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曹操称“魏公”时,荀彧为什么宁死也要反对?

导语:今天边肖带给你一篇关于于迅的文章,欢迎阅读~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把龚伟的封号授予曹操,曹操已经是一位伟大的大臣了。前一年,董昭等人打算推荐曹操为龚伟,但这一举动遭到曹操的心腹于迅的坚决反对。曹操对于迅非常不满,不久于迅就死了。历史上对于迅之死

今天边肖带给你一篇关于于迅的文章,欢迎阅读~

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把龚伟的封号授予曹操,曹操已经是一位伟大的大臣了。

前一年,董昭等人打算推荐曹操为龚伟,但这一举动遭到曹操的心腹于迅的坚决反对。曹操对于迅非常不满,不久于迅就死了。

历史上对于迅之死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忧而忧”,即抑郁而死;二是服毒自杀。曹操把食物给了于迅,于迅打开食物容器,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他明白曹操的用意,于是服毒自杀。

反正于迅死的直接原因是他反对曹操打龚伟。

那么,为什么于迅宁死也不反对曹操打龚伟呢?这件事,还要从古代的“爵制”说起。

一、西周至东汉爵制的演变

中国最早的爵制建立于西周。周朝被划分为诸侯国,形成了大量的诸侯国,这些君主的封号被划分为“公、侯、伯、子、公”五个等级,因此也被称为“五等爵”制度。

其中,诸侯国君主的席位要由长子继承,其余的狗娘养的要重新封封,从而形成卿大夫、士人等贵族阶级。

因为贵族最早是被周封的,所以周朝贵族阶层只有三种人:周姬姓的亲戚,古代帝王之后,英雄之后,比如姜子牙。

久而久之,这个制度就会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阶级的固化,贵族之后永远是贵族,平民没有上升通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根据兵役规模设置了20个衔级,每个衔级都有相应的待遇。这样,他打破了依靠血缘获得爵位的传统,让下层的穷人也能靠自己的努力走上生活的上升通道,成为贵族。

由于这种激励机制,秦国后来人才济济,最终走向统一。

西汉建立后,采用“二十级公爵”称号,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的为第二十级“车侯”,第十九级“关内侯”,第十至十八级成为“卿”,以下各等级称为“五枢机”,每个等级都将被赋予相应的田地和房屋。

东汉时期,列侯分为郡侯、乡侯和侯婷三类。郡侯最好,比如诸葛亮是武乡侯,武乡是琅琊郡的武乡郡,所以是郡侯;在列侯中属于最低级的关羽,因为是汉献帝封的,所以也很值钱。

但值得注意的是,汉朝的英雄是“大王,小侯也”,也就是说,姓刘的皇族可以封为诸侯,而英雄可以封为列侯,而西周没有“公”的称号。

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时期,也有例外。公元前16年,王莽被命名为新都侯,根据他“朝臣”的身份,新都侯仍被命名为列侯。

然而在公元元年,王莽得到了“公”的称号。这是汉代第一次出现“公爵”。"以莽为师,做四辅,名为韩安公."

王莽取名“公”,真的看起来很复古,可以算是“复兴”了周朝的“五阶爵制”。此外,他还有自己的封地和人口,和西周君主一模一样。王莽此举无异于打破汉朝确立的“大君,小候”的统治。

王莽篡汉后,彻底恢复了周朝的“五等制”。他规定“王侯将相的封号都叫公...汉朝三十二王公,皆降为公。”

他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在中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牌,削弱刘姓皇族的势力,巩固他的统治。

但是东汉建立后,公爵只存在了几十年就被废除了。此后,东汉继续沿用王、侯二等制,直到曹操才再出现公爵。

二、曹操被封为龚伟的现实意义

建安十八年,曹操已经是高官了,《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皇帝命公颂功名,不入朝,剑入庙,如萧何之故事。”

“赞不指名,不随波逐流入朝,用剑上庙”,这是汉朝皇帝对朝臣的最高待遇,即入朝时不用低着头小步前进,跪拜时不用点名就叫官职。此外,他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剑去寺庙。

