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盘点古代四次寒潮 古人是如何度过的寒冷的天气的

导语: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给大家讲讲古代寒潮的故事。欢迎关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寒流,其间无数人冻死。第一次寒冷期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也就是西周早期的第一次寒冷期,几乎没有相关史料。仅在《竹书编年史》中,就记载了长江、汉水在周的冰冻情况。它没有直接说雪,而是“雨

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给大家讲讲古代寒潮的故事。欢迎关注。

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寒流,其间无数人冻死。

第一次寒冷期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也就是西周早期的第一次寒冷期,几乎没有相关史料。

仅在《竹书编年史》中,就记载了长江、汉水在周的冰冻情况。它没有直接说雪,而是“雨雹”,“冬天,大雨雹,牛马死,江河寒冻。”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当时天气极其寒冷。在第二个寒冷期,记录到越来越多的大雪。

第二个寒冷时期是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

东汉和南北朝的寒冷时期在4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据《子·同治鉴》记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被完全冻住。车、马和数千人的大部队可以在冰上旅行,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那时候饥荒年,再加上这么糟糕的下雪天,连皇宫里的粮食都断了。叶莉不得不命令宫人在宫里建一个小磨坊来磨豆子和小麦来充饥。“既然后宫和王宫,死人又冷又饿”,皇族开放。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死饿死。可想而知,民间灾难是严重的。

第三个寒冷时期是公元1000年至1200年

也就是宋朝的时候,太湖在公元1111年完全封冻,冰封通车。1110年和1178年,福州荔枝被完全冻死。宫殿被粉碎,一周后,二月初三,又是一场“雨雪交加”,导致“众人饥寒交迫,多人死亡”。

第四个寒冷期是公元1300年至公元1900年,即明清之际的严寒期。这里,1329年,太湖被冻了几尺厚,橘子被冻死了。1493年淮河流域下大雪,从当年9月到次年2月。洞庭湖成了“冰原”,车马擦肩而过。

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地方志中,都有被冻死人的记载:在大冶、湖北等地,“被冻死饿死的人很多”;河南开封“井是冰,路是冻死的”;在南昌、江西等地,“行人冻死”;在安徽怀宁等地,“冻死人”很吃香;在江苏等地,“人被冻死,鸟兽进房吃”;山东临沂等地“冻死人多”,威海“死行人不算,屋里也有冻死人”。

古人是如何熬过这些寒冷时期的?

穷人出门穿短棕色家用取暖炉灰

唐火,也叫火炕,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房子一般都配有防火炕,上面有洞。冬天,它们被燃烧的热量加热,并进入炕的通道。同时,他们还配备了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供暖方式至今仍在北方农村使用。穷人在家只能用炉灰取暖,条件好一点的人用陶罐装“炉灰”做饭。

穷人冬天大多靠穿棕色衣服御寒。棕色是一种服装材料,属于麻类产品。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棕色的衣服既不能保暖,也不能美观。陶渊明在《五六先生传》中说“短棕穿结,瓢复空”,而“短棕”是粗麻布做的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有洞有补丁。

官员和贵族喜欢在寒冷的冬天穿狐皮和貂皮

唐宋时期,一些官员或富裕家庭已经使用铜手炉或脚炉。手灶呈椭圆形,内部有木炭或有余热的炉灰,灶上有盖,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脚灶比手灶大,可以放在脚下暖脚。另外还有暖脚器,装热水,晚上放在床上。宋朝时,黄庭坚有句诗说:“万贯钱买妻,夜夜安眠。”指的就是这种取暖器。

明清时期,冬天大部分人烧柴烧炭取暖,大部分人都有炭盆。盆是用铜或铁做的,上面盖着一个盒状透气罩,防止着火或掉进其他东西里。

秋装是有钱人的冬装。裘斯是毛皮大衣,外面有毛皮。有许多毛皮用于制作毛皮,如狐狸、狗、羊、鹿、貂、兔等。其中,狐皮和貂皮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人和贵族所穿。鹿皮和羊皮质量低劣,但不是普通人喜欢的。他们能承受的至少是当时的中产阶级。古人认为狐狸腋下的毛最轻最暖和,用它们做成的白毛非常珍贵。

建在宫墙上的火道堪比中央空键

古代宫殿建筑师采用了更科学的方法来加热宫殿。具体方法是把宫殿的墙壁建成空“夹心墙”,俗称“火墙”。墙下挖一条火道,寺外玄关下设一个加火的炭口。在炭火口烧炭火,热量可以沿着夹壁温暖整个大厅。

为了使热循环顺畅,火道末端设有气孔,烟气从平台底座下的出风口排出。而且这条火道直接通向皇帝的御床和宫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暖炕”和“暖亭”,使整个宫内感觉温暖如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是谁 三英战吕布发生在哪里 三英战吕布是哪三英谁赢了下一篇:贾宝玉与多少人发生过 贾宝玉和谁发生过关系 盘点贾宝玉为什么恨袭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