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有文物证明夏朝的存在吗 为什么夏朝没有文物保护

导语:夏朝存在的文物证据一直备受争议,至今尚未有确凿的证明。夏朝没有文物保护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动荡和战争,导致夏朝文物的保存和传承遭受严重破坏。

目录导航:

  1. 有文物证明夏朝的存在吗
  2. 有没有发现过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文物
  3. 为什么夏商的历史无从考证
  4. 中国的夏朝有几百年历史,为什么找不到出土文物来证明它的存在
  5. 夏朝起源的铁证
  6. 夏朝存在的可信度大吗
文物证明夏朝的存在吗

遂公盨高11.8公分,口径24.8公分,重2.5kg,兽首双耳,本来上面有圆盖,可惜的是如今已经遗失。它是2002年春被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专家们认为这件遂公盨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铸造的青铜礼器。盨是用来盛放黍稷的礼器,盛行于西周中期偏晚时期,查看上面鸟纹的特点,可以确定遂公盨诞生于西周中后期,也就是西周第八代君主周孝王和周夷王前后,据说并非来自于考古发掘,而是得自河南窖藏,不过不一定可信。

那么为什么说这件遂公盨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呢?因为在遂公盨身上刻有98字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论述了流传已久的“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了大禹削平山岗、堵塞洪水,疏浚河道的方法平定了水患,并且划分了九州,并且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众所周知,启乃是大禹之子,而在周朝时期,早在近3000年前人们就已经歌颂着大禹的功绩,由此可见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而他的儿子启建立夏朝自然也就顺理成章。而且其中的德治观念在两周金文中闻所未闻,与现存的《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这对于研究古代文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篇铭文被学者们盛誉为“两州金文之最”。至今为止在国际上已经召开了4次遂公盨研讨会,由此可见遂公盨以及这篇铭文的历史价值十分珍贵。

遂公盨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古代文物当中,第一个确切记载大禹治水的,如今已经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但是最近却掀起了一阵关于遂公盨上面的铭文真伪的论述。铭文上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禹贡》则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而《尚书序》则道“禹别九州,随山浚川”。铭文中的这四个字“随山浚川”与《尚书序》中的竟然一字不差,这不能不说是个奇怪的巧合。而且铭文当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金文当中,天命为名词,而在铭文中却做了主+谓结构。“明德”一词在周代金文中,多用于先祖或者君主,而在铭文中却用于民众,如“民好明德”。这些地方都值得怀疑,遂公盨上面的铭文的确是有待考证,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禹治水和启建立夏朝都是真实存在的,毕竟至今为止已经出土了不少文物,相信未来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中华文明史说不定还能够继续提前,上升到三皇五帝的时期。




我们现在对于夏朝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历史文献的记载。

由于历史久远,现存最早的文献,也距离夏朝的时代有上千年的历史,所以流传下来的文献记录一是缺乏,二是简略,语焉不详,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同时由于历史久远,很多记录中夹杂着传说、神话,使后人无法确切判断其中哪些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更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发现能够确定,注意,是确定属于夏朝的文物。现有的属于商周之前的考古发掘的文物,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只是根据地层年代,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年代属于同一时期,才被认为(而不是确定为)夏朝文物。

为什么呢?因为二里头所有发掘出的文物都没有发现文字能证明是属于夏朝的。

对比河南安阳殷墟,由于发现了大量刻有甲骨文的兽骨龟甲,而被识读出来的文字内容和文献记录能够很好的相互印证,比如商王的名字世系等,所以,虽然没有一块甲骨文上明明白白的刻有“本甲骨属于商朝版权所有”(哈哈开玩笑),但是仍然被国内外承认,这的确是属于商朝的文物,商朝的存在确定无疑。

而夏朝就没有这样的发现。不仅二里头,属于夏朝同一时期的其它遗址,比如山西陶寺遗址,浙江良渚遗址,等等都没有发现文字,只发现了类似于文字的刻划或者涂写符号和图案,因为数量太少,所以无法识读其含义。

所以,虽然发现了与文献记载中夏朝同一时期的大量遗址和文物,比如宫殿墓葬遗址,天象台遗址,城墙城门遗址 ,青铜器、骨器、陶器等文物,还有众多足以说明当时文明先进程度的文物,但由于没有文字直接证实,所以还只能推测是属于夏朝遗存,而不能确定就是属于夏朝。

除此之外,关于夏朝考古,有两个问题也很难解释。

其一,虽然发现了大量确定属于商代的甲骨和青铜器,但是,在这些甲骨和青铜器上面的已识读出来的文字中,没有发现“夏”这个字。最早的“夏”字发现于属于周朝的青铜器上。(有学者考证出甲骨文中的夏字,但未得到学术界公认,存在争议。)按理说,商朝作为夏朝的替代者,遗留下来的文字不可能完全不提及前朝。或者是还没有挖掘出土,或者是没有识读出来,(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四千个左右,但识读出来的只有一千多字)都有可能。

