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恢复高考是哪一年哪月 高考改革到底是从哪一年哪一届开始

导语:高考改革从哪一年哪一届开始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改革从未停止。从全国统考试卷到全国多元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37年来高考制度的演变在争议中不断变化、前行。昨天,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公布,新世纪

高考改革从哪一年哪一届开始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改革从未停止。

从全国统考试卷到全国多元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37年来高考制度的演变在争议中不断变化、前行。

昨天,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公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思路逐渐清晰,更加全面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逐步展开。

20世纪70年代,恢复了高考,大家都在争夺这座独木桥

1952年,中国的高考制度建立,文革期间一度中断。

1977年,它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得以恢复。

11年后,全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当年共录取学生272970人,高考录取率仅为4.8%。

高考之初,基本采用文革前的考试方式,以文理科为科目。

恢复高考的前几年,很多省市都没有将外语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

文理科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加文科,物理化学加理科。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只有7%。

这两次考试的总人数超过1180万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年和1980年,高考录取率还不到10%。

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1984年,我国启动送别学生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校批准,免试高考,直接进入大学。

1984年9月,英语被正式列为高考的主要科目。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考试科目。

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沿用传统的考试方式。

针对传统高考命题方式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了标准化考试。

1985年,英语和数学首次在广东省试点。

1988年,改革实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5个科目,英语科目扩大到全国17个省份,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点对点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率先试点普通高中毕业考试。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中考制度,并在中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

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突出,部分学生严重脱产,所以高考客观上对高中教育教学承担了偏向性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标准化考试。

20世纪90年代,退出计划实施了多样化的考试科目

20世纪90年代初,送学生项目一度扩大。

但是,在保送过程中,为了提高名校的升学率,中学往往会“推好的过好的”,出现了一些现象,如虚假申报、干部教师子女保送比例高等。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在1991年中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考后高考“3+2”学科组设置计划,即语文、数学、英语为必修科目,文史加进政治、历史;理工类加理科和化学,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

语文、数学、外语为必修科目,“X”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的一两门科目。

此后各省实施的“3+X”学科方案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数省市实施了“3+大综合+1”方案。

“3+X”学科改革的实施,客观上改变了过去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元化的高考模式开始出现。

这次改革对考试内容的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1世纪,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在各地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行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独立组织高考命题。

同年,北京、安徽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每年举办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然而,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

春季高考实施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不理想,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名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

高校在自主考试和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的考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成绩达到同批次学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可由学校录取,录取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和北京也选择了退出。

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逐年扩大,16个省市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

统考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统一招生的方式也在尝试破冰。

在两年多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指示下,教育部、中宣部等部委牵头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素质教育调研。

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谭松华领衔的《高考制度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最终完成了《高考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水平考试制度,将高中毕业水平考试职能单独由高考承担;将社会化水平考试纳入高考制度;建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依据的多元录取制度。

“而这个目标的最终实现将在2020年。

2006年,我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数量扩大到53所。

这一改革使高校在招生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扩大了不受任何限制空选拔人才的操作,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至此,“统考、省命题、多元招生”的招生考试格局初步形成。

该计划于2010年被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重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自2010年底以来,中考招生改革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举办了近百场座谈会,涵盖考试科目、备考、异地高考、跨省或统一命题等16个专题。,形成了16篇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道。

在此基础上,专家组起草了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在教育部党组会议上讨论后因“分歧较大”而搁置。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制定再次进行。关于“文理分科”“高中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各方争论颇多,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发布,高考改革被列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许多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不分文理、外语等科目,实行一年以上的社会化考试”。

2014年正式发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力争在2014年7月底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四个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也把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是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以往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单一项目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次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按专业录取或分批录取

北京市教育协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于2014年11月30日在北京开幕。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谭松华表示,高考改革实施后,未来高考的录取方向可能会淡化批次,为学生提供双向多元选择的机会。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透露,未来五年,国家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

提供盲文纸

从2015年高考开始,各级教育考试机构要为符合高考报名条件并通过资格审查的残疾考生提供一项或多项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

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型文件;优先进入考点和考场;配备专门人员协助;考点和考场设有文字指示标志和通讯板;允许视力残疾考生携带盲人书写笔、盲文手写板、盲文绘图工具、橡胶垫、无存储功能的盲文打字机、台灯、光学放大镜、盲杖等辅助器具或设备;听力残疾考生允许携带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器;允许行动不便的残疾考生使用轮椅、拐杖,有特殊需求的残疾考生可自备专用桌椅参加考试;使用盲文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和使用大号试卷的考生,因脑瘫或其他疾病导致上肢不能正常书写的考生,或无上肢书写有特殊困难的考生等。

此外,有听力障碍的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免考外语听力考试。

免外语听力考试的残疾考生外语成绩按“笔试成绩×外语科目总成绩/笔试部分总成绩”计算。

当你忘记带文件时,你可以“刷脸”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工作会议。

2015年高考,考生仍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如果考生忘记或丢失身份证,监考人员可以先核实考生的长相。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的照片一致,可以安排考生先参加入学考试,要求考生下次考试时携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喀什地震 喀什历史上曾经发生多少次大地震下一篇:野生地黄 地黄的历史沿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