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赵匡胤的“重文轻武”对后世朝代都有哪些深刻影响?

导语:宋朝政治制度防止武力发生,分权制衡强化君主专制和集权,但对武官和武器产生过度紧张反应,限制武器使用,使民间流传"做人不要当兵,打铁不要当尖针",男人弱如病夫。

相信大家都知道,宋朝虽然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一些政治制度,但是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思想上,唐朝是开放包容的,但到了宋朝则趋于保守;唐代尊老爱幼,整体气势婉约豪迈。到了宋代,孔子的儒家思想受到推崇,思想迂腐,对外政策保守软弱。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让唐宋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其实这一切都来源于宋朝统治者对武力的恐惧。

从唐朝开元全盛时期到宋朝建国初期,中国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一是著名的安史之乱;第二,诸侯王分兵,然后,他们经历了混乱的五代十国。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朝臣篡位发动兵变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期间,每一个政治家创造的辉煌时刻都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当时欧阳修做了一个统计:“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中国换了五个统治家族,经历了十三个皇帝。其中有八位皇帝因为国家灭亡而被杀。最大的才十几岁,最小的才三四岁。”

在这样一个“实力”最强的时代,骨肉相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梁朝灭亡时,太祖的八个儿子全部被杀。五代十三帝中,只有唐庄宗和周世宗还有几个孩子,其他皇帝的孩子都被连根拔起。可见,在尊重武力的时代,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的。

人们尽最大努力实现繁荣,但一瞬间就变成了泡沫。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WINNER,每个人都可能以悲剧收场。发动兵变并赢得政权的赵匡胤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不想重蹈覆辙,只想结束这一切,给世界带来和平。

那么,他能做些什么来实现这个目标呢?

只有一个办法,那么重新创造一个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使用武力,而成为“用语言说话”。

所以宋朝政治制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从各方面防止武力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赵匡胤邀请英雄们一起庆祝,并在宴会上戏剧性地从几个有权有势的将领手中收回军权,这就是著名的“酒后放兵权”。然后,他千方百计发展和完善专制集权,以巩固宋王室的权力和地位。

在成为皇帝之前,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后周禁军是皇宫禁军的统帅。所以他很清楚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也很清楚这个岗位能成就什么大事。因此,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官制时,将锦衣卫的指挥权分为三种:

殿前诸将,侍卫亲军诸将,侍卫亲军诸将,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帅”。“三帅”握有不同的军事力量,互不相关,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平衡状态。同时,赵匡胤还设法将军队的指挥和动员分开,即“三将”虽然能训练和指挥警卫,但不能调动警卫。使军队的转移权归枢密院。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枢密院批准的文件,谁也不能调动禁卫军,从根本上防止了兵变。

除了这些措施之外,为了防止武官造反,赵匡胤还试图从各方面限制武官,以降低武官在朝廷和国家中的地位,使武官远离政治权力中心。

所以每当讨论国家大事时,武官的参与感很低,基本上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此外,为了降低民众对武官的兴趣,宋朝还对文官和武官的晋升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文官容易晋升,只需经过三次更替;武官晋升不仅困难,而且九次,限制很多。

所以在朝廷,武官总是自卑于文官,以至于连从官到枢密院的武官,在路上看到士大夫的车马,都会主动命令马夫让路。然而,在处处限制武官之后,赵匡胤仍然感到不满,于是他尽力给“武器”套上枷锁。在开保的三年里,赵匡胤颁布了一项发人深省的法律法规:

"在北京,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人,都不能私藏武器."

很明显,他所做的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后代被刀棍赶下台。此后,淳化二年、天喜五年、景祐二年、李青八年、嘉祐七年、宣和六年、宣和七年,宋朝七次下令禁止个人持有武器。而且禁令范围从北京逐渐扩大到全国,武器种类也从军用武器逐渐扩大到普通百姓使用的刀具。

宋代南方天气湿热,树木丛生。为了便于开垦荒地耕种,人们经常携带一把叫做凿子的刀。然而,在天盛八年,宋仁宗把这种刀具纳入禁止范围。景祐二年,皇帝再一次下令,凡使用或制造刀具者,只要发现私自持有,就以持有武器罪论处,严惩不贷。

天喜五年,皇帝甚至下令,民间用于祭祀和社戏的礼仪刀、枪不得使用。宣和六年,朝廷规定,即使是带刃的物件也不得使用。

那么,民间举行祭祀活动时,如果没有刀枪可用怎么办?

对此,法院建议改用木制武器,然后贴一些锡纸代替真武器。可见历史上宋朝的皇帝都被刀剑吓到了。所以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他们对武器产生了过度的紧张反应。

事实上,赵匡胤在给武官和武器戴上手铐时,并没有忘记把平民关在笼子里。

为了消除公务员对皇权的潜在威胁,赵匡胤巧妙地运用了“分权”和“制衡”的方法。他先将首相的权力划分为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然后将军权交给枢密院控制,设立一个参考政事来控制部分行政权,并设立“三个师”来垄断财权,从而切断首相的财权。

此外,赵匡胤还将任命官员的权力交给中央政府,并规定每名官员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而且,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任意统治政权,他在各地设置了总裁判来监督国家。后来他把各地的财权交给转运使管理,从而达到废除地方处理财政的权力,削弱地方财政的目的。

宋朝虽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冗官”代价,但最终强化了君主专制和集权,排除了贵族可以造反的一切可能性。从此,宋王室无忧统治百年,独断专行,群臣不和。可以看出,虽然赵匡胤出生时是一名军事指挥官,但他喜欢阅读历史书和思考。特别是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他是天生的政治家。

因此,宋代的政治制度不仅在中央集权方面开创了君主专制的新境界,而且实现了秦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升级和飞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自宋朝以来,人们不再以战场和战功为荣。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做人不要当兵,打铁不要当尖针。”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宋朝,无论宋将军们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他们的地位和地位都远不如大臣们。有些人甚至写了一首关于这种现象的诗。诗的大意是这样的:“武将即使率领十万大军,收复右云十六郡,凯旋而归,在祠堂顶礼膜拜,也比不上一个读书人的荣誉。”

就这样,男人开始由崇武变崇文。他们日复一日地沉迷于书本的世界,在浅浅的文字吟唱中慢慢地献出了时间。因为他们很少整天运动学习,体质越来越差,性格越来越内敛。

正如梁启超所说:“人们都提倡读书,为科学考试做准备。人即使天生武力过硬,也是一无是处,粗暴凶残已经被上层阶级排挤,社会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于是,武术逐渐被抛弃,民俗也越来越软。男人弱如病夫,说话软如妇人,性情温婉如菩萨,胆气如驯羊。”

由此可见,虽然竭力维护宋王室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但却失去了能够保卫国家的人才。虽然在宋朝统治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物质实力远高于四夷,但战斗力不足的军队和权力过于分散的政治制度使其贫弱。经过几次失败,宋皇室最终被迫离开中原,逃往南方建立另一个政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3677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长安十二时辰》李沁为什么要改名为李必 他最后怎么样了下一篇:死生契阔真正含义 死生契阔什么意思?死生契阔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