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韩国和北朝族的区别 为什么北朝是历史的出口朝代

导语:韩国和北朝族在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北朝被称为历史的出口朝代,主要因为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丰富的历史遗产。

目录导航:

  1. 韩国和北朝族的区别
  2. 南北朝北朝详细历史
  3. 南北朝历史简介
  4. 北朝在唐朝前面吗
  5. 北朝是哪个王朝
  6. 北朝是哪儿
  7. 南朝历史
  8. 北魏历史介绍
  9. 北朝是哪个朝代
韩国北朝族区别

南韩和北朝是两个极端。

南韩极端的财阀政治,资本主义,当美国的哮天犬,社会已经丧失上升空间,所有阶级固化,就是说南韩什么都有就是没希望。

北朝一直停留在六十年代的思想上,一直无法改变。国家搞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低收入的基础上。就说这些

韩国人目前准确来说是大韩民族,朝鲜族是原朝鲜(现在的北朝和南韩地区)的原住民族,南韩因为要恢复统一,所以现在朝鲜族可以申请韩国国籍。

但实际都是汉族,一半以上的韩国人拥有汉族血统 ,商朝灭亡的时候,商朝贵族箕子(商朝纣王的亲戚)率领5000人逃到朝鲜半岛,建立了朝鲜半岛上第一个国家:箕子朝鲜。

从此之后,不断有中国人向朝鲜半岛移民。

汉朝时期,朝鲜半岛被汉朝占领,汉朝在那里设置了四个郡。

东晋时期,由于中国丧失了北方的领土,因此无法控制朝鲜半岛。

南北朝北朝详细历史

南北朝是指从公元420年~公元589年间,南朝与北朝的合称。北朝的朝代有:北魏,北魏又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然后是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南朝则比较简略,先后是宋、齐、梁、陈。

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从386年建国之初,就非常重视 汉族文化,很快,在他的亲汉举措不久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部中国长期混战的局面。中国北方开始进入北朝时期。

按照史家的习惯,公元439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

北魏立国一百五十年,历经9代12帝,是南北朝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王朝

公元423年十一月,北魏世祖拓跋焘(被后人追谥为太武帝)即位。在他统一北方期间,北方已经逐渐开始恢复了生产力,中原百姓民心也倾向于北魏。太武帝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先后多次引轻骑兵攻伐大漠,击溃 柔然,柔西逃。后者便成为后来 威震欧洲的 阿尔瓦人。灭亡了赫连夏, 北燕, 北凉,又西逐吐谷浑赶出中原,北方统一。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 北魏孝文帝 元宏。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 洛阳,在迁都洛阳的同时,孝文帝将鲜卑族拓跋姓氏改为元,此外他还禁止使用鲜卑语,禁止穿带鲜卑服饰,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 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 民族融合的阶段。

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氏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

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是为文帝,北朝结束。最终由北方的隋朝(统一之前也叫北隋)灭 南朝陈,重新统一了中国。 南北朝结束。

南北朝历史简介

南北朝的历史,始于刘宋建国。

南朝:东晋灭亡,刘裕篡位,建立刘宋。宋朝末年,实权被大将萧道成夺取,萧道成废掉宋朝,建立南齐。南齐末年,东昏侯荒淫无道,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反齐,建立梁朝。梁朝末年国力衰弱,被北朝灭亡,大将陈霸先收复建康,建立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陈朝经四帝,被隋朝灭亡,

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南迁汉化,末年政治腐败,发生起义,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武帝灭佛,统一北方。末年幼主当朝,被外戚杨坚夺权,建立隋朝。

北朝在唐朝前面吗

是的,北朝在唐朝前面。

北朝是我国中古时期,它是一段很长的时期,先后有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朝代更替。

唐朝在其后,建于公元618年,总共统治了将近三百年时间。

北朝在唐朝前面。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完成了统一大业,故不在此列;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这五个朝代与南方地区在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即南朝)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 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在。北朝一般指北魏及分裂后的东魏、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北齐这一段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为公元386年—581年。而唐朝是公元618年才建立的。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北朝(公元386-581年)承自十六国,由鲜卑族建立,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所以,北朝在唐朝前面。

南北朝(420-589)唐朝(618-907)

南北朝在唐朝之前,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归晋,东晋五胡十六国,然后南北朝,之后是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明清

是的,朝代顺序是: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宋(北宋、南宋)、

辽、伪齐、西夏、金、

北朝是哪个王朝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完成了统一大业,故不在此列;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这五个朝代与南方地区在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即南朝)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北朝是哪儿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没被称作北隋,而是被后世称为隋朝)。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与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 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南朝历史

