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关羽走麦城 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 关羽走麦城的时候诸葛亮不知道吗

导语:  关羽是一位很讲义气的人,有人说关羽之后“兵败身死”也是因为他的义气,因为关羽的死不是没有预兆的,那么,关羽走麦城的时候诸葛亮不知道吗?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  最初,关羽追随刘备,有兄弟义气,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了心中大义重振汉室,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  这点咱们有

  关羽是一位很讲义气的人,有人说关羽之后“兵败身死”也是因为他的义气,因为关羽的死不是没有预兆的,那么,关羽走麦城的时候诸葛亮不知道吗?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

  最初,关羽追随刘备,有兄弟义气,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了心中大义重振汉室,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

  这点咱们有迹可循:当初关羽被曹操俘获后,曹操惜才,特地派了张辽作为说客来劝降关羽。一番好说歹说,关羽向曹操约定了三件事:1、强调自己是投降给汉献帝而不是曹操;2、一定不能亏待自己的两位嫂嫂;3、一有兄长刘备的消息,千山万水必去追寻。之后曹操更是各种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做俘虏做到这份儿上,可见关二爷的确是个人才。

  再之后曹操又借汉献帝的名义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个称号关羽十分看重,不管怎么说,这代表着自己是汉朝的一名官员了。 即使是在之后,关羽重回刘备身边,依然很珍惜这份荣誉,高调自称“汉寿亭侯”,这明显是在刺激大哥刘备,并且在大哥眼里这就是关羽要背叛的征兆。还有华容道之战,在关羽眼里可能是还曹操当初善待的情义,但刘备的心也着实是凉了半截啊。

  直到刘备收了西川不敢称帝,自封为汉中王,接着为了照顾到关羽的心情,还特地封了他上将之首,然而关羽并不接受,在他眼里,大哥刘备的这种行为就是僭越。而此时关羽守着军事要地荆州,这也让他成了魏蜀吴三家老大的眼中钉肉中刺。 紧接着就是让关云长兵败身死的战役。此战开始,关羽节节胜利,一路过关斩将。直到徐晃,吴家吕蒙出战,关羽大意失荆州。

  而此时的军情难以传到诸葛亮那边,再者诸葛亮派兵救援也来不及。考虑当时的环境,这种理由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廖化前往上庸求援,刘备的干儿子刘封竟然拒绝救援,这可真是诡异。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如果没有上头的明示暗示,刘封应该不会如此。

  关于“关云长的死因之谜”有几家说法,且不论是不是诸葛亮的“谋杀”,光是这一点“看不清形势且居功狂傲”,就已经决定了他这乱世中的结局。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当关羽看到刘备率领赵云、黄忠等人斩杀夏侯渊,击退曹操亲率的大军,进主汉中,他是相当的受到鼓舞的。对于关羽这样自傲的人,是不甘于仅仅坐守荆州,渴望着外出斩将杀敌建功立业。

  于是在公元219年,关羽北上困曹仁,围宛城,更是以少胜多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但是东吴暗地撕毁盟约,白衣军后袭关于大军,致其前后受敌兵败山倒,直至退守麦城,被吴军擒杀。

  于是众人疑惑,为什么在关羽兵败之时,刘备不发兵相救呢?说不定有大军的援助能挽回战局。其实不然,首先中原距离刘备的大本营成都相去甚远,加上蜀道难行,所以兵败的消息传入成都至少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再等大军进发救援那又是一个月的时间。

  但是关羽从兵败到被擒杀,也只有短短两个月,刘备集团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再者就是刘备的义子刘封嫉恨关羽,这个在史书上是有确切记载的。也就不排除当年关羽兵败之时,刘备集团的前锋营——刘封坐视不管,任由关羽被困擒杀。

