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鲁迅为什么给予《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么高的评价 谁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导语:鲁迅赋予《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的高度评价,说明《史记》在史家著作中独树一帜、无与伦比。《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中国古代史书,以其广博的内容、精确的史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鲁迅对《史记》的赞美表明其对于史学价值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体现了对司马迁个人才华的赞赏。

目录导航:

  1. 鲁迅为什么给予《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么高的评价
  2.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
  3. 史记为什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4. 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为什么给予《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么高的评价

这个评价非常合适非常贴切。 “史家之绝唱”,是说《史记》是各类史书里面水平最高的,最权威的,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点评是最客观公正的。 “无韵之离骚”,是说《史记》的文学性是史书里面最好的,虽然是史书,但不枯燥,可以当小说散文看。 个人认为,司马迁的《史记》非常伟大,翻译成白话文后比中学的历史课本强多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司马迁是汉代人,他敢于在书中点评汉代各个皇帝的是非功过,这种不畏权贵的精神就比现代文化人强。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

史书:一般观点明确。

首先能从史书看出朝代的大体轮廓。朝代环境为真,史事记载有真有假,人物点评要受当权者的影响。史记的代价,秦朝的贬击,当朝的打压。作为史官的司马迁,耳听文景之治的余荫,眼见武帝的武绝,感叹李广难封冯唐易老,痛惜屈贾谊于长沙,串梁鸿于海曲,他无能为力,只能记在竹帛之上。君主见危,刑残躯以威严。古语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切勿与命相抗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刘向、扬雄说:“然自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西晋华峤:“迁文直而事核。”

张辅:“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史记为什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首先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史学价值很高,在史学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

并且它不但文字缜密,记事详细,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很高,在文学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评价它为无韵之离骚。

对《史记》的评价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

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当然,司马迁修撰《史记》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哲学体系。更深入的理解,要留待我们对《史记》的具体学习中去体会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9298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大勇与任光超之间存在何种历史矛盾?下一篇:武则天嘴角痣的历史象征意义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