纵观汉朝四百年,只有萧何、季梁等人享受过这种待遇。其中,小何是因为刘邦特别豪爽。季梁是如此强大,皇帝不敢放弃它。

因此,此时的曹操显然是“如季梁之故事”,而不是“如萧何之故事”。

曹操除了是丞相,统掌朝政外,在封号上已经是武平侯了,属于名单中最高的郡侯,当时辖四郡三万户。

按照汉朝的祖传制度,曹操无论是官职还是爵位都不能晋升。

因此,为了曹家实现篡汉的战略目标,曹操必须突破这一限制,恢复被废除的“五阶制”。

西周时期,“公”不仅是仅次于皇帝的称号,而且有自己的封国、自己的礼乐制度、自己的文官武将队伍。

曹操召龚伟后,辖十郡一百零四郡,七十二万户。如果按每户4人计算,人口接近300万。据《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志》统计,公元260年魏的人口只有443万,吴的人口约250万,蜀的人口约100万。

可见曹操给自己加了一个“龚伟”的称号,不仅称之为好听,而且古代就有自己独立的王国,有自己的官员和百姓,随时可以更换,就像战国时期秦国更换周朝一样。

建安十九年,曹操得到了更高的待遇。"皇帝让龚伟坐在诸侯王,并改为晋Xi,池鱼和元佑."其中的“晋Xi、蚩尤、元佑官”都是汉朝诸侯可以享用的东西。汉献帝也直接明确表示,曹操的地位高于群臣。

而那些“上王侯”的汉朝人物又是谁?一是董卓,进长安时“白卓是太师,坐在王侯将相上”,下一个是王莽,“元初四年,加在恒,坐在王侯将相上。”

董卓和王莽都是钉在汉室耻辱柱上的汉奸贼子。曹操甚至想抄他们的故事。他的意图不是很明显吗?

曹操被封为龚伟,还有一个特殊待遇——“加九锡”。“锡”和“赐”是汉代皇帝给予臣子的九种最高奖赏。这九种奖励包括:车马、衣服、武士、乐器、那笔、朱胡、弓箭、杀斧、罗简。

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都是皇帝的御用物品,形式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历史上第一个接受皇帝“九锡”的人是篡汉的王莽。当然,曹操此举也是违反了汉朝的“宗法制”。

3.为什么于迅宁死也不反对曹操叫他“龚伟”?

事实上,在谈到曹操被封为龚伟的现实意义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曹篡汉实际上实行了“三步走”战略:

1.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龚伟,建立魏国,建都河北邺城,“坐王侯”,“加九锡”。2.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被封为王维,衣、马、战车与皇帝同级。

3.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继位王维。同年,他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以魏代汉,接受了汉朝400多年的统治。

可以说曹操取名龚伟,是曹魏代汉最关键的一环。因此,已经看到自己野心的于迅,将誓死抵抗,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于迅没有发现曹操有这个野心吗?为什么不站出来反对,直到最后做了什么?

与曹魏阵营中的许多谋士不同,于迅有帮助汉朝的野心。《后汉书·于迅传》说:“当你看到汉朝覆灭,你总有匡左之意”。

然而,当于迅出山时,政府由董卓、李珏等权贵把持。如果他去汉庭做忠臣,那就是帮助别人。

乱世中,只有依靠一个能成就大事的军阀帮他消灭割据政权中的各党派势力,才能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

因此,于迅最终离开了袁绍,选择了能成就大事的曹操,并力劝他去迎接汉献帝。虽然最后的效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客观来说,这一策略结束了汉献帝的苦难,挽救了他的生命安全。这也是于迅对汉武帝的功绩,客观上也延续了汉朝的王国。

正如曹操所说:“不知有多少人被称为皇帝,又有多少人被称为国王。”

然而,作为智囊和高官,于迅无法左右曹操的思想,更谈不上左右曹魏政权的走向。

于迅和曹操的根本对立也决定了于迅必死。董昭等人劝曹操入龚伟,加玖Xi,于迅反对,曹操心中不平。然后,是于迅之死。

所以《后汉书》的作者叶凡评论于迅说:“只不过是取其所好,也是杀身成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的刽子手是汉人李国栋,屠杀同胞10万却被封为忠烈下一篇:高以翔八卦 高以翔好友再发声是怎么回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