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唐顺宗「 ”永贞革新”失败原因:集团内部分化 改革步伐太快

导语:唐顺宗“永镇创新”失败的原因:集团内部分裂和改革步伐过快。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唐顺宗李诵 唐顺宗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封建时代的革新运动,从来都只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没有皇帝的支持,是不可能革新政治的。唐顺宗本身,

唐顺宗“永镇创新”失败的原因:集团内部分裂和改革步伐过快。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唐顺宗李诵 唐顺宗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封建时代的革新运动,从来都只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没有皇帝的支持,是不可能革新政治的。唐顺宗本身,是极想改革的,尽管他身患风疾,但仍坚定不移地支持「 ”二王”集团的改革措施。这对革新派来说,是一个先天的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当顺宗一当上皇帝后,各项改革措施就能顺利出台。但是,这个先天的有利条件,又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这就是顺宗的身体状况。他既然在多数时候不能言语,就既可以为「 ”二王”充分利用,也可以为反对派充分利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波折,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且,由于顺宗所患疾病的严重性,随时都可能「 ”龙驭崩天”,这对于「 ”二王”集团来说,等于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最大最有力的靠山。所以说,这场改革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风险性、短暂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旦顺宗去世,革新运动就烟消云散了。 改革步伐太快 从「 ”永贞革新”的主要内容看,都是正确的,进步的。但从改革的实施时间步骤看,显然太快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出台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涉及到朝野生活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对一些存之已久的锢疾,如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改革的意图暴露过早,措施也失之周密。比如剑南节度使韦皋派心腹刘辟对王叔文威胁利诱,要求再领其他三镇时,王叔文不受威胁利诱,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坚定的立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不应该那样动怒,第二天就逼着宰相韦执谊处死刘辟。韦执谊当时认为这样做太轻率,会惹出麻烦。王叔文则又气又急地指责韦执谊忘了当初他们的约定,使韦执谊处于尴尬境地。就因为这么公开一闹,使得剑南节度使韦皋及其他藩镇首领,纷纷向朝中上书反对王叔文,并与宦官里应外合,这是断送「 ”永贞革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在任命范希朝为神策军首领时,又马上任命韩泰为行营司马,显得急不可耐,立刻就引起反对派的警惕,促使几股势力迅速联起手来,共同对付革新派及其革新措施,使革新运动陷入多面受敌的困境之中 韦皋剧照 集团内部分化 公允地说,「 ”二王八司马”都是当时的政治精英,自身的力量并不弱。但要进行一场社会革新运动,仅仅靠这十来个人,是远远不行的。王伾在主持科考时,门庭若市,每天要取用擢升数十人,据他自己讲,所用「 ”皆是素日相与往来可用之士。”。王叔文知道后,不以为非,反强调说:”异己者决不能用。”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难免使改革阵营「 ”同”而不「 ”和”,并且会得罪一大批人,其中并非都是反对改革者。比如,翰林学士卫次公、李程、王涯这些名士,当初他们都是支持李诵继位的,可是「 ”二王”集团不但没有很好团结利用他们,反而被宦官俱文珍等拉笼过去了。刘禹锡曾说「 ”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晖”诗中「 ”舌端万变”的百舌鸟,正是王叔文集团失败后,集团内部发生分化的体现。 反对势力过于强大 王叔文在革新过程中,有一些措施尤其是涉及财权、兵权、藩镇自身利益的方面,触及到了藩镇与宦官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王叔文最初想杀了剑南节度副使刘辟以削弱藩镇,「 ”韦执谊固执不可。辟尚游京师未去,至闻士谔,遂逃归”,此事加剧了藩镇对王叔文的敌意。而宦官集团也与王叔文矛盾颇深,「 ”俱文珍等恶其弄权”。当「 ”二王”集团失去顺宗的支持后,藩镇与宦官集团联合发起反攻。结果,宦官扶植太子上位,迅速剥夺了王叔文的权力 唐宪宗李纯 「 ”二王”的身份 王叔文没有能力博取功名,不算是士子,也没有参加科举中的进士考试,只是因为围棋下得好,才有幸整天侍奉太子。王伾身材矮小,长相平庸,许多朝士对他不屑一顾,只是因为他字写得好,才有幸在宫中待诏。在封建社会朝廷中,非科班出身,是非常不利的。王叔文对此当然清楚,故一到长安,就声称自己是苻秦时的名臣王猛之后,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但大多数人不相信这话。而「 ”二王”改革过程中,既把革除宦官专政作为一个目标,自己又不得不通过宦官李忠言沟通宫内外,这多少有些矛盾和滑稽,当然会让人感到不那么正大光明。尤其是当改革进退维谷之际,王叔文母亲逝世。按封建社会惯例,母丧须弃官守丧3年,这使王叔文更是雪上加霜了。而且,王叔文对母亲去世匿而不报告,这在当时来说也是有罪的。但王叔文却在这个问题上没处理好。明明母亲已经去世,他还要慌称母亲病重,这种的做法实在不那么高明,并使他的人格受到蔑视,正统的朝士们离他越来越远。在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只有走上失败这一条路了。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旧唐书》、《唐会要 》、《旧唐书》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浴血奋战打开的生命通道:史迪威公路通车 首批车队上路下一篇:从不入政治中枢到遍布朝野 看唐朝时期五姓七望的地位变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