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其乐融融的萧规曹随背后 藏着怎样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政治角力

导语:快乐的小草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角力?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萧规曹随,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曹随萧规,一场不见硝烟的朝堂角力。 汉惠帝二年,大汉朝第一代大管家萧何,寿终正寝了。 远在齐国的曹参听说了消息,不是想着

快乐的小草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角力?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萧规曹随,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曹随萧规,一场不见硝烟的朝堂角力。 汉惠帝二年,大汉朝第一代大管家萧何,寿终正寝了。 远在齐国的曹参听说了消息,不是想着如何给昔日的同僚进行吊唁,却是叫仆人立刻收拾行装,准备赴京城接任相国职务。 在常人看来,这就是做人有点不够厚道了,别人逢丧你却谋喜,况且怎么就确定这宰相之位一定是花落己家? 就在一府上下都还纳闷的时候,朝廷的宣读圣旨便到了。 不过,坐上相国之位的曹参,却没有任何一展身手的迹象。除了任命了一些属官外,便再无任何动作,所有事务规章在他面前也都一概外甥打灯笼——照旧。 他自己呢,每日除了饮酒就是作乐。而且是不但自己莺歌燕舞,还纵容整个相国府里一片歌舞升平。 一朝丞相如此荒废怠政,顶头上司皇帝自然是不愿意的。 在汉惠帝看来,曹参这家伙大概属于光拿工资不干活的主儿,亏得萧何临终时还在自己面前大力地举荐,莫不是看自己年龄小,没把自己当回事儿? 不行,得敲打一下他,让他知道一下朝堂上还有自己这么一号人物。 于是,汉惠帝找到了曹参的儿子曹窋。 曹窋位列中大夫,是朝堂谏官,由他出面再合适不过了,既能合情合理地把话捎到,又不会伤了曹参作为相国的颜面。 曹窋也很听话,或许他自己对老爹也是有意见的,回家就旁敲侧击地问道:"老爹呀,只见您担任相国了,咋不见您有具体的施政举措啊?" 按说这儿子也是朝廷重臣,讨论一下政事也是无妨,没想到曹参听了之后却是勃然大怒,扒掉裤子就对曹窋一顿板子。 满身伤痕的曹窋一瘸一拐地向汉惠帝复命去了,弄得汉惠帝挺不好意思,毕竟因为自己让人家爹揍了儿子。 但是,事情毕竟没有搞清楚,就还得继续,不能半途而废。既然人家亲儿子都刨不出来,只能自己这个后台老板赤膊上阵了。 "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哎呀,都怪我让曹窋问你,连累你把儿子给胡揍一顿。 明面上是表达歉意,其实暗含着责怪了。 曹参一听赶紧就脱官帽谢罪,竟引出了那段精彩而又千古传颂的君臣对话。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 这段对话曹参也是扯淡,一问汉惠帝跟刘邦哪个更圣明? 试问哪个皇帝敢说自己比老子圣明?一句不孝就能让其江山不稳。 二问自己和萧何哪个本事大?如果皇帝说他比萧何本事大,那岂不是变相地认为刘邦用人失误么?到头来还是刘邦不圣明。 在政治序列里,前人永远是高高在上的爷,尽管后人永远都在修正前人的错误。 所以,汉惠帝就只能按照曹参设计的套路来回答,堪称完美。 水到渠成之后,曹参便接着说了:"那不就齐了,既然我们这二人组合没有他俩那二人组合俩水平高,那我们还忙活啥,原来咋办还咋办不就齐啦?" "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汉惠帝也很爽快地说道:"善。君休矣!" 那好吧,您继续回家爽吧。 这就是"萧规曹随"典故的全部了。 表面看起来,这段对话洋溢着一种君明臣贤和君慈臣爱的氛围,但事实上,整个事件却是大有玄机。 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很明显的漏洞是:曹参"曹随萧规"的动机是什么? 人都有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和倾向。在《史记》中,太史公将曹参列入世家的序列,那也是诸侯将相的级别,于治国怎么会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即使萧何之策再怎么深入人心,难道就没有一点应该或者说可以改动的么?难道曹参就不想在历史上刷一下存在感? 还是他仅仅只是不愿意做出改变而已? 欲弄清楚这个疑问,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汉初大政 经过秦末群雄并起以及楚汉争雄的一番折腾,刚立国的大汉江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汉太祖刘邦和丞相萧何顺应形势,奉行"黄老之术",采取了休养生息与民让利的治国方略。 