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巴格拉季昂行动 战功赫赫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为何在1944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损失

导语:创建于1941年6月的中央集团军群,是二战时期,德国防军在东线苏德战场上部署的三个主要的集团军群之一,参与了除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外的大部分决定性战役,在1944年苏军发动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中,中央集团军被彻底击溃,完全被打残。中央集团军的首任司令员是冯·博克陆军元帅,下辖古德里安上将的第2装甲集群、赫尔曼·霍特上将的第3装甲集群、

创建于1941年6月的中央集团军群,是二战时期,德国防军在东线苏德战场上部署的三个主要的集团军群之一,参与了除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外的大部分决定性战役,在1944年苏军发动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中,中央集团军被彻底击溃,完全被打残。

中央集团军的首任司令员是冯·博克陆军元帅,下辖古德里安上将的第2装甲集群、赫尔曼·霍特上将的第3装甲集群、时任陆军上将后晋升元帅的冯·克卢格的第4集团军、阿道夫·施特劳斯陆军上将的第9集团军等。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中央集团军群在冯·博克陆军元帅指挥下,可谓骁勇善战,几乎把苏联首都莫斯科给踏平了,即便在1943年前,中央集团军群士气之盛、装备之强、兵员之多,在第三帝国武装力量中依然首屈一指。

1944年的夏季,对于中央集团军群而言,则是一个噩梦,在历时两个月的战役中,被苏军打得溃不成军,苏军则一下子跃进了近800公里,从奥尔沙一直杀到波兰首都华沙城下,倘若不是莫德尔元帅及时出现,阻止了苏军的凌厉攻势,东线的战事很有可能早在1944年底就结束了。

随着老美援助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达,坦克、卡车、火炮大量补充进军队,地面部队实现了摩托化,在莫斯科,斯大林和其总参谋部拟定了代号“巴格拉季昂”的夏季战役,总设想是以明斯克为总目标,实施大纵深的快速突击,以多点突破后坦克部队的猛攻来向德军纵深挺进,以防止德军退至第二和第三道防线来阻击苏军,并把德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围歼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以东。

6月13日至18日,苏军远程航空兵连续几天夜间出动轰炸机1472架次,突击了明斯克、布列斯特等处机场,稳稳地压制了德国空军,确保了制空权,为后来苏军地面部队的推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6月22日,苏军发动了白俄罗斯战役,1942年6月22日,正好是德国入侵苏联的纪念日,特意选择这一天来进攻,当然意义非凡,让耻辱激发苏军内心的斗志,发挥每个士兵最大的战斗力。

当天,苏军集中了4个方面军166个师,共140余万兵力,5200辆坦克,7000架作战飞机,31000门各类火炮和迫击炮,浩浩荡荡地向驻白俄罗斯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猛烈进攻。

很快打开了第一批缺口,就向德军纵深阵地推进,密集的坦克如潮水一般涌来,大批步兵随后跟进,且每次攻势前,都会有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来开路,所以苏军的攻势锐不可当,许多被炸懵了的前线德军官兵,还没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就被蜂拥而至的苏军坦克和步兵无情俘虏。

6月28日,苏军罗特米斯特罗夫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就把莱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海因里希的第4集团军分割开来,苏军大量坦克在这条裂缝里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德军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彻底崩溃并已不复存在了。此时,德军统帅部已意识到中央集团军群这个烂摊子,是时候应该另找能人来收拾了,于是,布施元帅被撤了下来,顶上了被寄予厚望的原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莫德尔遂成为德军第一个同时指挥两个集团军群的总司令,足见统帅部对其信任和器重。

莫德尔元帅立即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来几个装甲师稳住战线,但无奈前线的德军不断地往后退却,7月4日,明斯克已被苏联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31集团军攻克了。

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一部分,共有10万人的兵力,被合围在明斯克以东的一个大口袋里,苏军最初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剩下就只是围歼这些基本失去斗志的德国官兵。