其二,甲骨文是很成熟系统的文字,按照文字产生发展的规律,如此成熟系统的文字应该有其源头,虽然汉字或者说甲骨文的起源说法不同,有图画说,契刻说,等等,但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由夏朝同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符号,到商朝的甲骨文,中间漫长的时间,没有任何文字的蛛丝马迹被发现。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

因此,夏朝存在的确切证据,如同当年顾颉刚先生所说,还需要拿出确切的考古证据来证明。

下图分别为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龙、陶器刻划符号,最早的金文“夏”字。




夏朝没有文字,存在与否,争议很大。商朝灭夏朝的“鸣条之战”发生地,也有争议,十多年前,家乡长垣(与封丘接壤)老乡发现一块石碎,我去了,写了这篇《鸣条之战石碑发现记》的小文,现发出来。

这块石碑经鉴定,是明朝初所立,虽然不是当时实证,也比现在早了几百年,石碑照片附后。

鸣条之战石碑发现记

家乡的朋友寄来一幅碑文拓片,碑面斑驳,又是篆文,很难看明白上面的内容。读了附文,知道石碑上记载的是“商汤夏桀鸣条之战旧址”几个字。

鸣条之战是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一地灭夏朝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争,也是影响中国的经典之役,古籍上多有记载,如《尚书·序》说: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鸣条之战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之策,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鸣条在哪里?说法不一,现在,有许多根据证明,古鸣条就在封丘县东部与长垣县西南部的接壤处。

发现石碑的朋友是长垣县梁寨村的高太生。他从小就喜爱书法绘画艺术,到七十年代,在颇具规模的公社眼镜厂上班,是水晶、眼镜架子等几个车间的主任。为增进书画艺术,就偷偷拜徐书府、吕琴轩为师刻苦学习书画,二位恩师都曾在清华大学等学校读美术,57年被凑指标打成右派回乡。如今,太生正致力于把历史上发生在长垣的人物、事件刻制成石碑,让人们更加了解长垣。

初夏的一天,我来到高太生家里。院子里摆放着几十通刻制好的石碑,有舜帝陵、匡地会盟、卫灵公墓、卫懿公好鹤处、孔子像、子路像等。

鸣条之战石碑呈卧式,有一米多长,50多厘米高,浅青灰色,右上角残掉,碑体腐蚀风化的非常厉害,阴刻的三行篆文很难识别,上下两行字较小,每字约9厘米见方,上面是“商汤夏桀”四字,下面是“旧址”二字,中间的“鸣条之战”几个字较大,每字约20厘米见方,似是一处建筑的标志物。石碑上没有年代,太生介绍,有懂行的人根据腐蚀风化的程度,推断大致为唐代遗物。我又请人鉴定,应该是明朝初年的遗物。

石碑是他在1980年10月去村子东南的地里拉沙土窖红薯的时候发现的,就拉回家里珍藏。

据太生转抄的明代长垣县志记载:“鸣条亭,舜崩处,陈留郡平邱县有鸣条亭”。陈留郡治所在如今的开封县,历史上的平邱县管辖现在的长垣县西南部和封丘县东部。太生介绍,村子东面太行堤外有一块地,叫做两棵旗杆地,传说是商汤进行战前动员“商誓”的地方。村子南面的大车村据传有舜帝陵。《孟子.离娄篇》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集解》引郑玄注:“负夏,卫地”。《魏典》说:“负夏卫邑,一作瑕丘,在今河南濮阳县南”。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指出:“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今河南开封)”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中考证:“舜号有虞氏。《孟子·离娄篇》说‘舜生于诸冯(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是舜居地在东方”。

极其简陋的工具、低下的生产力,限制了我们的先民适宜在近水、少山、无洪水肆虐,以平原为中心的地带生活,并且依靠暴力来争夺这些利于繁衍生息的域土。

商统一中原前,国土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一带,是夏的属国,都亳(今河南商丘)。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疆域以河南中西部为中心,包括河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的部分地区,以及众多的属国。现在考古发现,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被初步断定是夏朝后期的国都。

鸣条决战之前,商汤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的方法,削弱夏朝实力。他把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北),继而又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即豕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即鼓,今河南省范县东南),最后攻灭了实力较强的昆吾(今河南省许昌市)。

至此,平原沃土的封丘、长垣就处在夏、商必争之地的前沿。再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来看,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当时的黄河出洛阳后北转,经浚县,入河北,再东北方向入海,不流经封丘、长垣,商从这里向西攻击夏无大河之阻。<

待夏桀暴政益甚,国民抱怨时,商汤大举攻夏,夏桀率军迎敌,双方在鸣条展开决战。商汤选良车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联合各方国部落军队,发起攻击,经过战前动员(汤誓)的商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省定陶县)。商汤乘胜攻灭了三朡,夏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位世袭的王朝就这样一战而亡了。

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新的强盛的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

夏商更迭期存世的资料极少,鸣条之战石碑的发现,无疑对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有所帮助。


有没有发现过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文物

商承夏,目前还没有能确定哪一件就是夏朝的文物。甚至夏朝的存在与否还是学术界争议不休的话题。

一、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二、有一定的证据,但始终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很遗憾啊!

