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端午节来历和意义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导语: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传说故事,被誉为中国的“诗词节”。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也是为了避邪祈福,驱散瘟疫。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寓意着祈求平安和健康。

目录导航:

  1. 端午节来历和意义
  2.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3. 端午节的由来
  4. 端午节的习俗由来和意义
端午节来历和意义

提起端午节,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很传统的一个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还被称为是端阳节和正阳节等,那么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是什么呢?端午节起源是中国的古代,刚开始就是夏季祭龙以及驱赶瘟神的一个节日,不过后来还加入了纪念中国很多历史人物的内容。

曾经在战国时期,屈原选择在端午节当天跳江自尽,于是把端午节当成了纪念屈原的日子,另外还有纪念介子推以及伍子胥等说法。在端午节当天会有很多的习俗,比如饮雄黄酒、赛龙舟、吃粽子等,不同的城市,风俗习惯会有一定的区别。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1-3]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113]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一、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二、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公元前278年,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屈原。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重臣伍子胥被同僚谗言陷害,致使夫差赐死伍子胥,并把他的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也有人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而设,相传曹娥父亲打渔时溺水,多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便于五月五日投江救父,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被传为神话。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均有载,远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天干地支,干支的发明标志着原始的历法出现。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其由来有多种说法。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纪念屈原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臣,因为忧国忧民,遭到了贪官污吏的陷害和流放。最终,他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等,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如纪念伍子胥、恶月恶日驱避等。

端午节的习俗由来和意义

端午习俗非常多,根据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虽然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端午节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的习俗有扒龙船、食粽子、挂艾草与菖蒲等:

1、食粽子,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习俗,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放在锅中煮熟,以前在读书的人吃那包裹着枣的粽子,叫“枣粽”与“早中”偕音,意味着早中状元,现在都喜欢粽子里包肉,蛋黄,绿豆等,随个人口味,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做好粽子在端午时食用的。

2、赛龙舟,端午节最主要的一个习俗。是在屈原投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着去拯救,追赶到洞庭湖时没有了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借划龙舟来驱散江里的鱼,不让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赛龙舟也就成了一种端午的习俗了。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主要是避邪驱瘟的,香囊中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用丝布包裹着,上面用绳,珠子作佩带,下面结个流苏,作成各种不同的香囊,现在香囊里也有放薰衣草,茶叶等放在衣柜里除湿,除霉,也有青年男女送香囊来表达爱意。

4、挂艾叶草和菖蒲,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总而言之,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60002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原神参考了哪些国家 原神为什么在国外火得一塌糊涂下一篇:古人印章多大 印章起源与演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