南朝是指南北朝时期在江南建康建立的王朝。从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开始,到公元587年陈后主亡国止。其间历经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因为南方士族庶族之争,及王室及统兵边将的争权夺力,日薄西山,国力日衰。终为隨朝杨广所灭,江山一统。

南朝

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四朝总称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中国南方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的总称。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史称“南朝”,嫡传华夏文化之正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南朝与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北朝政权对峙,合称南北朝。南北朝是一个战事频发、同时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各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中华民族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南朝继承了东晋的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其中:刘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南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南朝的4个政权各自存在都只有几十年,但作为汉族政权在南方的统治,为汉族文化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传播作出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扬州、成都等大城市,中国南方取得了很大发展。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客观上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同时期的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

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其中:

刘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南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

南朝的历史作用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南朝各自存在都只有几十年,作为汉族政权在南方的统治,为汉族文化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传播作出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南方工商业也得到发展。所以,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客观上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就是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南朝经济 南朝对南方的经济进行了大开发,南方人口大量增加。464年,宋国户口90万6千余,人口468万余。发达地区如会稽郡,人口就有35万。到了陈宣帝时,人口为60万户,隋灭陈,得户仅50万,口200万。 南朝时,南方的商业和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另外,闽江、珠江流域也得到了初步的开发。

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称,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共二十四帝,历一百六十九年。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后相继更迭齐朝、梁朝、陈朝四个王朝。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又因为六朝皆以建康为都城,所以后世许多文献皆以六朝或南朝来代指南京,并常会用南京来特指六朝时期的人事物,所以南京又称六朝古都。因嫡传华夏之正朔,被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南朝与鲜卑族或鲜卑化汉人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政权对峙,合称南北朝。

南朝疆土,宋时为最大,极盛时北至潼关、黄河一带,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广陵、成都等大城市,为南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同时期的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历史介绍

北魏(386年—534年),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也称“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所建,传12帝(列入正史帝纪者)。

4世纪初,拓跋氏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建立代国,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386年,代国王族拓跋珪乘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魏王,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建立北魏。他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及后燕等,势力日益强大。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正式称帝。其孙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宋对峙。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迁都洛阳,其后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改姓元氏。后来,北魏统治者日益腐化,吏治败坏。六镇起义后,北魏内乱迭起,争战不息。534年,孝武帝元修为权相高欢所逼,西奔关中,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取代。[70][71]

北魏疆域东起辽西,西至今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

北魏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显著增加,社会趋于繁荣,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北魏铸造并发行货币“太和五铢”,洛阳的商业尤为发达,成为当时少有的国际性大都市。科技文化也取得新的成就,涌现《齐民要术》《水经注》《木兰诗》《洛阳伽蓝记》等科学和文学作品。以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展现了北魏高超的雕塑艺术。[

北魏,或称北朝魏、拓跋魏、元魏,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第一个政权,为鲜卑族人道武帝拓跋珪所建立,创立于386年,至534年分裂为西魏、东魏,统治时长为148年,历20帝王,实际列入正统的是12位。

北魏[běi wèi]

南北朝时期 北朝的第一个朝代

建国前身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西晋末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

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猗卢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都于盛乐,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拓跋部已经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拓跋部建立北魏后,迈入封建社会,逐渐强大起来。[7][23]

376年,前秦天王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不久被其子拓跋寔君所杀,前秦又来攻代,代国灭亡。[11]

立国之初

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guī)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兴和县西北东洋河南)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正式恢复了代国。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7]

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鲜卑族来了以后,就与这一部分没有迁移的匈奴人融合起来,建立起部落联盟关系,把匈奴部落编入鲜卑部落联盟内,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在氏族部落时代,通过征服是仍然可以建立部落联盟关系的。自然在这个联盟中,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的地位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的。

苻坚进攻什翼犍时,铁弗部首长刘卫辰曾与苻坚合作,向什翼犍进攻。什翼犍失败后,刘卫辰和另一铁弗族首长刘库仁两部强大起来。苻坚使他们以黄河为界,分别占有拓跋氏的故地,刘卫辰部居西,刘库仁部居东。刘卫辰、刘库仁都出自南匈奴。因汉与匈奴和亲,以宗女嫁匈奴单于,故匈奴人多冒姓刘。这两部匈奴又都与拓跋鲜卑联姻。刘库仁母是拓跋郁律(平文帝)之女。什翼犍以宗女嫁给刘库仁,把女儿嫁给刘卫辰。