7月5日开始,苏军成批的炮弹渊源不断地落在包围圈中的那些绝望的德军官兵头上,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只是一昧地躲在工事内,当然,也有个别的德军始终在阵地上坚守甚至突围反击,认为援军很快就会来到。

7月8日,包围圈内弹尽粮绝的德军中,共有5.7万人被苏军俘虏。至此,苏军共推进225-280公里,收复白俄罗斯大部地区,而中央集团军群却损失了25个师,约35万兵力,前线甚至还出现了400多公里宽的缺口,大批苏军从这个缺口内像潮水般涌来,甚至还一直杀到华沙城下。

但莫德尔元帅也绝非等闲之辈,马上把几个装甲师连同被击溃的一些德军很好地揉合在一起,于8月3日,在防线正面全歼了孤军深入的苏联第3坦克军,再一次暂时性地稳定了前线。

总之,在这次战役中,德中央集团军群被歼了28个师,损失了54万的兵力,勉强尚有战斗力的就仅剩下8个师了,其它的都被击溃了,另外损失飞机2000余架、坦克和自行火炮2375辆、火炮14395门、汽车57150辆,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被打残了。

中央集团军群就这样遭到毁灭性打击,其战败的主要原因,首先,1944年夏季的那支中央集团军群,已不再是当年的那支具有一流战斗力的部队了,经过三年的苏德战争,原先所属的中央集团军群的优秀中下级指挥官很多已被调往其它战线或阵亡或被俘。

剩下的官兵大多战斗力只能说是二流,加上前线指挥官频繁地人事调动,指挥官们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部下的能力,并发挥出战争初期的那种默契,因而失利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虽然中央集团军群很好地利用了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来配置纵深梯次防御,但始终缺乏足够的预备队。

所以在战役一开始,当德军的第一道防线被捅破后,由于没有及时插进预备队来堵住缺口,苏军坦克如入无人之境,在德军防线后方纵深穿插,且苏军的突破口不在一两个方向,而是几乎在整条德军防线上,这样一来,即使德军在第一道防线后配置了预备队,但由于苏军的突破方向多而猛,数量有限的德军预备队还是无法顶住苏军的凌厉攻势,最终导致整条防线的崩溃,可见苏军坦克部队大纵深战略的犀利。

再则,德军的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突出部,实在太引人注目了,这些地方其实大多都是意义不大的据点,但德军统帅部一再下死令严守每一寸土地,导致据守的德军一旦被苏军突破后,遭到最终围歼,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而后来明斯克以东的大包围圈就是这么来的,不少德军就成了囊中之物。

最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员布施元帅,对坦克机动作战的认识,还远远不足,所实施的原地坚守不得后退的命令,根本不适用于对拥有强大装甲力量的苏军的防守,况且,在战役一开始,布施元帅就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即在强大的苏军面前竟然还抱着寸土不让的统帅部命令,没能真正做到收缩兵力重点防御,可以这么说,过长的战线,把兵力不足的中央集团军群给拖垮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在1944年6月23日至8月29日苏联红军实施"巴格拉季昂"战役中,苏军出动四个方面军共140万人的兵力,对占领白俄罗斯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战役结果:苏军全歼德军17个师又3个旅,使其50师损失过半,约2000架飞机被击毁,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脱维亚的部分领土,并于7月18日进入波兰境内。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整个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冬季打得很顺利,击退了苏军对其防守地段的所有进攻。

但是他们未能认识到真正的决战已在其他地方即东线的南段和北段打响了;也没有认识到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自己的地段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到1944年,苏军已经从两翼占据了优势,从态势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非常危险。

45个师防守着450英里长的战线,缺乏预备队,此外,该战线的作战行动受到希特勒的命令的限制。希特勒命令建立所谓的“据点”,从而一开始就栓住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并妨碍了部队的机动性。

希特勒却认为这种“据点”战术,在敌人一旦突破时将会牵制大量敌军,并能严重影响敌人的供应线,使其攻势失去突击力。希特勒也拒绝了中央集团军群缩短战线的请求。在1944年5月24日,司令官布施通知各集团军司令官,要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集团军群东面的战线,说这是“希特勒不可动摇的意志”。

