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北魏的形成 北魏完成统一的原因

导语: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形成于公元386年,完成统一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目录导航:

  1. 北魏的形成
  2. 北魏孝文帝南下伐齐原因
  3. 北魏时民族关系
  4. 北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5. 北魏统一初期的状况
  6. 前秦和北魏统一的区别
  7. 北魏政权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8. 北魏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啊
  9. 北魏时为什么
北魏形成

北魏王朝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是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为鲜卑族拓跋圭所建。

北魏王朝,历十二帝、二王,共一百四十九年(386~534)。

北魏孝文帝南下伐齐原因

为了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孝文帝下令三路并进,南下。都知道,孝文帝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三路都军队进展都不顺利,被打败。无奈,孝文帝只得派人到长江边大声诵读声讨萧鸾"得位不正"的檄文,然后撤军。然后迁都洛阳。

为了迁都洛阳。公元493年秋,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出发,开始“南征”,扬言要攻打南齐,统一中国。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心腹大臣知道:孝文帝的目的是迁都洛阳。

北魏时民族关系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采纳了李彪的建议,开始重用汉族士人,极力调和汉士族和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在鲜卑入主中原后,面对众多的汉士族和汉民众,鲜卑统治者想要收服人心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到了公元494年,孝文帝之所以力排众议迁都,并实行汉化政策,除了仰慕汉族文化、想要易鲜卑风俗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要维护鲜卑政权,更深层次的来稳固拓跋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割据战乱时期,客观上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

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北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北魏迁都的原因是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维护了统一北方的新政权,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静帝禅让,建立北齐。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北魏统一初期的状况

北魏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

但是,北魏政权运作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

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欠缺之处,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强效去疤,苦不堪言,

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北魏政权建立之初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局面,不仅实现了民簇的融合,更是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但身处氏族部落向奴隶社会急速转型时代的北魏,最终没能实现国家的统一。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未能清楚地认识到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未能未雨绸缪的进行经济体制上的改革。

北魏建国后没有发行自己的货币,"以物换物"的市场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百姓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虽然北魏的建立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割据的局面,但由于当时北方地区经历了十六国时期的一系列战乱,使得北方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发展滞后。

前秦和北魏统一的区别

前秦只是武力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北魏不只是武力而且从文化上统一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渐渐汉化。

北魏政权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公元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改革,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并平均分配给贫民耕种。其中,“露田”是要种粮征田赋的,耕农去世后还给国家,再分配给下一批青壮年;而“桑田”是种桑麻枣榆之地,不用归还,可以留给子孙。均田令还规定了如何给老人小孩、残疾人、寡妇分田。此后,强者仍强,但弱者也有立足之地。从北魏一直到唐中期,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土地制度基础都是均田制。

与均田制同时的另一项重大改革,是三长制。针对的是乱世中的豪强割据。豪强即“宗主”,朝廷下不去基层,通过“宗主”来间接管理,称为“宗主督护制”。三长制废除了宗主制,重建秦汉式的“编户齐民”三级基层政权(“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再从百姓中选取乡官,负责征税与民政。

统一北方为何是北魏,主要原因:1.北方历经304年到386年近百年的混战,北方各民族政权相互攻伐不断,北魏有了更为长久的喘息机会。

2.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高车族为北魏的进一步扩张增强了战斗力。

3.无论是与匈奴的联姻还是对高车额征服,三族最为强盛的兵种都是骑兵,北方广阔平坦的地形,本就是为骑兵准备的。

鲜卑拓跋部以匈奴故地为根基,也就确定了骑兵优质马匹的来源。

早期实力的积累

首先就是早期拓拔部落的发展,为之后拓跋族逐渐强大并建立北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东汉军队击败了匈奴部落,这时,北方游牧地区迎来了新的少数民族群体--拓拔部落。公元258年,在长时间的武力斗争之下,拓拔部落各个部之间逐渐完成了统一,整个拓拔部落拥有士兵将近四十万,加之当时的主要政权曹魏政权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了与拓拔部落的经济贸易往来。

由此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拓跋族部落通过武力斗争结束了部落的分裂,逐步完成了统一。相较于原来的分裂局面,处于联盟阶段的拓拔部落,在军事实力上明显强大了许多。

另外,通过与曹魏政权之间的经济贸易交往,使得部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实力都逐步增强的情况下,拓拔部落才有了建立政权的基础。所以,拓拔部落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北魏政权,与其初期的经济,文化积累是离不开的。

统治者推行汉化

其次,拓拔部落之所以能够建立北魏政权,称霸一方,与其在十六国时期逐渐汉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公元338年,什翼犍平定了少数民族的内乱,成为了拓拔部落的领导人。因此他安排拓拔部落与后赵政权频繁地进行交往,并且将拓拔部落的相关统治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官制方面以及其他政治制度方面都向着汉朝方向发展。

由此可以说,正是由于拓拔部落的统治者意识到了汉化的重要性,才对拓拔部落的文明发展有所改变,为了更加深厚的接触汉族文化,他开始在政治制度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改革,这才使得拓拔部落与中原地区的人民之间隔阂与差距逐渐缩小,为其统一北方之后的收复民心做出了准备。所以,拓拔部落之所以能够建立北魏政权,与其早期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也是分不开的。

把握局势转机

另外,北魏政权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与拓拔部落当时所面临的一次局势转机是分不开的。

在淝水之战以后,前秦政权迅速的瓦解,这对于拓跋部落来说,是一次独立发展的好机会。在公元386年,拓拔珪成为了该部落的领导者,在其称王以后,将国号改为北魏。在土地方面,实行屯田政策。另外,拓跋部落也开始学习汉族人,进行农业经营。随后,北魏与后燕相互联合,灭掉了北方地区的其它势力集团,并在随后的争霸之中,拓跋部落取得了胜利。因此在公元436年,北魏正式统一了北方地区。

由此可以说,由于前期的军事破坏,拓拔部落本已陷入了分裂的局面,但正是由于前秦政权的瓦解,使得拓跋部落拥有了一次迅速崛起的机会,而拓跋部落也把握住了这一机会。通过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保证了自己部落的经济补给,并在之后不断的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发展拓跋部落的势力,最终才得以统一北方。所以,北魏政权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统一北方,与其能够紧紧的抓住每一次转折机会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从拓跋部落到后来北魏政权的建立,这一发展过程应当是波浪式的

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与其部落本身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努力,以及机遇上的把握是分不开的,这也给我们后续有所启示,拓拔族人民在面对困境之时,依旧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得以实现部落的独立,民族的统一。

北魏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啊

鲜卑族拓跋圭

北魏王朝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是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为鲜卑族拓跋圭所建。

北魏王朝,历十二帝、二王,共一百四十九年(386~534)。

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以后,许多鲜卑及号称鲜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活动,拓跋部就是其中的一支,又称“索头鲜卑”,以游牧为生。

310年,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今山西浑源西南)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见代)。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灭。肥水之战后,拓跋圭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亦称拓跋魏、元魏、后魏。天兴元年(398),拓跋焘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北魏时为什么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7894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康熙王朝是真实历史吗 历史上真实的康熙是怎样的下一篇:JK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韩国迷彩服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