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动车撞车 被遗忘的撞车:中国历史上首次重大铁路事故

导语:根据金谷铁路的规定,为了防火,室内照明用的是鱼油,但当天出发前鱼油就用完了,只好用煤油代替。翻车后,煤油溢出,瞬间引发火灾,四节车厢全部被吞噬。“灯油违规”剥夺了车内乘客最后的逃生希望。金谷铁路列车相撞事故作者:雪儿一场被

根据金谷铁路的规定,为了防火,室内照明用的是鱼油,但当天出发前鱼油就用完了,只好用煤油代替。翻车后,煤油溢出,瞬间引发火灾,四节车厢全部被吞噬。“灯油违规”剥夺了车内乘客最后的逃生希望。

金谷铁路列车相撞事故

作者:雪儿

一场被国际铁路界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铁路事故的悲剧,似乎完全被中国正史所忽视。在《光绪诏令》、《华东光绪志》、《清史志》、《光绪志》、《李鸿章全集》以及后世编纂的各种编年史、铁路专史中都找不到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

与同时期大清国的许多大事相比,这一悲剧小得让历史学家不屑记录。至于奋力起步的大清国大跃进,这场悲剧的影响太过负面,没有人希望它被广泛宣传。

我们只能把这个“小”事件从当时的中外报刊中还原出来,放在帝国崛起的“大”背景中,再现在风暴中突然逝去的小闪电。

伦敦,大英帝国的首都。

1889年3月27日星期三深夜。

《标准报》编辑部接到上海发来的电报:我国天津至大沽铁路发生“灾难性”列车相撞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该报立即刊登了这一消息,并指出如果这一坏消息属实,将对大清帝国的铁路发展计划造成沉重打击。

坏消息总是比好消息更真实。前两天晚上,金谷铁路军粮城站两辆列车迎面相撞,引发火灾,造成数十人伤亡。大多数死者被活活烧死,这是非常悲惨的。

一系列违规行为

悲剧发生在现在的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

这是一个位于华北平原中心的千年古镇。从唐朝开始,为了防备北方的Xi部落,就有士兵驻扎在这里运输军粮,因此得名。金谷铁路穿军凉城而过,使其再次成为北京和省会城市的交通主干道。

当天晚上,根据行车时刻表,两列列车将在军粮城会合。

一条是从天津到塘沽,英文报道叫“下行列车”,申宝叫“天津列车”。这是一辆四节车厢的公共汽车,司机是英国人贾维斯。当时《申报》的记者并不知道司机的名字,所以就用了“大鼻子”这个外号来代替。根据申报,公交车的车号是“l1”。车里的消防员是一个中国“阿尚”。

另一种是从唐山经塘沽到天津的“上行列车”,在申宝被称为“塘沽列车”。这是一辆载有20多车煤、砂石等的货车。,最后只增加了一辆客车。据几家英文报纸报道,这辆卡车的司机也是英国人,名叫道森。但据《申报》报道,该货车在塘沽站换车,之前的司机姓名不详。另一位中国消防员,名叫刘妈,三天前刚刚结婚,休完婚假回来工作。

为了便于描述,这两列火车将分别称为“天津巴士”和“塘沽卡车”。

按照规定,“天津巴士”下午4点35分从天津出发,“塘沽卡车”下午4点40分从塘沽出发,方向相反,下午5点28分在军粮城路口错过..

“天津公交”准时发车,5点05分到达军粮城,停下来等待。然而,等了近三个小时,还是没有“塘沽卡车”的踪迹。《申报》记载,“塘沽卡车”在塘沽站装卸货物时,原司机实际上擅离职守,拿着猎枪去射鸟,但不小心弄伤了手指,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耽误了发车。车站别无选择,只能暂时另找司机。“司机射鸟”是导致大悲剧的第一因素。

金谷铁路沿线,交通并不落后。在大清朝的改革开放中,电报几乎是唯一没有遭到激烈抵制的新事物。早在1877年,李鸿章就在城里修建了一条从天津机器局到巡抚公署的电报线,成为中国独立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这一天,没有猛烈的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完全排除了通讯技术的问题。当塘沽站推迟几个小时发车时,塘沽站和军粮城站之间没有任何通信,这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第二个因素。