当时活跃在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的游击队人数在二十四万左右。光是六月十九日夜,一个晚上,发生了一万零五百起爆炸事件,破坏了明斯克以西所有的铁路交通线。随后,苏军3个方面军以,进攻正面两翼集中战术,发起了白俄罗斯战役。

俄军向纵深猛烈推进,但是希特勒严禁德军后退,必须坚持在第一线。苏军集中了116个步兵师和42个坦克旅一举突破德军的侧翼8个师防线。形成了一个大口袋,最终全歼德军28个师35万人,中央集团军群作为一个军事单位,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1944年6月22日,和德军突袭苏联同一个日子,只不过现在进攻的一方是苏联,苏军投入了4个方面军,14个集团军,207个师,总计250万人的强大兵力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发起了全面进攻。当年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4个集团军,40万人。仅仅两天的时间,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宣告崩溃,25个师遭到歼灭,剩余的部队也基本丢掉了武器装备,几乎算是全军覆没了。

虽然在这场战役中苏军依旧拥有着决定性的数量优势,无论是在兵力、坦克数量还是火炮数量上都是德军的数倍,但是在之前的南翼的一系列会战中,德军并没有出现全面的崩溃,前线的德军总能拖住苏军的进攻步伐,等待赶来的装甲预备队粉碎苏军的进攻,那些装甲师甚至是从法国调过来的,而这一次在苏军发起进攻两天后防线即告崩溃,部队陷入溃败,没等在南翼的装甲师赶来就已经彻底失败了。

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制空权的丢失,到战役爆发时,负责支援中央集团军群作战的第5航空队只有40架飞机,而他们的对手第一阶段便投入了1000多架飞机,后续总计达7000架飞机,东线的上空首次彻底成为苏联空军的天下。制空权的丢失,让德军防线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由于德军兵力上的不足,在如此长的防线上依靠的是数量众多的炮兵,而苏军的空军在一开始就对这些炮兵阵地进行猛烈的打击,使得失去火炮的德军无法阻止苏军坦克集群的突破。另外由于空权的丧失,德军的侦察机无法探知苏军的进攻态势,前线指挥官无法掌握正确的情报,无法探知哪支苏军的突破更致命,结果仅有的装甲预备队只有三分之一投入到了正确的地方,其他的都没能发挥出作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东线的德国空军基本上全部调往了西线,那些盟军的空中压力实在太大。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希特勒的错误的兵力部署,提出了在交通枢纽等关键地点设置“筑垒地域”,拍强大的部队来守卫这些要点,以达到吸引苏军主力的目的,这使得德军前线的兵力更加不足,防线更加脆弱。而事实上苏军根本没有对这些筑垒地域加以理睬,苏军主力直接越过了这些地域,深入其后方,筑垒地域吸引苏军兵力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白白的让大量的德军陷于包围,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

例如最强大的一个筑垒地域维杰布斯克遵照希特勒的命令驻守了德军第53军4个师的兵力,占到了它所在的第3装甲集团军的1/3,然而他们并没有等来苏军的强攻,苏军主力越过了这里,第53 军的坚守没有任何意义,随后他们得到了希特勒撤退的批准,这些步兵师在苏军的后方的撤退没有任何希望,整个军数万人全军覆没,军长也被苏军俘虏,其中最后坚守在这里的第206师完全覆灭,最终番号被取消。这便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部分部队在这次战役的缩影,许多经验丰富的东线师被苏军席卷一空,他们成为了希特勒所谓“筑垒地域”的“牺牲品”!