  所以刘备才会因愤杀了自己的义子。还有的人议论是当时的诸葛亮故意借刀杀了傲慢自负的关羽,实际上这也是曲解。关羽镇守的荆州在隆中对里极为重要的,蜀汉必须借由他北出进军中原,否则就是孔明后来六出岐山的苦恼。诸葛亮不会为了杀一个将领,而丢了这么重要的城池,这不符合他谨慎的性子。再者诸葛亮不是蜀国的一把手,刘备重视情义,是定会出兵相救,于理也不合。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针对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要分几个阶段来说。在三顾茅庐后至赤壁之战前的这段期间,刘备对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兴复汉室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他们的关系很融洽。

  在刘备入主蜀汉之后,刘备可以实施与诸葛亮在隆中提到的战略规划。但是,刘备对他并非完全信任。刘备入蜀带庞统,攻打汉中带法正。而诸葛亮做的却是类似于后勤的工作,而并非人们印象里的蜀国第一人。

  蜀国建国后,刘备称帝。刘备的野心逐渐膨胀,加大了征战天下的步伐,此时刘备的政治理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兴复汉室。然而,诸葛亮之所以出山相助刘备就是看中了刘备是为了黎民苍生,是为了收复汉室江山而进行伐贼。在看清刘备的野心后,诸葛亮发觉这与自己的政治抱负是背道而驰的,诸葛亮为此感到无奈和痛苦。此时,他俩的关系很微妙,也很别扭。

  后期,诸葛亮也感觉到刘备并非完全信任自己。至于白帝城托孤,刘备与诸葛亮也并非推心置腹,完全信任。这个时候,刘备信任的庞统和法正已经去世,而刘备托孤也并非只托给诸葛亮,受到托孤遗诏的还有益州大族李严。然而,诸葛亮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君王的心思确实很难猜测,他们的多疑也很让人无奈,君王对臣子的感情再好,都不能当真。

  从小看三国,看到关羽之死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蹊跷。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关羽孤军北上,身后没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么?就算关羽看不明白,刘备看不明白,诸葛亮也看不明白?

  后来总算明白,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连曹操和孙权也都看明白了。关羽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关羽死了,大家都放心了。所以,整个《三国演义》,其实核心就在关羽之死。

  所以结论是:关羽死于谋杀。

  那么,是谁谋杀了关羽?

  为什么关羽必死

  首先说说为什么关羽必死?这不妨从荀彧之死说起。

  荀彧是最早跟随曹操的谋士,在曹操谋士中排名仅次于郭嘉,对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许多功劳,曹操对他非常尊重。荀彧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地位远远高于曹操,因此荀彧对于曹操的贡献还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给曹操带来的好处。

  可是,荀彧这个人帮曹操的目的,是助其匡扶汉室。到后来曹操封魏王加九锡,荀彧发现他有篡夺汉朝的野心,于是站出来反对曹操,结果曹操大怒,赐了一杯毒药,害死了荀彧。

  为什么先说荀彧?因为关羽和荀彧是一类人。

  关羽这人,没事喜欢读《春秋》,讲大义。他追随刘备固然有兄弟义气的成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希望能匡扶汉室,留名千古。

  有一点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关羽被曹操俘获后,曹操封他为“汉寿亭侯”。名义上是汉献帝所封,实际上是曹操封的。对于这个封号,关羽十分看重,毕竟这在名义上是汉朝所封,自己从此算是汉朝的官员了。

  后来离开了曹操,按理说关羽就应该避免再提这个“汉寿亭侯”,以免刺激大哥刘备。因为在刘备眼里,这就是曹操封的。可是,关羽依然高调自称“汉寿亭侯”,大旗上绣着“汉寿亭侯关”。在他看来这是荣誉,可是大哥眼里这是曹操给的糖块。华容道关羽私放曹操后,其实刘备心中就有点凉了,看来这个老弟有点靠不住啊。

  关羽为什么私放曹操?有意气的成分,可是还有更深的考虑:假如刘备杀了曹操,那么刘备很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曹操。

  诸葛亮料到了关羽会放曹操,因为他知道关羽的目标是匡扶汉室。为什么料到了还要让他守最后一关?因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结果。

