语的腔调问题,都可以大打出手,但总而言之是为了——生存。 漳泉械斗 清代的福建省官员张集馨曾说过:闽省百八十宗族,泉,漳民风剽悍,械斗不息,百年而来未止也。 红色为械斗最严重的地区,都是一些混居的大城市,从北到南是台北,新竹,嘉义,彰化 看,原来在福建省时,他们依然打得不可开交了。就好比在美国互相搏杀的印第安族群。台湾的漳泉械斗不过是矛盾激化下的延续。 福建人对于宗族血亲的概念看得很重,可以说是饭可以不吃,但是族里有事不能不帮。 在台湾时,古早已然有泉州和漳州人建立的大氏族,后来的移民到了也就自动站队,他们结社一并。往往带着农具,棍棒,铁枪,刀剑,甚至土制火药和枪械互相搏杀,烧毁房屋和宗庙更是”得心应手「 ”。 台湾总兵压根没办法治理,为此引咎辞职者大有人在,总兵和总督管不了,地方官当然是”各家自扫门前雪「 ”。清代时的台湾更像一个无政府状态下的宗族社会,说来也好玩,历史在台湾开了倒车,回到了氏族首领一呼百应的岁月里。 记录在册的大规模械斗就有上百次,比如1783嘉义大械斗,1806新竹大械斗,1844台北大械斗,1855淡水厅大械斗等等,漳泉也是各有胜负,但死伤者非常之大,诸如1855淡水厅大械斗死伤者过千。在这些龙蛇混杂的大械斗之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安的因素,比如借题发挥的台湾反清的三大民变以及天地会的借机行事等等。 械斗 更别说那些一天时长的小械斗。 从漳泉两大宗族械斗,到漳泉内部的宗族械斗,无休无止。 1895年,台湾巡抚唐景崧离开台湾 这些械斗断断续续,大大小小,一直持续到了日本侵略台湾和民国之初,由于部族长老和乡绅的调停,加上官府的戒严,在清末时械斗已然开始收敛。到了日本侵略台湾的年月里。由于共同的压力,漳泉械斗也渐渐平息,心里的家国大义取代了宗族情节开始转而抗日,奈何...... 台湾清末汉民抗日 世人不该只记住台湾原住民的雾社起义,也该看看台湾汉民们的抗日之举。 台湾清末汉民抗日 但漳泉之间矛盾的烈火仍然燃烧着。 台湾人有一些传说,诸如怪力乱神式的漳泉宗庙鬼魂械斗之类。据说台北龙山庙会在中元节显出漳泉先民之魂械斗的诡异场景...... 当然都是些无稽之谈,但可以能看一些当时历史的影子。 从福建人在台湾的械斗看中国人的宗族 宗族是一个避免不开的词汇。 虽然漳泉械斗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土地和生存压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宗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因素,福建的宗族保持非常之好,我甚至还可以找出我们这个家族的族谱,而关于漳泉械斗这样一件鲜有人知的历史,更是不必多说。 虽然械斗大为不可,但在后期漳泉放下成见,一心抗日也可以看出宗教对于中国人的凝聚性,现如今的中国,很多人已然数典忘祖,家谱传世长难道只能算是一句空话吗? 不可! 福建 如果你把身体交给四海的他乡,请记得你要把灵魂交给氤氲香火的祖庙,写在家谱里的名字将永远熠熠生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司马迁的《史记》公认千古绝唱 司马迁的《史记》公认千古绝唱 但有一皇亲国戚不服下一篇:北京古城墙的详细历史 北京古城墙的详细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