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汉书成书时间 后汉书为什么成书这么晚

导语:《汉书》是一部反映汉朝历史的重要史书,而后汉书作为《汉书》的续篇,为何成书时间却晚于《三国志》等史书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编纂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目录导航:

  1. 汉书成书时间
  2. 二十四史成书时间
  3. 汉朝时改邮为什么
  4. 左传为什么不是断代史
  5. 前四史成书年代排序
  6. 三国志和后汉书谁更可信
  7. 三国志与后汉书的特点
  8. 东汉袁宏的后汉记则成书于范晔的《后汉书》之前的
汉书成书时间

《汉书》公元83年成书,总字数为742298字 。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成书过程: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

二十四史成书时间

1.《史记》公元前93年成书,总字数为533505字

2.《汉书》公元83年成书,总字数为742298字

3.《后汉书》公元488年成书,总字数为894020字

4.《三国志》公元289年成书,总字数377803字

5.《宋书》公元488年成书,总字数为811893字

6.《南齐书》公元514年成书,总字数为299257字

7.《魏书》公元554年成书,总字数为998329字

8.《梁书》公元636年成书,总字数为294438字

9.《陈书》公元636年成书,总字数为163382字

10.《北齐书》公元636年成书,总字数为212506字

11.《周书》公元636年成书,总字数为262659字

12.《晋书》公元648年成书,总字数为1158126字

13.《隋书》公元656年成书,总字数为701698字

14.《南史》公元659年成书,总字数为677624字

15.《北史》公元659年成书,总字数为1106543字

16《旧唐书》公元945年成书,总字数为2002600字

17.《旧五代史》公元974年成书,总字数为790879字

18.《新唐书》公元1060年成书,总字数为1694794字

19.《新五代史》公元1072年成书,总字数为291476字

20.《辽史》公元1344年成书,总字数为296254字

21.《金史》公元1344年成书,总字数为931070字

22.《宋史》公元1345年成书,总字数为3980123字

23.《元史》公元1370年成书,总字数为1611849字

24.《明史》公元1739年成书,总字数为2802544字

汉朝时改邮为什么

邮驿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徒遽jù”,“徒”指的是徒步,《周礼》中就提到了“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微恶而无礼者”,汉末经学家郑玄对此的注解就指出“传遽”就像汉末的乘传骑驿。三国时期吴国左国史韦昭对于《国语》的注解,就提及“遽”即“传”,“传”指的是车。除了徒步、乘车还有骑马,也就是“驲”。

“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也。”——《周礼》郑玄注

一般谈及邮驿都会涉及邮、驿、置、传、亭,两两结合还有邮亭、驿传、置邮、传置、亭传、置驿等称谓,这些机构的功能现在尚存争议,姑且言之。“邮”是朝廷设立用来传递文书的,《说文》中就提及“邮,境上行书舍”,在没有邮的地区就需要亭卒去传递,一般来说都是步行。案《汉书·公卿百官志》,西汉时期境内“亭”多达29635个。

“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汉书·公卿百官表》

案颜师古对《汉书》的注解,“驿”与“置”是类似的,“驿”或者“驿骑”要用到马,而“置”用到的是车。汉末泰山太守应劭所作的《风俗通》中提及“汉改邮为置”,但从史料来看汉代依然是邮、置并存,比如东汉名士袁安所言“公事自有邮驿”。案《后汉书·舆服志》,驿马是每三十里一置。

“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汉书》颜师古注

“传”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为过往官员提供饮食、住宿,这有相关的法律,即“传食律”。案《二年律令》,传递文书在西汉也有相关法律,即“行书律”,所谓“行书”指的就是传送文书,“邮”只传递两种文书,一是制书,二是急书,私人书信是不允许通过邮来传递的,一经发现就要惩处。

《汉官仪》提到每十里设立一亭,每五里设置一邮,而《二年律令·行书律》中提到正常的地方10里一邮,南郡以南20里置一邮,而北方的北地郡、上郡、陇西郡30里一邮。《二年律令》更适用于西汉,而《汉官仪》成书于东汉,可能此时邮驿体系更加繁复了。

左传为什么不是断代史

严格来说,只有史记和资治通鉴式通史,其它的都是断代史。因为只有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从古写到今(作者所处的时代)。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似乎也可以算作通史,因为它们都不是仅仅写了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的时代。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汉朝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如:《汉书》《宋史》《明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因为《左传》是编年体。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作品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前四史成书年代排序

春秋,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三朝北盟汇编,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三国志和后汉书谁更可信

应该是三国志更可信。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他本身是三国时蜀汉人,很多事件亲身经历。另外,《三国志》成书时间比较早,很多历史资料还都存在。对作者有很大帮助。《后汉书》成书比较晚,随时时间流逝,一些资料流失,对作者考证不利。

但也有一点,《后汉书》由于成书晚,作者观点更公正。

三国志与后汉书的特点

《后汉书》成书晚《三国志》一百多年,史料基本取自《三国志》,但增加了一些内容。陈寿、范晔都是忠于史实的史学家,被后人称为“良史”。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后汉书》在这方面比《三国志》“较为胜矣”。

《三国志》

《三国志》一书,,记事始于汉少帝光熹元年(189年)董卓乱政,止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孙吴灭亡,前后90余年。着重于史实的记录,少虚构而多真实,以严谨和系统的态度向后人展示了一幅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历史全景画,亦兼顾于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将历史不着痕迹揉入小说情节发展中,以较中立的态度描绘了三国乱世的广阔战场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所以就文学价值而言,《三国志》虽逊色于《三国演义》,然而在历史价值上,它却是一份难得的珍贵文献,对我们研究三国那段风云争霸历史大有裨益。

《后汉书》

《后汉书》的特点,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三国志与后汉书同列二十四史,但三国志是汉末陈寿所著,而后汉书是由南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后汉书就是写 东汉的历史 从光武开国,到汉献帝建安25年。 三国志,写的是东汉末年,到三分归晋的。两书时间段不一样。 体例上,三国志是国别体。分魏蜀吴三部分。

除了提出“以文传意”的主张,范晔同时也是南朝文坛中少数注意到声律问题的文学家。他在《后汉书·文苑传·赞》和〈狱中与诸甥姪书〉中提到文学先质后文(要先有内容,再来才讲究写作时所用上的文采),此外还要兼重音律。虽然范晔的文章都十分重视济世及人道功能,但由于他力求句子的工整与韵律和谐,喜欢在文章里夹用典故,这样的创作方式反倒开启了南朝齐梁之后骈体文的风气。

东汉袁宏的后汉记则成书于范晔的《后汉书》之前的

是之前 袁宏(328-376年),字彦伯,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幼年丧父,家中生活比较清苦。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刻苦力学,终有所成,少年时代就以文思敏捷、文章华美而闻名于世。他曾作过桓温等人幕僚,后任东阳郡太守,49岁时死于任所。袁宏亦是著名文学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所著《后汉纪》、《三国名臣赞》现仍存世,《东征赋》、《咏史诗》、《竹林名士传》等都已失传。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7436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三国时期分别有哪三个国家 三国皇帝列表及历史下一篇:韩国电影面具男是啥电影 韩国面具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