  魏蜀吴三家头痛

  到刘备取了西川,诸葛亮法正等一班兄弟极力劝说刘备称帝,可刘备拒绝了,先自封了汉中王。为什么?因为关羽这时在荆州呢,自己要是称帝,等于是逼关羽投降曹操。

  可就是自封汉中王这件事,关羽心中也很不满:没经过汉献帝批准,这就是僭越啊。所以,刘备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关羽不肯受命。

  《三国演义》其实写得很是传神,当费诗带着刘备的任命书来到荆州的时候,关羽直截了当地问:“汉中王封我何爵?”语气中明显带着不满和不屑,因为他知道,作为王,刘备是没有资格封爵的。之后听说自己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大怒。

  关羽的反应很不正常啊,没感觉到吗?虽然最后关羽勉强接受了封号,其不满已经昭然若揭。

  费诗一定把关羽的反应原原本本告诉了刘备和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这时候很难做。让关羽进四川吧,那今后一定闹翻,关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场,自己则落下过河拆桥的恶名;让关羽继续镇守荆州吧,保不定什么时候就投降了曹操。怎么办呢?

  这时的孙权也很挠头,因为关羽占据荆州,随时可以顺流而下,攻打吴国。曹操也很头疼,因为荆州为战略要冲,随时能够北上中原,攻击许昌。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关羽就成了魏蜀吴三家共同头痛的一个人物了。

  但是,关羽本人也很头痛。跟着刘备干吧,那就是汉贼;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汉贼;投降孙权吧,那也是汉贼。自立为王吧,那还是汉贼。怎么办呢?最不想当的就是汉贼,可是条条道路都写着汉贼两个大字。

  腹背受敌刘备不救

  曹操想了个坏主意,派人去撺掇孙权出兵攻打荆州。孙权不是傻瓜,他也知道关羽不好对付,所以回信给曹操,建议还是曹操去打荆州。结果,曹操和孙权都不打,但是暗中都在做准备。

  说起来,诸葛亮最坏。他让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起兵取襄阳。

  关羽不是傻瓜,他知道起兵取襄阳就等于攻打曹操,而身后是孙权在虎视眈眈。问题是,前有曹操后有孙权的情况下,大哥刘备竟然没有派几个兄弟来撑场子。以一己之力对付曹操和孙权,行吗?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假装有条件也要上。

  在北伐之前,关羽其实做好了两手准备。好的一手是一路顺利剿灭曹操,然后扶持汉室一统天下;坏的一手是战败而死。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汉贼,所以,关羽欣然北上。

  刘备、曹操、孙权其实都怀有同样的期望:关羽千万别取胜啊。

  关羽出兵取樊城,随后水淹三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吓坏了,甚至准备迁都。可是司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吴三家都不希望关羽走得太远的情况下,他一定走不远。

  孙权行动了,吕蒙白衣入荆州,袭取了荆州。试想,如果此前诸葛亮派赵云来守荆州,十个吕蒙来也是白给。

  前方,强弩之末的关羽终于被徐晃击败,于是退守麦城。这时,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将是谁?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刘封竟然拒绝救关羽,这就让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没有刘备或者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关羽?

  就这样,正面曹操,背面孙权,再加上刘备不救,关羽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不败了。

  终于,关羽被吴国所擒。到了这个时候,关羽是决定要死的。最终被杀,也算是求仁得仁。

  关羽是一位很讲义气的人,有人说关羽之后“兵败身死”也是因为他的义气,因为关羽的死不是没有预兆的,那么,关羽走麦城的时候诸葛亮不知道吗?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

  最初,关羽追随刘备,有兄弟义气,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了心中大义重振汉室,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

  这点咱们有迹可循:当初关羽被曹操俘获后,曹操惜才,特地派了张辽作为说客来劝降关羽。一番好说歹说,关羽向曹操约定了三件事:1、强调自己是投降给汉献帝而不是曹操;2、一定不能亏待自己的两位嫂嫂;3、一有兄长刘备的消息,千山万水必去追寻。之后曹操更是各种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做俘虏做到这份儿上,可见关二爷的确是个人才。

