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明史 毛泽东为何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

导语: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我读《明史》时最生气。到了明朝,除了明太祖和明成祖这两位不识字的皇帝比较好,明武宗和明英宗还是稍微好一点。其余的都不好,做了坏事。”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查阅书籍作者:胡昌明热爱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我读《明史》时最生气。到了明朝,除了明太祖和明成祖这两位不识字的皇帝比较好,明武宗和明英宗还是稍微好一点。其余的都不好,做了坏事。”

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查阅书籍

作者:胡昌明

热爱历史的毛泽东,通读《二十四史》,研究和体会了朝代的兴衰和文治武功。其中,《明史》是毛泽东史书中圈层最多、理解最深的一部。

朱元璋仔细研究了一下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我读《明史》时最生气。到了明朝,除了明太祖和明成祖这两位不识字的皇帝比较好,明武宗和明英宗还是稍微好一点。其余的都不好,做了坏事。”

朱元璋做了十五年落魄和尚,当上了皇帝。他是刘邦之后又一个出身卑微、草蜢一样的平民皇帝。这一现象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他得出的结论是“大老粗”和“大老粗造就人物”不可小觑。朱元璋不识字,但善于从战争中学习。他足智多谋,善于犯错。毛泽东高度评价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曾说:“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像李世民一样,跟着朱元璋的耳朵。”。

1948年11月,明史专家吴晗迁居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将当年8月写好准备再版的《朱元璋传》修订稿送给毛泽东阅读更正。当时正在指挥解放战争的毛泽东抽空仔细阅读了手稿,并两次邀请吴晗深入研究。几天后,当毛泽东归还《朱元璋传》手稿时,他给吴晗写了一封信。信中赞扬了吴晗为朱元璋立传所付出的心血,但指出吴晗“似乎还没有完全接受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毛泽东和吴晗对朱元璋的评价有所不同。在毛泽东眼里,唯物史观也可以称为“奴隶史观”,认为底层人民在创造历史,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朱元璋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这样看待的。然而,吴晗《朱元璋传》却影射蒋介石与朱元璋,显然没有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观点。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吴晗在1954年开始重写《朱元璋传》整整一年,并再次呈给毛泽东征求意见。毛泽东对吴晗的修改表示满意。

称朱迪“做得更好”

朱元璋死后,太子朱迪发动了攻坚战。禹四年攻破南京,没几天就即位的皇帝被烧死,夺取了皇位。

毛泽东在阅读清代顾应台的《明史纪事》时,对朱迪谋反夺位的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并发表了许多评论。朱迪在与南京的对抗中一战再战,赢得了许多漂亮的战役,尤其是文健第二年的白沟河战役。朱迪打败了李景隆等人。然而在随后的东昌之战中,朱迪傲视群雄,被盛勇等人击败,被俘并被杀万余人。当时,朱迪处于重围之中,在他能够逃脱之前挣扎着死去。对比两次战役后,毛泽东评论说:“白沟河大捷之后,应该有这一次大败。”也就是说,朱迪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注定要犯错。毛泽东曾多次警告军事将领不要“在取得伟大胜利后犯令人骄傲的错误”,这一定是受到了鼓舞。

朱迪后来重整旗鼓,千里出击,甚至到达南京城下。文健皇帝多次派人去朱迪的营地,通过割地来讲和。但朱迪不为所动,称要逮捕“奸臣”,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姿态。毛泽东读此文,写道:“总以战犯为词,南京不能苟同。”言外之意是,朱迪打算激化矛盾,以实现他夺取世界的野心。当朱迪来到南京时,他实际上是独自深入的,这是相当冒险的。

朱迪继位后不久就迁都北京,并多次北伐。在他的统治下,疆域超过了汉唐,朝鲜订购的贡工数量达到了30个国家。可以说,武术辉煌而崇高。尤其是他迁都北京是明智之举,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根基。陛下没有减少他的父亲。因此,毛泽东称赞朱元璋和朱迪父子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做得更好”。

我觉得嘉靖皇帝不怎么样

除了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毛泽东提到另一位明朝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明朝嘉靖年间是由盛转衰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然而,当人们谈论明朝的历史时,大多数人认为万历皇帝对明朝的灭亡负有责任,明朝“死于万历”。

其实《明史》在对嘉靖皇帝的评价中写道:“如果当时有很多分歧,你会很累,小偷会被困在里面,但你会崇尚道教,享受佛经,建设繁荣的生活,并向政府报告一百多年。”所以,明朝真正的衰落是从嘉靖开始的。

毛泽东对嘉靖皇帝非常不以为然,说他“炼丹昏庸守旧,坐了四十多年,却什么都没干”。这种评价是恰当的。嘉靖初登大位时,大刀阔斧地革除弊端,裁撤特务机构,实行大范围的宽严相济政策,颇有君主风范。但很快他就玩弄政治,沉溺于享乐之中。他严重依赖灭忠良的严嵩等奸臣,经常担任朝廷官员,尤其信奉道教,沉迷于斋戒、魔术、吉祥等无聊之事。