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仅用三个月就来到了莫斯科城下,这让希特勒兴喜若狂。虽然中央集团军没有攻下莫斯科,但他们一直保有强大的力量,可在1944年的白俄罗斯之战中,他们被苏军给击溃了,而且损失惨重。

1944年的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动用了244万人、5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架飞机以及36000门火炮,他们采用的是德国在1941年进攻白俄罗斯时的战术,先用伊尔-2对地攻击机破坏德军后方的火炮阵地,然后再用坦克分别对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进行钳形攻击,最后南北夹击明斯克,步兵跟上围攻。整个战役中,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17个师,后撤的50个师全部损失过半。

中央集团军群遭到这样的毁灭性打击后,从此一蹶不振,实际上这一切都与希特勒脱不开关系。1944年的时候,德军已经从列宁格勒和克里米亚撤离,希特勒心里非常清楚,苏军将在夏天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袭击,但是他却不知道苏军的具体攻击区域。为了搞清楚苏军的进攻意图,希特勒派遣侦察机对各区域的苏军坦克数量进行清点,可是希特勒的这个方法被苏军给识破了。

苏军在制定攻击白俄罗斯的“巴格拉昂行动”计划的时候,最初只有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安东诺夫四个人知情,具体行动计划是通过专人送达各部队的指挥部,而指挥部的反馈信息也是通过专人送回莫斯科。为了能够迷惑希特勒,苏军故意不调动乌克兰附近的坦克,使得希特勒以为苏军夏季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乌克兰。

希特勒错误地判断了苏军的进攻意图后,他的排兵布阵开始出现错误,他把德军在东线的5000辆坦克和9个战斗机团进行分割,600辆坦克和2个战斗机团安排在白俄罗斯,其余前往乌克兰增援,同时他任命以防守着称的莫德尔作为乌克兰部队的指挥官,而白俄罗斯的指挥官是不擅长防守的恩斯特·布施。

苏联原定计划是6月初发动进攻,但是他们为了调集40万吨弹药、30万吨燃料以及500万吨粮草而推迟了攻击时间。当6月23日苏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德军在白俄罗斯的指挥官布施却没有在指挥部,他们在6月20日那天返回柏林度假去了。布施的行为简直和西线的隆美尔一模一样,前线战事吃紧,他们却回柏林玩去了,德军不败就是怪事情了。

缺乏指挥官的情况下,白俄罗斯的守军无法对防御战进行统筹安排,加上大部分飞机和坦克都被调去乌克兰,他们根本抵不住苏军猛烈的进攻,白俄罗斯仅仅两个月就被苏军夺回。这场战役中,苏军把战线向西推移了约600公里,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40.9万人,其中15万人被俘。

为了激励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志,以及打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残余部队的抵抗意志,苏军让德军被俘的19位将军、1000余位军官和57000名士兵在莫斯科游街示众。当德军的将军和士兵出现在莫斯科的街上时,他们穿着由轮胎临时加工成的凉鞋,看着满脸沮丧的他们,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他们居然是当初那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官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希特勒对苏军进攻意图的错误判断,造成了他防御部署上的错误,强大的德国中央集团军就这样被葬送了。

1940年8月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制定完毕。该计划准备出动350万德军,分为北方集团军向北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攻打明斯克,摩尔棱斯克之后直取莫斯科,南方集团军进攻南部黑海地区的敖德萨。

中央集团军元帅为冯·博克,下辖克卢格带领的第四集团军,施特劳斯指挥的第9集团军,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以及霍特的第三装甲集群。由空军元帅凯塞林指挥的空军提供空中支援。

中央集团军是德军在二战中最精锐的部队。元帅冯·博克曾率领B集团军占领敦刻尔克,俘虏4万法军,之后又攻陷巴黎,迫使法国投降。但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前,他就对巴巴罗萨计划表示过异议,他看问题更加现实。

中央集团军就是希特勒的一把利剑准备直接插入苏联的心脏莫斯科。莫斯科是苏联的政治经济中心,铁路交通中心,同时还有很多兵工厂。

战役初期,苏军根本不是中央集团军的对手,节节溃败,大批士兵被俘虏。但德军发现苏军的抵抗越来越强。尤其是苏联使用了T34坦克后,给德军造成重大伤亡,而且德军的30毫米和50毫米的反坦克炮根本打不穿T-34。德军不得不紧急调用88毫米反坦克炮对付苏联的T-34坦克。到了1941年7月时,中央集团军损失74000人,只补充上了23000人。德军进军速度大大减慢,从7月拖到8月,又从8月拖到9月。而苏军的抵抗只增不减。

