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洋务运动背景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导语: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两派:以大学学者沃仁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尊祖守法,但古圣先贤高人一等,痛恨西学东渐,认为是“与洋人换夏”。以恭亲王、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模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两派:以大学学者沃仁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尊祖守法,但古圣先贤高人一等,痛恨西学东渐,认为是“与洋人换夏”。以恭亲王、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模仿西方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强国富兵,摆脱困境,兴办洋务,维护清王朝统治。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包括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兴办新式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运动最早始于军事工业。洋务派认为,与西方相比,中国虽然制度先进,但枪炮舰船落后于西方,因此有必要建立军事工业来办洋务。为此,他们先后建立了24家军工企业。早期的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而成立的安庆军械所和上海外炮兵局。

其中,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运动创办最早的军工厂。主要生产子弹、火药、火炮,其生产技术在机械行业尚未实现,但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然而,因为它复制了西式舰炮,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张之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大型兵工厂。除了机器厂,国外还有炮楼、锅炉厂、铜铁铸造厂等。,还有军械学校、图书翻译局等。主要生产枪支、枪支弹药、钢材、船舶,原材料和主要零部件均从国外二手商品中购买。洋务派军事工业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是封建主义、买办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合体。

洋务运动后期,由于财政拮据,燃料供应困难,交通、电信落后,军事工业发展受阻。西化意识到,要想自力更生,必须先求富,只有发展民业,军工才有发展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以政府监管和工商行政管理或政商联合经营的形式创办了数十家民企。这些民企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的轮船招商局、天津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的汉阳铁厂、湖北织造布局。洋务运动办的民企,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企业,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处处受洋人控制;其封建垄断性很强,禁止私营商人进入这些行业,抑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意味着持续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终于失败。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使中国富强的目的,但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洋务运动相继开创了近代军民企业,建立了海军和陆军,新建了学校,派遣了留学生,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改变了中国“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

军民企业的建立,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封建社会解体的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对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和抵御外来资本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反思洋务运动,它具有强烈的封建性质,是在封建主义指导下,在维护封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的。它没有触及原来腐败的社会制度的基础,而是引入了一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当然不能成功。它与外界有妥协,这是由它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西方列强表面上帮助洋务派发展近代工业,实际上是以此为手段控制和操纵清政府。同时,其管理模式落后,经营不注重效率,导致成本高、损耗大、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营私舞弊、贪污腐败、任人唯亲、冗员工作、粮食消耗过大的局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林则徐虎门硝烟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影响下一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正原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