公交车没过街时,“天津公交”只好在军粮城等。大鼻子司机贾维斯真的很不耐烦。最后他再也等不下去了,无视规定,8点半左右开始了火车,开往塘沽。根据《天朝时报》刊登的一篇英文编年史,军粮城站的中国站长试图阻止贾维斯非法驾驶,但没有成功。“非法驾驶”成为悲剧的第三个因素。

更糟糕的是,据《申报》报道,当天津公交在君良城停车等候时,贾维斯又闷又醉。第四个因素“酒驾”,进一步拉近了这辆公交车与死亡的距离。

于是,满身酒气的贾维斯开着“天津巴士”去了塘沽。此时四节车厢共有28名乘客,他们并不知道一系列的非法操作正在将他们引向不归路。

在1895年法国巴黎的一场车祸中,汽车的前部被悬挂在建筑物上

悲剧发生了

行程没多久,“天津巴士”驶入新河界,司炉阿尚突然发现“塘沽卡车”正从对面飞奔而来。

根据铁路规定,白天升国旗,晚上亮灯。白旗和白光表明它们可以尽可能平稳地行进而不被阻挡;红旗红灯表示危险,需要紧急刹车。此时两车都在可视范围内,根本不需要任何信号,必须马上刹车。

阿珊让贾维斯赶紧停车,但迷迷糊糊的贾维斯没有理会。“申宝”说,阿尚对着“塘沽卡车”摇红灯,试图关闭锅炉,但贾维斯阻止了他。看到两辆车即将相撞,我们不得不赶紧跳出来。

塘沽卡车司机道森看到对面来了车,赶紧刹车。据《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援引上海英文报纸《紫林溪报》的报道,道森成功拦下了塘沽卡车。然而,醉酒的“天津公交”却置之不理,一点也没有减速。它刚刚撞上去了。道森和机车里的其他工人,跳出来逃命。根据《紫林溪报》的记载,道森被摔了20英尺。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他在撞击之前没有时间跳跃。《申报》报道称,消防员刘妈此时仍在忙于工作,没有反应过来。

轰隆一声巨响,没有减速的“天津公交”撞上了紧急刹车的“塘沽卡车”,随后两车锅炉剧烈爆炸。

天津公交车醉酒司机贾维斯受重伤,爆炸引爆的玻璃管斜插在跳下公交车的司炉阿尚腰间,使其奄奄一息。在“塘沽卡车”上,毫无准备的消防员刘妈被一根飞来的钢条砍去了半个脑袋,当场死亡。

当时火车的速度一般在每小时30~50公里左右,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对算不上高速。所以两列火车相撞后,除了车头的锅炉爆炸,只有前车厢出轨,没有叠在一起。伤亡应该不严重。火车后面和前面有20多节车厢。而且列车紧急制动,被动受冲击。所以,火车上的乘客只是害怕。但“天津公交”主动被撞,导致四车全部脱轨倾覆。即便如此,以当时的速度,应该不会造成巨大的伤亡。

祸不单行。虽然“天津公交”脱轨本不应造成乘客死亡,但却打翻了车内照明灯。根据金谷铁路的规定,为了防火,室内照明用的是鱼油,但当天出发前鱼油就用完了,只好用煤油代替。翻车后煤油外溢,瞬间引发火灾,四节车厢全部被吞噬。“灯油违规”剥夺了车内乘客最后的逃生希望。

火车倾覆后,车门根本打不开。附近的村民前来救援,但无奈之下,他们无法破门而入,只打碎了几扇窗户,救出了几名乘客。木车厢成了很好的燃料,车厢的车顶很快就塌了,所有没能逃出来的乘客都被压在下面。从那以后,悲剧就不可逆转了。

“大鼻子”司机贾维斯和司炉阿尚被紧急送往塘沽医院,但两人伤势严重死亡。关于车祸受害者的人数有不同的看法。《宣言》一般说有几十个人;上海英文报纸《中国时报》称,除司机和消防员外,还有7名乘客当场死亡,随后几天更多乘客因烧伤和摔伤在医院死亡,但报道并未提及具体数字;紫林溪报称,当地12名乘客和2名消防员当场死亡。

虽然各种记载细节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确实是一起伤亡惨重的重大车祸,是彻头彻尾的“人为灾难”——司机打鸟、疏于联系、非法驾驶、酒后驾驶、违反点灯用油规则。连续五个问题都是人为造成的。只要有一个环节可以控制住活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