二、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奴隶制世袭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王朝。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与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真实性始终无法被证实。但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目前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证实。

根据史书记载,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四百七十一年,为商朝所灭。

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

为什么夏商的历史无从考证

夏商的历史之所以难以考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缺乏文字记载:夏朝的历史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只有一些后世的文献和传说,这些资料难以确认真伪,因此我们对夏朝的具体历史往往无从得知。而商朝虽然有甲骨文的存在,但是甲骨文主要是记录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对于一些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细节缺乏记录,因此我们对商朝的历史也只是一知半解。

历史遗迹的缺乏:夏商时期的历史遗迹相对较少,考古发掘的资料也不够充分,这使得我们无法通过实物的证据来了解夏商时期的历史。

史料的局限性:由于历史时期的遥远和文献的缺失,夏商时期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而且很多资料都是经过后人解读和解释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解,这也增加了我们对夏商时期历史了解的难度。

虽然夏商时期的历史无从考证,但是随着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来还原和推测那个时期的历史,例如通过考古发掘、对文物的研究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理解等。

所残留下的资料太少,部分已发掘的资料无法考证。当时还没有纸,也没有《史记》等纪传方式的出现,所以资料不仅少(想想一块甲骨,一个鼎上才能写几个字?还是金文),而且散(没人整理,《春秋》那是东周的事情了)。

其一,夏朝存在的依据被商朝人为地抹去了,就好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朝在写四库全书的时候毁掉了很多历史记载,也许是因为夏朝的暴政,也许是因为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商朝抹去了有关夏朝的所有记录,当那些亲身经历过夏朝的人全部去世后,自然没人记得夏朝。

其二,夏朝也许并不存在,在商朝之前,的确有王朝出现,但他或许并不叫夏朝,或许商朝之前的王朝也叫作商朝,历史学家找错了方向而已,但这依旧不能否认夏朝的存在。

夏商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两个王朝,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夏商的历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由于资料的缺乏以及时代交替而带来的历史档案的轮番入藏、丢失、销毁等情况所导致的。

一方面,夏商时期是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之间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根据现有的考古和文献资料,人们只能模糊地了解到一些夏商时期的事情,而这些资料往往是散乱无序的碎片,难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叙述。同时,夏商时期的文字和编年史在后来的历史中丧失,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夏商史的考证难度。

另一方面,夏商时期的资料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变,可能会发生丢失、销毁、移位等情形。例如,传说中夏朝的“太康之书”这样的书籍,在历史上可能早已湮灭无存,而商朝的文物和古墓葬,也很难保证所剩有限的已经能够包含全部的历史信息。

综合来看,夏商时期的历史确实存在很多疑问和未解之谜,但是,随着现代考古和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发现和探索,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历史问题。

中国的夏朝有几百年历史,为什么找不到出土文物来证明它的存在

夏朝是否存在,一直是中外历史学家争论的话题。外国历史学家一直以没有历史遗迹证明而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然而中国历史学家一直强调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有力证明了夏朝的存在。即前几年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它的宫殿遗迹在商朝的地层下面,说明在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是存在的,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夏朝的存在,把中国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好多年。

夏朝起源的铁证

铁证有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36][37]。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关于夏朝起源的铁证是甲骨文关于夏朝的记载和商汤灭夏的记载,还有和夏朝或者商朝的同时期考古文物,文献对夏朝的描述,可惜没有。

夏朝存在的可信度大吗

我觉得夏应该是一个部落,一个大的部落叫夏,那时候应该文明程度不高,还处于半原始的时代,随意留下的东西很少,后来到了周商慢慢地发展起来再加上那时候的人民比较迷信,各种传说就把夏朝神话了,靠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来了一个大的封建王朝!其实应该是存在的一个大部落,不见得是王朝,但是应该存在过!不可能一下子就到了商朝,人类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问题这么说吧:侏罗纪比夏朝久远得多,我们仍然可以发掘到很多属于那个时代的遗迹。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恐龙曾经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当然侏罗纪也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时代。

而夏朝,无论科学家们怎么努力,目前在考古学上,确实没有发掘到任何属于夏朝的遗迹。因此从实证的角度,认为夏朝仅仅只是人们的传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多少会留下一些痕迹。

但最近发生马航370事件,多多少少又影响到了我个人的判断。这么大一个事件,目前来看居然找不到任何痕迹,但它确实真实发生过。

在《百年孤独》中提到过相似的例子。小说描写过一个场景,一场真实发生过的大屠杀,要用火车皮才能拖完死者的遗赅的事件,若干年后居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假如夏朝只是人类初期最简单的社会形态,人数与规模足够小,是否真的能被历史抹去一切痕迹呢?