到7月时,巴巴罗萨计划实际上已经破产,苏军虽然被重创,但没被摧垮。9月,就在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师刚刚到达莫斯科外围,中央集团军准备全力进攻莫斯科这个关键时刻时,希特勒突然干预进来。他命令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转向南部支援基辅的战役。事后看来,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错误。

德军很多高级将领都认为莫斯科是首要目标,而希特勒突然转变了战略目标。他认为应该先集中兵力攻占南部乌克兰等地,夺取重要的经济农业资源,然后攻占北部的列宁格勒。

这样一拖,等德军准备对莫斯科发起全面进攻时,已经是11月份了,而苏联迎来了100年以来最冷的一次冬季。德军没有准备冬装,又补给不足,最终攻占莫斯科的“台风行动”破产。

英国本来被打得龟缩在大不列颠岛上,眼见自己的盟友苏联节节败退,本来都看不到希望了,这次苏联的胜利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另外美国也在不久后宣布对德作战。对德国来说,整个战争形式就完全不一样了。

1941年12月,苏联的朱可夫大将发起反攻,德军开始溃退。希特勒大怒,12月19日希特勒亲任中央集团军指挥官。希特勒打仗是让士兵一步不能退,中央集团军终于坚守住了阵地。

1942年夏季,希特勒的将军建议希特勒继续进攻莫斯科,而希特勒决定南进,攻下盛产石油的高加索。这一年里,中央集团军主要起到辅助南方集团军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用,坚守住德军的前沿阵地,不让苏军突破。而苏军把战略重点放在了消灭中央集团军上。事实上,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布置的对付南方集团军的兵力远少于布置对付中央集团军的兵力。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南方集团军的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反攻包围后全军覆灭。这场战役令所有德军胆寒。

1943年7月,希特勒做最后一博,发起‘堡垒行动’。41年时,主要的攻击力量放在中央集团军,42年时,主攻力量转移到了南方军团,而这次主要的攻击力量均分,希特勒部署所有兵力准备给苏军致命的打击。对希特勒来说,这次也是一场豪赌,他将把所有赌注一次性压在这次行动中。他做好了准备,或者一次性击溃苏军,或者全军覆灭。

中央集团军从北部负责主攻库尔斯克。苏军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防御。在库尔斯克前布防了几千公里的战壕,到处都布置了地雷。

德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却没取得什么进展,7月,希特勒不得不终止‘堡垒行动’。这次之后,德军再也无力对苏军发起大规模攻击了。9月,德军开始进行战略性撤退。而苏军开始对中央集团军占领的奥廖尔发起大规模攻击。中央集团军在“堡垒行动‘’中损失惨重,还没有缓过劲来,面对如此大规模攻势,基本处于完全被动挨打局面。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德军从壕沟中钻出来举着双手投降。

1943年冬,中央集团军撤退到了布良斯克一带,拒守从斯摩棱斯克到戈梅利一线。

1944年6月22日,苏军发动巴格拉季昂战役。仅仅两周时间,中央集团军就彻底被摧毁。希特勒下令一步不许退后,使得大批德军被包围。除去大批士兵被俘虏,中央集团军士兵在一个月内死伤45万。

1945年,为了保卫德国,德军又重新组建了一支新的中央集团军,舍尔纳担任司令。这支中央集团军一部分在柏林战役中被消灭,另一股主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被苏军击溃,1945年5月余部在哥尼斯堡被包围之后全部投降。

