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巴巴罗萨”一词对于德国来说有着什么意义

导语:说到“巴巴罗萨”这个词,相信很多了解历史的朋友都不会不熟悉这个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被称为“巴巴罗萨计划”,这个计划的名字不是那么随便起的。因为“巴巴罗萨”这个词对德国意义重大,它的意义是什么?分析完了,再来和边肖一起看看。第一,进入封建时代名

说到“巴巴罗萨”这个词,相信很多了解历史的朋友都不会不熟悉这个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被称为“巴巴罗萨计划”,这个计划的名字不是那么随便起的。因为“巴巴罗萨”这个词对德国意义重大,它的意义是什么?分析完了,再来和边肖一起看看。

第一,进入封建时代

名字不是空,而是希特勒用来纪念德意志帝国历史上的皇帝腓特烈一世。

德国霍恩施陶芬王朝的国王腓特烈一世,也是罗马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巴巴罗萨”这个绰号来自他的红胡子。

有传言说意大利人的血把他的胡子染红了,因为他曾六次远征意大利。当然,这些都是其他的故事。

根据德国历史记载,腓特烈一世是一个美丽的人,中等身材,英俊,出身高贵。

他的父亲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后裔,母亲是威尔夫家族的女儿。当时这是德国总督中最显赫的两个家族。

与中国的历史不同,中世纪的欧洲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联邦。事实上,国与国之间只有领土边界,政治上,人们似乎并不在乎所谓的“万世一制”。比如英国“光荣革命”后,王位由荷兰执政官威廉和妻子玛丽继承。

这种现象很奇怪并不奇怪。说到底,中世纪的欧洲是由宗教控制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宗教维系的。因此,与中国的“血族论”相比,中世纪的欧洲更认可“宗教共识论”。只要是在宗教信仰上统一的,是不是正统继承者都无所谓。

当然,这并不是说随便拉个乞丐就能当皇帝,至少你得是贵族!

从11世纪开始,德国的统治者开始寻求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所谓“正统”,并不是说皇位的由来不当,而是指德意志——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的历史渊源。

古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可以说,没有古罗马帝国,就没有今天的欧洲。罗马帝国虽然后来分崩离析,但其宗教文化却保存下来,并集中在一个人——教皇手中。

只有教皇加冕,德国的“法律地位”才能得到认证,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官方公告”。

教皇在哪里?那是罗马!罗马在哪里?那自然是在意大利!

于是,德国开始频繁接触意大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这是为了不断出现在教皇眼前来刷存在感。时间长了,教皇混熟了,但是德国因为能量分散,有些乱。

为了稳定国内局势,腓特烈一世不得不考虑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封地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分封制”:

诸侯从皇帝那里获得封地,并在封地中获得政治、经济、司法等主权,但必须效忠国王。

这其实和我们西周的分封制很像,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制。虽然比我们晚了1000多年,但对于神圣罗马帝国来说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进程,因为它标志着这个帝国进入了封建时代!

第二,不同的“封建命运”

虽然进入封建时代是进步的表现,但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德国的封建时代有些格格不入——德皇并不是这个国家的实际主人。

有两个隐藏的原因!

1、教皇的权威

我们不止一次提到,中世纪的欧洲是靠宗教的,以教皇为代表的神权和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表面上是相互依存的,但实际上双方的斗争相当激烈。

教皇口口声声说,他受上帝之托来到世间,是为了充实众生,世间万物都必须得到自己的认可;皇帝认为他的皇权直接来自上帝。甚至在腓特烈一世登基之前,他只通知教皇,没有得到教皇的许可。

在腓特烈一世的观念中,他认为皇帝是世界的主人,教皇只是用来在精神层面上辅助皇帝,而后者应该是前者的下属。

就这样,教皇和腓特烈一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西欧的许多政治场合,弗雷德里克都坚定地站在教皇的对立面。比如教皇承认诺曼王国的存在,但腓特烈一世坚持讨伐这个国家;再比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释放了德国大主教,但腓特烈一世坚持要把他禁闭。

用教皇的话说:“如果不是从我手里,那么你们的国王是从谁手里得到帝国的?”