愤怒的媒体

悲剧发生后,相比官方的沉默,媒体还是比较热闹的。特别是当时最大的中文报纸《申报》发表了许多报道和评论。

矛盾的是,《申报》总是在字里行间进行中外对比。在谈及“天津公交”违规运营时,《申报》称:“列车运行,有时间限制,可以晚点,不按固定限行。”...西方人做事,绝对没有这样的地方。”显然,《申报》是在指责不懂规矩的中国人。事实上,当时的晋古铁路上,管理人员和火车司机主要是英国人,中国人很少。

当然,这种基于种族傲慢的论调毫无意义。自从铁路出现以来,西方的车祸就没少过。金谷铁路事故发生后不久,英国铁路上发生了更大的悲剧。一列火车在北爱尔兰阿玛脱轨后,被后续列车追尾。死亡人数高达88人,震惊了整个英国。正是阿玛悲剧促使英国议会在当年通过了《铁路法》,强制推行更可靠的列车制动系统和铁路信号系统。这种信号系统被称为“闭塞系统”,其原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温州“7·23”动车事故后,这个名字被很多中国媒体频繁提及。

列车相撞事件并不是金谷铁路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此前,反对修建铁路和筑路的唐山本地人,主要来自广东,发生过多次暴力冲突,铁路和矿山都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列车相撞后仅一个月,一座连接天津市区与租界、穿越北河的铁路桥刚刚建成,遭到船工的猛烈抵制。船夫们担心铁路会抢走他们的工作,但他们提出的是,这座桥阻碍了他们的航行,尽管事实证明,这座桥的净高足以让民用船只通过。这种抗议愈演愈烈,李鸿章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维持天津这个根据地的安定团结。最后,他不得不订购炸药来炸毁这座桥。据《中国时报》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遭受了8000英镑的巨大损失。

敏感时期的敏感事物

无论是惨烈的车祸,还是代价高昂的桥梁拆除,李鸿章都采取了迅速冷却金古铁路一系列麻烦的冷处理方法。缺乏官方记录的坠机事件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政府希望迅速淡化这一事件。

此时无论是朝廷的大局,还是铁路建设的小局,都处于非常微妙的阶段。

今年是中央领导核心实施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火车相撞前一个月,光绪皇帝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火车相撞前21天,光绪皇帝宣布亲政,慈禧太后退居二线。矛盾的是,慈禧太后搬到了大皇帝的宁寿宫,而不是慈禧太后的慈宁宫。这个手势的象征意义很强。没完没了退休的太后,不得不暂时传承、帮助和照顾皇帝。为此,中央专门制定了《政治训练细则》。主流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慈禧太后权力成瘾的证明。

无论如何,毕竟皇帝是领袖。一系列人事调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皇帝身边的人开始比皇帝本人更迫切地想要拥有完整而至高无上的权力。朝鲜的大官们纷纷开始改革,组织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前景甚至是他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备受争议的铁路建设也到了最关键的瓶颈阶段。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高级干部就是否发展铁路进行了大讨论。这关系到大清国经过近30年改革后将走向何方的大问题。

这场争论是由李鸿章的纪念馆引起的。

去年,李鸿章完成金谷铁路后,计划向西延伸,修铁路至京郊通州。现在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很多京官们终于抓住了表现爱国情怀的机会,并且顺便给李鸿章送了一趟和一些眼药水。

尚书翁同龢、奎润、内阁大学士徐惠凤、于连元、洪良品、涂仁寿等。,全都折了,担心一旦金通铁路建成,京城会“开门”,一旦有什么变故,外地人会“随风而去,昼夜可达”,而李鸿章在国外简直成了汉奸。除了“斥敌”的可怕罪行外,他们还担心铁路会“惊扰百姓”,因为它会破坏民间的“吕氏秋墓”,同时,他们也担心造成小卒失业。

在淳太子奕譞的暗中支持下,李鸿章逐一批驳了三大“罪状”。由于反对者唱爱国歌曲,爱人民歌曲,李鸿章的口气比他们的大:“金通之路,非富国之路,非商之路。对海军的外部援助补充了需求,内部招募用于卫生。”他说,当前的世界趋势并不太平,“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将统治自己的盔甲”,“一切都取决于中国的实力”,以便在危险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因此,这条铁路的主要目的是国防。

至于翁同龢、孙家鼐提出的“铁路适合边区而不适合腹地,边区有调兵遣将而不扰民之利”,李鸿章问:“看重铁路者,贵也。如果铁路位于边境地区,腹地的士兵和工资还远远落后。而且铁路地处腹地,有事就运兵,没事就运贸,资金可以采取措施。如果地处荒凉寂寞的地区,专门用来运送部队,修路的费用是多少?养路费是多少?”