这个问题只能交给历史去证明了!

提这问题的,首先应该置疑一下自已还在人世否!其次去做个全面体检,看看有没有那根筋出现异常,最后最好提前洗洗睡,增加睡眠量,多喝水,多吃新鲜绿叶菜蔬,补充维生素ABCDEFGJk…… ,也就是全面加侧重补充,流失的各种内在外在的必备原素。否者!唉……。

地域黑的历史观气死人

竟然有人说,夏朝是周人为了恶心商朝,故意编造的,什么混蛋玩意儿,不懂得历史最后闭嘴。

不仅仅夏朝,在此之前的炎黄、蚩尤,三皇五帝,尧舜禹,都是一代代史官,父子兄弟相传下来的,只是当时没有文字,只能停留在口头。

这是我们历史记载的悲剧,同时也是幸运,别的国家,根本没有我们这样制度化的史官制度,所谓一定拿失误说话,实际是迎合西方历史学,说的好听是尊重科学,难听就是抹掉别人的历史优越。

夏朝在什么地方,就在河南,挖出来也不会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当时社会就那样。

实事求是,不懂就不要胡说八道。

春秋开始,以为夏朝起始于大禹,其实夏朝这个国名应该远在大禹之前,尚书《立政》里,西周初年的周公就说帝俊是夏朝的君王。

有很多的古史籍能证明有夏,因为集体说谎的几率是很少的。其中,从《山海经》的记载也可以证明夏的存在,《山海经》记载了禹、启。《山海经》中的《海经》、《荒经》记载了帝俊的世系,这个在周朝的典籍是没有的,说明《海经》、《荒经》可能早于周朝。


二里头的考古遗址也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是夏的,有人认为不是。二里头属于夏朝的晚期还是靠谱的。因为夏桀就是定都于河南偃师,时间上也比较温和。而正是因为晚期,得到实际证据并不多,也有可能是被某些人故意抹去了。


夏朝的遗址比较难发现,也与黄河的泛滥冲积有关。就连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之墟也是在地下12米发现的。夏代遗址就更不用说了。目前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都城”斟鄩“,但斟鄩只不过是太康、后羿、桀时期的都城而已,不在夏朝的鼎盛时期。所以二里头不够繁华、文物不丰富。二里头中的青铜器和宫殿据说都已经进入了商朝纪年范围内。夏朝鼎盛时期的都城在老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杜良乡国都里村,这里或许真的有遗迹但挖掘成本可能很高,但是目前政府也不会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放到考古上,所以只好先搁在一边了。


那么夏朝到底发源于哪里呢?汉羌同源是一个突破口。司马迁在《史记 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传》曰:“禹生自西羌。”。又,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石纽在哪里我们先不管他。重要的线索是,大禹是生于古羌族活动范围内,有三个史料作为支持。前面提过,羌字和姜字同形,古羌族和炎帝是有密切关系的,古羌族很可能是炎帝的后人。炎帝、黄帝部落都发源于西北,所以西北是古羌族的活动范围,西北主要指青海、甘肃、陕西。


《山海经》记载了大禹是黄帝的后人,根据炎、黄同源,炎帝发源于姜水、即今陕西宝鸡,所以推出大禹生于陕西是靠谱的。那么,夏人的发展轨迹为:陕西——山西——河南,一路走来,始终向东。夏朝历经了四百多年,直到夏桀在河南被商人打败,夏朝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你们觉得夏朝存在不?

外国人质疑我理解。因为他们没有历史。就贬低中国人民的历史。并且经常自己编历史创作文物。所谓的文艺复兴就是一场造假开始!你一个中国人不用脑子?你的历史老师是掏大粪的?西周之前是什么?总得有人吧?有人就有社会?中国的文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文字就有文明吧?甲骨文都有了你还质疑个大粑粑。和你这样的人说话浪费时间。滚犊子!

在5000年前,以良渚文化、良渚文明为代表,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面,一些地方率先进入文明阶段,有了自己的国家。而以此为起点,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时段里,各个地方的社会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步入了文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7833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三国演义第十回简要概括 三国演义十个人物的名字下一篇:西夏时期发生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