就是这句话,让双方的矛盾正式摆上了台面。但在1176年的利尼亚诺战役中,德军受到重创,使得威猛的腓特烈一世产生了谈判求和平的想法。毕竟教皇的权威在当时至高无上是众所周知的共识,腓特烈一世的反抗真的好像过时了。

1177年,腓特烈一世决定与教皇妥协。他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被护送到教皇那里。教皇以上帝的名义原谅了他,并为他加冕。这无疑是皇权向神权的妥协。但从结果论来看,这一次双方握手言和,没有一方吃亏。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2.王子的威胁

腓特烈一世采取“封地制”,其实是为了缓和国内诸侯的利益纷争。一开始我们说神圣罗马帝国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更像是一个联邦,诸侯国是这个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是,就像我们中国的历史一样,随着权力的扩张,诸侯的野心会越来越大。比如腓特烈一世的表弟亨利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腓特烈一世想拉拢亨利扩大势力,所以他给了亨利想要的一切,不仅给他足够的地盘,还给他足够的经济和政治特权。唯一的要求是亨利必须在军事上支持腓特烈一世。

然而,事实上,腓特烈一世对他的宠爱并没有给他带来想要的回报,反而培养了一种潜在的威胁。他不仅在政治上反对腓特烈一世,还公开拒绝履行对国王的义务。甚至在他领地上修建的私人城堡都超过了王宫,颇有点“楚王赢了”的味道!

眼见神圣罗马帝国将成为第二个东周王朝,一股关键力量介入此事——教会。没错,它是中世纪西欧的“万能”教会。腓特烈一世和教会联合审判亨利,亨利最终被剥夺了贵族特权。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教会为什么要和国王联手?

我个人的理解是,虽然腓特烈一世和教会有权力之争,但双方毕竟是相互依存的,亨利只是一个附庸,他不能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的权益,更不能代表神圣罗马帝国教会的权益。对于教会来说,亨利只是一个“第三者”。退一万步说,就算亨利坐上了王位,教皇也不能保证皇帝面对他们。

第三,对耗尽的力量的征服

对于神圣罗马帝国来说,意大利是整个欧洲大陆最特别的,因为它是罗马帝国的发源地。只有被征服了,神圣罗马帝国才有存在的正当性。

1154年,腓特烈一世以“帮助意大利平息城市叛乱”为借口进入意大利。在战前会议上,腓特烈一世多次声明神圣罗马帝国对意大利拥有主权。然而,第一次征服意大利不到一年就以失败告终。

在第一次征服中加冕教皇的腓特烈一世当然不会想到这次失败只是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的几次探险都失败了。第三次战争中,腓特烈一世曾毁灭米兰,残酷镇压意大利。虽然在军事上获得了一定的威慑力,但也使意大利及其周边的城邦坚决反对腓特烈一世。

如果要说最有价值的,那就是最后一次远征!

1186年,腓特烈一世用“政治婚姻”把儿子嫁给意大利西西里的康斯坦斯公主,很容易就把西西里等意大利南部地区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版图”。

但所谓“祸福相依”,虽然腓特烈一世的儿子取而代之完成了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最大的障碍。他儿子对这一地区的“高压政策”不仅未能缓解这一矛盾,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导致霍亨斯陶芬家族统治的灭亡。

如果按照时间线推测,就会发现腓特烈一世远征意大利是在教皇真正原谅他之前,也就是说远征意大利的根本目的其实是腓特烈一世企图用武力迫使教皇屈服!

所以从腓特烈一世登基开始,他的根本任务就是对抗教皇。无论是“封地制度”还是“远征意大利”,都是他为“王权推翻宗教权力”所做的努力。

但当时欧洲宗教的力量太大了,最重要的是宗教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腓特烈一世的政治理念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形势,他要创建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只是建立在血腥和残酷的基础上。

也许腓特烈一世确实是一个强大的威慑力量,但这样建立的国家不会持续太久。这就是为什么希特勒崇拜腓特烈一世,模仿神圣罗马帝国,武力横扫欧洲,却以惨淡收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庆余年二皇子为何要杀范闲 二皇子也是穿越者吗下一篇:麦良 大理国一直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 这个国家是怎么灭亡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