其实说句实话,德国人在这条战线上面如果说不失败的话,那是真的有问题了。

德国人的总兵力大致是40万,而前苏联用来进攻中央集团军的总比你达到250万。如此庞大的一个兵力悬殊问题论谁都能知道。战争的胜负究竟会落在谁的手里。

而且德国人这40万的总兵力可以说已经经历过长时间的战争,一批不愿意打仗,想要回家的士兵了,作战意志薄弱,已经算是一个问题了,再加上很多地方物资的补给都很困难。

前苏联这250万大军经过大浪淘沙,以战代练的方式,从炼狱一般的卫国战争里面不断的成长起来,已经不是开战之初那一批只会喊口号的红卫兵了。物资补给充足,作战意志顽强,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实战经验。

其实自从1943年德国人把重点转向南线开始中路和北线战场实际上,德国人已经处于了放置play的状况,尤其是中路我们知道经历过了莫斯科保卫战以后,德国人闪电战的神话已经被打破了,莫斯科的防御可以说武装到了极致,不仅斯大林空出了一大批的无人区,而且在莫斯科城下集结了100多万的军队。你如果想要拿下莫斯科,没有200万的德国军队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德国人能够集结相应的部队,也没有办法拿出这么大量的补给运输到前线,所以德国人就放弃了中路的这条线路,选择路线更加近,而且补给更加方便的南线战场,在这个地方,德国人可以从乌克兰直接获得补给,而且还可以从高加索地区拿到石油资源,并且在这里可以切断美国人利用这一条线路运输大量的作战物资给前苏联,所以说当时德国人只要有先进的武装军事力量,就基本上全部放在南线了。

比如说,曼施坦因所辖的那一支武装集团,还有莫德尔当时也被调到了南线。

这样也就造成了在中路的中央集团军实力不断的遭到削弱,不仅是兵力上的问题,而且将领方面也有问题。

再加上1944年,德国人在前线战场上面的不断失利,造成它的国土面积不断缩小,这一点美国人曾经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不断的缩小纳粹德国的土地,让希特勒不能飙车,这样的话,希特勒做出的决策都是脑袋发热!

结果在这件事情上面,希特勒帮了前苏联红军的忙,当时纳粹德国防御的前线,防御总长度达到了1200多公里,在这其中中部和北部完全突出于南部,形成了一个大的突出部在这个大型的突出部里面没有多少德军进行防守。希特勒要求严防死守这个地区绝对不能放弃德国国防军的参谋本部则是向希特勒建议赶紧撤回来,收缩兵力,希特勒不听,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一批军队在这个地方简直就是做了活靶子。

为了这个原因,希特勒没少跟当时的国防军高级将领争吵过,包括曼施坦因,包括古德里安?针对这个问题,不停地向希特勒提出自己的解释,赶紧将部队撤回来,别做无意义的抵抗希特勒不听,最后,其他那些高级将领全部解职,只留下听从希特勒命令的那些人!当然,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也导致了1944年那一次关于希特勒的刺杀事件。

对东线的德军而言,1944年是灾难开始的一年,从这一年的年初开始,苏军接连实施了数次大规模战略性反攻。先是北方集团军群丢了列宁格勒,接着南方集团军群被迫退出了乌克兰,而到了这年夏天,灾难终于落到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头上。巴格拉季昂行动是苏军发起的第五次突击,从6日23日开始到7月底结束,苏军集结四个方面军的兵力,不仅给予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以毁灭性打击,还将战线向西推进了500一600公里,把德军全部逐出了白俄罗斯。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下属3个集团军,原本是德军最强大的集团军群,不过经此一战后它的风光已不复存在。尽管苏军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很沉重,但对于人力资源本就匮乏的德国而言,55万人的损失早已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如此惨重的伤亡,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尤其是对于战功赫赫的中央集团军群而言。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为了在这场战役中取胜,苏军在战前也做了充足的准备,其战备保密工作做得相当谨慎,因为一旦让德国人发现他们的行动,德国的装甲师和航空兵便会立刻从乌克兰转回白俄罗斯。战前,苏军几乎所有的行动都在夜间进行,并遵守着严格的隐蔽性规定。车辆不允许开车灯,仅以路边设置的白色标记明确方向;货车尾部栏板和引擎盖都涂成了白色;部队仅在晚上10点到凌晨4点行动,天快亮时队伍必须立即停下隐蔽......这一系列的举措保证了进攻的突然性,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除了战前准备工作外,苏德两军力量对比的转变是最大的一个因素。经过多年战争的洗礼,苏军在战火中迅速成长,军官的指挥能力、士兵的整体素质以及不同兵种之间的协调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经过多次战役的锻炼,苏军已将“大纵深突破”运用的炉火纯青,“钢铁洪流”也已经初具规模。反观德军,经过数次惨败以后,中央集团军群很多优秀的军官和士兵不是阵亡就是被调离前线,其战斗力和士气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实力此消彼长,于是这进一步拉大了苏德两军之间的差距。