李鸿章很清楚,翁同龢并非不知道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利益决定了他的地位,屁股支配脑袋。翁同龢对铁路的进攻只是手段,背后无非是权力的争夺和权力圈子的划分。因此,李鸿章建议中央征求各省省长的意见,在高级干部中展开大讨论。

这是李鸿章的高明之举。作为地方负责官员,他非常清楚,地方长官绝对赞成修建铁路,以发展经济,树立政治政绩的良好形象。通过以中央名义组织一场大讨论,可以有效地让这些沉默寡言、乐于发表意见的官员,从而缓解聚焦李鸿章的压力,将自己与翁同龢之间的博弈,变成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清派之间的政治斗争。

慈禧太后审阅了李鸿章的报告,欣然采纳,命令各路诸侯在金通铁路上“迅速复述所见所闻”。其实是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叔嫂共和国”以来塑造的基本套路。这种大讨论虽然使得反对意见泛滥,但往往最终保证了政策的实施:不同意见和不满的制度化宣泄,使官僚机器“锅炉”及时释放压力,既完善了改革措施,又阻断了反对意见的地下通道,大大减少了出于私心空而求名求誉者的活动,也为改革者提供了公开辩护的机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及时挤脓包”的方法。

在高级干部大讨论的同时,李鸿章也和慈禧唱了一首非常默契的歌。

李鸿章向慈禧太后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在皇宫内修建一条铁路,即“西苑铁路”。李鸿章的献车行为,大多被后世主流史学家解读为谄媚、邀宠。显然,这些历史学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这时,没有人认为铁路是“奢侈品”。相反,很多人声称它会破坏风水,甚至威慑龙脉。李鸿章的“阿谀奉承”简直就是“献模”。这一举动,李鸿章其实冒了很大的风险。

矛盾的是,被后人形容为昏庸、贪婪、凶残的慈禧太后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欣然下令立即开工建设。为此,建设者们在北海的西岸和北岸修建了大型建筑,修了桥梁,铺了道路,甚至在景清寨前修建了小火车站。1888年底,西苑铁路建成,极大地扩大了慈禧太后的活动范围。一鸾堂成了她的卧室,景清斋成了餐厅。每天坐火车来回旅行既方便又舒适。然而,这列火车只配备了车厢,而不是蒸汽机车,“每列火车上有四个人是用绳子拉的”。

当铁路被大多数官员视为幽灵般的野蛮野兽时,慈禧太后并不贪图享受,而是充当了铁路的代言人。

中央核心的态度是通过西苑铁路含蓄传达的,而处于管理第一线的地方督抚则在大讨论中乐此不疲、直截了当,甚至抨击翁同龢等人阻挠铁路。

金谷铁路悲剧发生时,铁路的效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利大于弊。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李鸿章等改革派的难度,也会让太后和淳亲王难堪。而且,关于铁路的大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讨论的基调已经完全被主张改革、支持铁路的地方实力派所左右,甚至讨论的话题也从“要不要建铁路”变成了“先建哪条铁路”。各省省长都在为此而战,反对铁路建设的人迅速被边缘化。

在这个敏感时期,金谷铁路极其敏感的悲剧,如果不迅速被掩盖和淹没,就是具有清朝特色的官场奇迹。

金谷铁路悲剧发生一个多月后,中央发布法令,明确宣布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久,中央政府批准了几条铁路的建设,包括金通铁路。

大清帝国迎来了铁路建设的第一个高潮。这个正以大跃进的姿态试图救国救民、实现复兴的国家,在速度与安全、效率与正义的选择上几乎不需要任何犹豫。在这个充满大清特色的大跃进时代,金谷铁路上夺去数十人生命的悲惨事件在正史中显得太小、太拥挤,每一个字都留给他们太珍贵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的介绍下一篇:南北议和 向戌弭兵:春秋时代的两大超级强国和谈协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