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迎新春手抄报 2016迎新年手抄报内容精选 欢欢喜喜迎新年

导语:迎新年手抄报怎么做才比较有特色呢?2016迎新年手抄报内容精选看这里,相信以你的画工加上美丽的文字,这份迎新年手抄报应该会丰富不少。新年手抄报排版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着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

  迎新年手抄报怎么做才比较有特色呢?2016迎新年手抄报内容精选看这里,相信以你的画工加上美丽的文字,这份迎新年手抄报应该会丰富不少。

新年手抄报排版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着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得以保留,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今天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饺子和馄饨在称呼上“分家”,也是从唐宋才正式开始的,唐代多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宋元时多称之为“角儿”、“扁食”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也记录有“水晶角儿”、“撇列角儿”、“时萝角儿”等。

漂亮的手抄报

  据说当时高丽的汉语教科书中也留下了有关“扁食”和“水精角儿”的记录,所谓“水精角儿”应该就是“水晶角儿”。元无名氏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提到“水晶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食是食罗角儿”,此外还有一种“素食角儿”。其中“烙面角儿”是一种用烘烤方法制作的烫面饺子。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大约到明清时,饺子在整个中国北方便已成为定俗,饺子的称谓也更加多样化,除“角子”、“扁食”、“饺儿”等前代既有称谓外,还有“水角儿”、“水点心”、“水点儿”、“汤角”等。

  3.过年吃饺子

  缘于“更岁交子”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到了清代,过年吃饺子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并把它固定下来。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正月初一已是“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清朝宫廷过年时,正月初一吃“煮饽饽”,如乾隆就曾在弘德殿举行过“进煮饽饽仪式”,他在早膳前进煮饽饽一品四个,内有“通宝”,盛进时要特意让皇帝食得,以示终岁大吉。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归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贴春联挂钱,悬门神屏对。……阖家吃荤素细馅水饺儿”。

漂亮的新年手抄报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无论贫富,家家都要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尽管到唐宋时饺子有了独立的称谓,不过在实际应用中,饺子、馄饨这两种经典面食称呼还是经常你我不分。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沙河县志》:“举家食馄饨,饮屠苏酒”;清同治七年京都文采斋刻本《盐山县志》:“食馄饨,名饺子,取交子更新之义”;1916年刻本《交河县志》引《岁谱》注:“馄饨,一名‘不托’,即今扁食也”;1916年铅印本《丰镇厅志》:“祭天地诸神及祖宗毕,……食‘太平饽饽’,俗名‘扁食’”。1933年铅印本《广宗县志》:“是日,……举家食饺子”。

  新年习俗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了,还不知怎么下手的同学们可以从新年习俗入手哦。至于排版,小编觉得可以参考下其他小朋友的,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思路,想必你的迎新年手抄报也会是非常完美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青铜立人像 三星堆中发现的青铜立人像是干什么的 三星堆有哪些千古之谜下一篇:对老妈的幽默称呼 古人如何称呼对方母亲 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辞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