1941年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苏军因为败得太快曾一度面临补给严重短缺的问题,如今历史再度重演,只不过此时头疼的人是德国人。德国的工业产能本就不足,而盟军的大轰炸让德国的军工生产更加雪上加霜,如今非但不能弥补前线的损失,甚至连最基本的弹药供给都无法满足。“有枪无弹,有车没油”成了东线德军最真实的写照,这进一步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

中央集团军群所面临的悲催事情不止如此,他们还摊上了一个水平很一般的司令。布施元帅对坦克的理解远远不足,他似乎只懂得就地坚守。虽然他很好地利用了白俄罗斯的地形特点,构筑了一条纵深梯次防御线,但他并不知道以德军现在的实力根本挡不住苏联人“钢铁洪流”的冲击。仅仅一轮冲击过后,德军的防线就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再加上布施又只肯坚守,不懂变通,德军最终只能被动挨打。如果不是莫德尔被紧急调了过来,中央集团军群很有可能会被苏军一口吃掉。

文/战情解码

微操大师希特勒调走中央集团军大部分重装备。

自从第三帝国的德国最后一次反攻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的彻底失败,欧洲东线战场上出现了攻防转换,原先一支进攻的德国变成了防守方,一支防守的苏联变成进攻方。而且德军由于一系列的战役的失利,造成德军中央集团军侧翼暴露。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微操大师德军最高统帅希特勒误判形式,将中央集团均得重装备调离到南方,包括超过百分之百时的坦克、超过三分之一的火炮和自行火炮。

兵力不足和火力不足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还遇到了苏军特别战术:欺骗。经过3年卫国战争的洗礼,苏军前期的兵源素质差和军官指挥僵硬死板已彻底扭转过来。苏军经过充分的准备发起了巴格拉基昂行动,参战兵力125万人,苏军先解决了芬兰逼迫其求和,又在前线无线电沉默,使德军毫无防备。战役开始之后,缺少坦克等重装备的德军无力阻止苏联的钢铁洪流,而希特勒的命令却是禁止德军撤退战至最后一人。此役结束,德军中央集团军损失了四十五万人,德军的在东线的军队由三百四十六万降至一百九十九万,苏军在东线对德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而且苏军由此打开通道可以长驱直入攻打德国腹地。

中央集团军群的毁灭,除了德军上层对苏军夏季攻势的判断方向错误、二军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战前德军侦查和确认错误、主力的预备队被调离、苏军秘密集结成功和攻势个别突破点出乎德军意料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还有以下三点,也是起了决定性运用:1是希特勒的堡垒战术,战前希特勒圈定了维杰布斯克和博布鲁依斯克等6个城市为堡垒城市,各有一个步兵师防守,总共钉住8个步兵师,使本已严重不足的兵力雪上加霜。2此战开始,苏军不在严重依赖所谓的交通枢纽,对于堡垒城市采取绕道而过,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租借”法案的效力得到了充分体现,苏军机动和运输能力此时已超过了德军,完全可以实施“大纵深”的作战任务了。3也是最最不同于以往的作战方式,苏联空军以压倒性优势展现出以往德军的作战形式,不但全程参与战斗,而且可以发动空中战役来影响和决定地面的战役进程和成败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第54集团军 战功赫赫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为何在1944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损失下一篇:舍尔纳 战功赫赫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为何在1944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损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