有鉴于此,御史杨珏深表劝谏,期望嘉靖“思父兄创业之难,思今日之来之不易,看我所奏,赐之实行”。然而,嘉靖皇帝不仅不听,还因其罪行监禁了杨珏。毛泽东读《明史·杨珏传》时,批了四个字:“无始。“写作似乎有无限的情感。“一分钱一分货,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话见于《诗经》,意思是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从头到尾。

“哈利精神”中有一个矛盾

杨珏被定罪后,没有朝臣敢谈论政治,但哈里冒着生命危险给出了建议。毛泽东熟读明代《海瑞传》,被海瑞等忠臣在国难中的精神所感动。1959年4月,在上海会议期间,他大力倡导“海瑞精神”,号召大家大胆直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所犯的错误,把“五怕”精神和海瑞直言不讳的建议结合起来。

会上,提到曾建议彭读《明史·海瑞传》,并问是否看过。周恩来说他看到了。毛泽东不厌其烦地向大家推荐哈里,这反映了他急于说出真相,以便及时纠正政策错误。

但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党内对“哈利”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早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在提倡讲真话的同时,提醒大家要善于选择发言时机,不要讲策略。比如他说:“明朝那些反对魏忠贤的人,不讲谋略,都是自己灭的。当时皇帝不喜欢。”甚至在上海会议期间,当“哈利精神”被大力提倡时,毛泽东私下对人们说:“我很后悔谈论哈利。我可能真的脱离哈利了,我受不了。”因此,当时胡乔木分析说,毛泽东号召大家向哈利学习,但实际上他还是要求不要表现“哈利”尖锐的性格。

毛泽东对“海瑞精神”的矛盾心理表明,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不容易,它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死于千言万语之书中,并被冠之以“右倾机会主义”。毛泽东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是:“哈里搬了家,哈里是明朝的左派,代表市民阶级和商界的大官僚。现在他已经搬到右翼总部,与马克思主义作斗争。这种哈利就是右翼哈利。”“哈利一直是左边的,左边的哈利我喜欢。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批评缺点是对的。我支持左派的哈里。”

1960年,明史专家吴晗以“左海瑞”与“右官僚集团”的斗争为主线,创作了新的历史剧《海瑞罢官》。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前夕,这部剧却被视为彭反转的“毒草”。

品鉴明诗与笔记小说

在研究明史的过程中,毛泽东不仅关注了明史的兴衰,而且特别关注了明史的文学渊源和成就。

在普通文人乃至文人的心目中,明代的诗歌创作是不够好的。毛泽东起初是这么想的,但他通过阅读《明诗综》等史料改变了看法。1957年1月,他和诗人袁水排、臧克家等人谈话时说:“我以前觉得明朝的诗不好。《明诗综》不好看,倒是有李攀龙、高启的好诗。”

毛泽东推崇“明初四大家”之一的高启,尤其喜爱他的一首咏梅诗。1961年11月6日,为了找到这首诗的全文,在一天之内写了三封信给他的秘书廉。早上6点,让去找他收藏的宋诗集。8时30分,他写道:“有一首七言诗,其中两句是‘雪卧山上,明月林下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的八句话给我。最好今天下午交上来。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和谁写的了。好像是林逋写的,没有《查林集》。请再检查一遍。”不久,我又写了一封信,说:“我又想起来了,是高士奇的吗?前四句是‘琼枝只合瑶台,谁来江南处处栽’。当山被雪覆盖时,美女们在明月下来到森林下面。我忘了接下来的四句话。请问文史馆的老先生。田家英一看,原来是明高启所作的《梅花九首》中的一首。"。最后四句是:“寒依薄影,春掩香漠苔。自从去了何朗,就没有好尴尬,而东风已经沉默了好几次。”后来,毛泽东以草书体写全诗,并从右大写“高起”二字,还说:“姬帝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朝是一个以小说著称的朝代。明朝近300年间,小说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成就极高,令人叹为观止。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毛泽东对这些小说有很多评论,在此不再赘述。这里只介绍毛泽东对明代笔记小说的评价。

在毛泽东的研究中,保存了大量明代笔记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即兴的评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晚明大才冯梦龙编撰的《智囊》一书,是毛泽东评论最多的笔记小说。其中《兵之不胜》讲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冯梦龙随后引用唐太宗的话说,他“深知用兵之必要,每次观战皆知敌之强弱”,说这是孙子干的。毛泽东起了作用,他说:“所谓‘以弱胜强’,就是假装用几支部队去进攻敌军。所谓“强弱分明”,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敌人五六倍的兵力包围他们。”然后,讲了魏国救赵的故事后,我叹了口气:“攻打魏国救赵,因魏军战败,是千古高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林尔嘉 被遗忘的历史:五千台湾人到伪满讨生活下一篇:林徽音 林徽音、梁思成、袁克定……他们的名字都出自《诗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