  再之后曹操又借汉献帝的名义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个称号关羽十分看重,不管怎么说,这代表着自己是汉朝的一名官员了。 即使是在之后,关羽重回刘备身边,依然很珍惜这份荣誉,高调自称“汉寿亭侯”,这明显是在刺激大哥刘备,并且在大哥眼里这就是关羽要背叛的征兆。还有华容道之战,在关羽眼里可能是还曹操当初善待的情义,但刘备的心也着实是凉了半截啊。

  直到刘备收了西川不敢称帝,自封为汉中王,接着为了照顾到关羽的心情,还特地封了他上将之首,然而关羽并不接受,在他眼里,大哥刘备的这种行为就是僭越。而此时关羽守着军事要地荆州,这也让他成了魏蜀吴三家老大的眼中钉肉中刺。 紧接着就是让关云长兵败身死的战役。此战开始,关羽节节胜利,一路过关斩将。直到徐晃,吴家吕蒙出战,关羽大意失荆州。

  而此时的军情难以传到诸葛亮那边,再者诸葛亮派兵救援也来不及。考虑当时的环境,这种理由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廖化前往上庸求援,刘备的干儿子刘封竟然拒绝救援,这可真是诡异。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如果没有上头的明示暗示,刘封应该不会如此。

  关于“关云长的死因之谜”有几家说法,且不论是不是诸葛亮的“谋杀”,光是这一点“看不清形势且居功狂傲”,就已经决定了他这乱世中的结局。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当关羽看到刘备率领赵云、黄忠等人斩杀夏侯渊,击退曹操亲率的大军,进主汉中,他是相当的受到鼓舞的。对于关羽这样自傲的人,是不甘于仅仅坐守荆州,渴望着外出斩将杀敌建功立业。

  于是在公元219年,关羽北上困曹仁,围宛城,更是以少胜多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但是东吴暗地撕毁盟约,白衣军后袭关于大军,致其前后受敌兵败山倒,直至退守麦城,被吴军擒杀。

  于是众人疑惑,为什么在关羽兵败之时,刘备不发兵相救呢?说不定有大军的援助能挽回战局。其实不然,首先中原距离刘备的大本营成都相去甚远,加上蜀道难行,所以兵败的消息传入成都至少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再等大军进发救援那又是一个月的时间。

  但是关羽从兵败到被擒杀,也只有短短两个月,刘备集团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再者就是刘备的义子刘封嫉恨关羽,这个在史书上是有确切记载的。也就不排除当年关羽兵败之时,刘备集团的前锋营——刘封坐视不管,任由关羽被困擒杀。

  所以刘备才会因愤杀了自己的义子。还有的人议论是当时的诸葛亮故意借刀杀了傲慢自负的关羽,实际上这也是曲解。关羽镇守的荆州在隆中对里极为重要的,蜀汉必须借由他北出进军中原,否则就是孔明后来六出岐山的苦恼。诸葛亮不会为了杀一个将领,而丢了这么重要的城池,这不符合他谨慎的性子。再者诸葛亮不是蜀国的一把手,刘备重视情义,是定会出兵相救,于理也不合。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针对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要分几个阶段来说。在三顾茅庐后至赤壁之战前的这段期间,刘备对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兴复汉室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他们的关系很融洽。

  在刘备入主蜀汉之后,刘备可以实施与诸葛亮在隆中提到的战略规划。但是,刘备对他并非完全信任。刘备入蜀带庞统,攻打汉中带法正。而诸葛亮做的却是类似于后勤的工作,而并非人们印象里的蜀国第一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姓氏来源 文姓的起源 中国百家姓中文姓的来历是什么?下一篇:西周历史 历史上姬发活了多少岁? 揭秘周武王是怎么死的

文章评论

  • 刀魂使者

    诸葛亮的智慧远超常人,他或许早已预见到关羽走麦城的结果,选择了不救关羽。这其中一定有他深思熟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