拓跋珪

拓跋珪要复兴拓跋氏,首先就要与匈奴的刘显(刘库仁之子)、刘卫辰两个部落争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刘显在拓跋珪即位前就谋害拓跋珪,拓跋珪即位后不久,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拓跋窟咄和拓跋珪争国。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窟咄之来,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诸部落都有动摇,引起骚动,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活捉拓跋珪以响应拓跋窟咄。拓跋珪畏惧,北逾阴山,依于贺兰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拓跋珪,大败窟咄,窟咄投奔刘卫辰,被其杀死,部众归拓跋珪所有;翌年(387年)拓跋珪在马邑弥泽大破刘显,刘显部落最后被慕容垂消灭。拓跋珪也和刘卫辰展开了斗争,最后卫辰失败被杀,其子赫连勃勃率残部南逃依附后秦姚兴。于是黄河以南诸部皆平,拓跋珪虏获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拓跋珪恢复了鲜卑拓跋氏的部落联盟领导地位后,开始向南北发展。这时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为落后的高车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鲜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后燕。登国四年(389年),拓跋珪击败了高车族。高车是游牧部落,是善战的骑兵。对高车族的征服,增强了拓跋氏的战斗能力。

统一北方

参见: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征服后燕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后燕攻北魏,拓跋珪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凉城县)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登国十一年(396),拓跋珪乘胜进击,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拓跋珪率大军出马邑,克晋阳,取并州,东下井陉关,收降后燕将领李先,封其为征东左长使。继而长驱直入,直抵滹沱,在常山城(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一带)下安营布垒,准备一举克城。当时,后燕常山太守苟延率众守城。拓跋珪劝降不成,便令将士大举攻城。苟延仓惶应战,但因他不甚懂兵法,指挥无方,加之双方力量悬殊,燕军死伤惨重,北魏军队破城而入,擒俘苟延。继之,魏军连占数十县。只有中山、邺(今临漳县)、信都(今冀州市)三城仍为燕军控制。十一月,魏王珪集结大批兵力攻打燕都中山。同时,命东平公拓跋议率兵五万攻邺城,命冠军将军王建、左将军李栗攻信都,准备一举灭燕。

后燕高阳王慕容隆守中山南门,率众力战,打退魏军的轮番进攻。魏军伤亡惨重。拓跋珪看中山城坚固森严,于是引兵向南,以优势兵力很快攻下信都。继之,兵临邺城,几次强攻不克,魏军营垒反遭慕容青的夜袭,拓跋珪只好暂时率军退驻杨城。此时,魏国并州监军丑提闻其叔父没根降燕,便督率所部人马杀回魏国都城作乱。拓跋珪闻知,准备撤兵北还,平息内乱。但又恐燕军穷追,腹背受敌。

于是,派国相涉延与后燕议和,并愿以其弟为人质留于燕。燕主慕容宝闻魏国内部有难而不许。同时,发步兵12万、骑兵3.7万屯于滹沱河北岸的柏肆坞(今藁城县),邀拓跋珪在此决战。拓跋珪求和不成,愤而应战。数日内统兵北上,在滹沱河南岸安营扎寨。慕容宝趁魏军立足未稳,遣精兵万余人夜袭魏营,企图先发制人。燕军过河之后,潜至魏营,利用北风纵火烧营,并发起猛攻。魏军营垒纷纷起火,兵将大乱。此时,拓跋珪正在睡觉,忽听军营大乱,慌忙弃营赤脚逃走。燕将乞特真率百余人飞马赶到拓跋珪大帐内,只见拓跋珪丢弃的衣靴,不见其人。拓跋珪逃出军营之后,立刻击鼓收众。

夜幕之下,乞特真闻鼓声以为中计慌忙鸣金收兵。燕兵闻锣鼓齐鸣,不知其故,以为遭到魏军伏击,顿时惊惶大乱,自相践踏,互相砍射。拓跋珪立即将全军集合起来,下令步兵在营外点燃火炬,骑兵向燕军猛冲猛杀。燕军四面受敌,又遭到魏军骑兵的轮番攻击,死伤惨重,乱作一团,燕将高长被俘。慕容宝只得收拾残兵,渡河北逃。魏军士气高涨,在拓跋珪的统领下穷追不舍。当时,正是风雪交加的夜晚,燕军士兵涉水渡河,加之多带伤残,冻死者尸体相枕。丢弃袍仗、兵器无数。慕容宝为保住性命,弃下大军,率步骑两万逃回中山。魏军连夜追击,兵临中山城下。后燕尚书郎慕容皓谋杀慕容宝未遂。斩关出城降魏。慕容宝见中山难保,便率一万骑兵杀出重围,逃奔龙城(今朝阳市)。繁华一时的后燕国都中山,终于在皇始二年(397)十月甲申日被魏军占领。

北朝是哪个朝代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完成了统一大业,故不在此列;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这五个朝代与南方地区在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即南朝)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 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北朝结束了中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7721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英国的国家是什么体制 歌曲唱出英国历史下一篇:不要和花旦苟且什么意思 古代人的生活是苟且吗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