即使到了汉惠帝一朝,曹参接任相国,这一过程仍未结束,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依然是无为而治。 在这种局面下,曹参没有做出要特别改变的理由,与其费心费力小打小闹,还不如落个清闲,这样无功便也是有功。 吕后不轨 虽然是汉惠帝当朝,但真正掌握皇权的却是吕后,其权欲熏天、心狠手辣,可谓是人尽皆知,且早就对整个功臣集团虎视眈眈。 当初,汉高帝刘邦刚刚驾崩时,出于对功臣的忌惮,吕后便偷偷与审食其密谋,准备对功臣集团来个一网打尽,幸得明白人郦商出面劝阻,才避免了一场朝堂火并。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尽管如此,吕后却从来没有疏于对功臣的防范。 汉惠帝干到第七个年头的时候,因为长期的连病带吓,年纪轻轻就晏驾了,可是吕后呢,唯一的儿子挂了,却哭得一点也不悲哀,就被一个明眼人看出了端倪。 这个名眼人就是早已溜之大吉的留侯张良十五岁的儿子张辟疆。 该哀不哀必定谋灾。 洞悉了吕后心思的张辟疆对当朝的丞相说道:"现在汉惠帝也驾崩了,即位的皇帝年龄就更小了,吕后竟连哭的心思都没有,这是在想辙算计你们呢。" 如梦方醒的左右丞相,赶紧凑请将保卫京城的南北二军的兵权交给了吕后的几个娘家人,才算是让吕后彻底安心。 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 在这种情况下,曹参动作越少,便越不容易被吕后抓住把柄,从而借机改变整个朝堂的架构。 帝后角力 这是曹参"萧规曹随"最主要的,同时也恰是最被忽略的一个因素。 虽然吕雉以太后身份执政,掌握着帝国的实际权力,但十六岁登基的汉惠帝刘盈,难道就没有试图摆脱过老妈的掌控,为真正的君临天下作出过努力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想太祖高皇帝刘邦,看似不学无术,但也算是为人豁达和戎马一生,作为嫡长子的刘盈,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是庸庸之辈。 汉惠帝只是性格上宽仁柔弱而已,但这却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任母摆布的政治木偶。 事实上,汉惠帝刘盈在年龄稍大之后,和吕后之间是有过一番角力的。 汉惠帝元年十二月,吕太后设计把赵王刘如意骗到了京城,深知老妈心思的汉惠帝抢先一步将赵王接到自己身边,同吃同住,把这个弟弟保护得严严实实。 无奈的是,心狠手辣又诡计多端的吕太后,最后还是找到机会毒死了赵王。 所谓母因子才贵,赵王如意一死,他那可怜的妈妈戚夫人——吕雉的眼中钉肉中刺,便立刻成了无根的浮萍,朝夕不保。 果不其然,戚夫人被吕太后做成了"人彘",扔进了猪圈里。 按理说,做了如此惨无人道之事,当是设法掩盖,以免弄得人尽皆知,败坏了自己的光辉形象,可是呢,吕后却专门让人带着汉惠帝前去观看,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难道吕雉当真地认为,砍人手脚挖人眼睛这种事很值得讴歌么? 显然不是,残忍和没有人性常识是两回事。 或许有人会说,吕后可能是想给儿子上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他也学会残忍吧。毕竟在吕后的世界里,残忍是碾压政治对手的不二武器。 但是,以汉惠帝那样的性格,能不能承受住那样震撼的刺激,吕后心里难道没数? 还是那句老话:权力面前无父子。天性仁慈的刘盈看到戚夫人悲惨的情形,悲悯之心油然而生的同时,内心里也涌动起一股强烈的恐惧。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一句:"作为太后的臣子,我还是没有能力治理天下啊。"表面上看来是感情受伤,但更深层次的,恐怕是一种政治角力之后的臣服吧? 但事实上,汉惠帝并没有从此放弃对皇权的争取,所谓"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也不过权宜之言。 为什么这么说? 转过来年,一贯配合吕后的萧何驾鹤西去了,汉惠帝立刻从新上任的相国曹参身上看到了希望。 如果曹参接受了汉惠帝的指示对朝堂重新进行一番打理,那就相当于向吕后表明,从此以后朝臣听从的是皇帝的命令。 试想,久经考验老谋深算的曹参,明知吕后的手段和本事,怎么可能轻易地在皇帝和太后之间选边站,从而打破汉初一段时期外戚、功臣、诸侯三者之间这一脆弱的平衡? 反正娘俩个谁说了算,他曹参一干人等都是大汉的功臣,自己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 所以,才有了这么一段"萧规曹随"的经典对话。 帝王将相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一场不起硝烟的较量,而我们老百姓,也就做个呲牙咧嘴的看客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关于真龙现身的7个案例下一篇:未来一个月 财运水涨船高的三大生肖 一路赚大钱 必成富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