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敦煌壁画为何能保存上千年?敦煌壁画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

导语:敦煌壁画为什么能保存几千年?敦煌壁画怎么了?下面的小系列会给你带来详细的答案。相信很多朋友看到敦煌壁画都会震惊。莫高窟、西千佛洞等552个石窟,是世界上最后的壁画石窟,也是佛教的艺术场所。莫高窟建于先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很多人想知道

敦煌壁画为什么能保存几千年?敦煌壁画怎么了?下面的小系列会给你带来详细的答案。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敦煌壁画都会震惊。莫高窟、西千佛洞等552个石窟,是世界上最后的壁画石窟,也是佛教的艺术场所。莫高窟建于先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很多人想知道敦煌壁画为什么能保存几千年?其实敦煌壁画还有很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其意义绝对非同一般。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敦煌壁画的秘密。想知道就来看看。

中国画是黑白文人画吗?在敦煌,莫高窟千年的彩色壁画告诉我们,色彩的使用曾经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绝对主流。绵延1000多年的彩色壁画使莫高窟成为名副其实的“沙漠艺术博物馆”,为我们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珍贵记忆。但五代宋以后,以水墨卷轴画为主线的中国美术史,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彩色壁画的价值。

为了弘扬莫高窟丰富的艺术瑰宝和它的中国画传统,临摹可以说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南朝画论家谢赫在他的《古画》一书中把范文写成了概括中国古代美学原理的“六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莫高窟现当代艺术研究的历史也是靠临摹联系起来的。几代人的“面对面”复制不仅为我们保存和延续了珍贵而脆弱的文化遗产,也使传统艺术产生了更大的活力。

1942年初,于右任建议国民政府成立敦煌艺术学院

1941年,时任国民党检察院院长的于右任视察西北莫高窟时,被精美的壁画深深震撼。他说,莫高窟的艺术是“精心设计的,线条柔和,花边丰富,绝不是一般工匠的画,大部分出自名家之手”。然而,令人心碎的是,当时的莫高窟由于缺乏专业管理而成为一片废墟。于是,于右任立即上书国民党政府,“提议成立敦煌艺术学院,以保存东方各民族文化,发扬东西”。1944年,在他的呼吁和各界的关心和声援下,国家敦煌艺术研究院成立。

20世纪初莫高窟第九层南侧洞穴的残破景象是斯坦因在1907年拍摄的

1943年中期,敦煌艺术研究院筹备委员会与常书鸿一同来到敦煌

敦煌艺术研究院的成立,可以说开启了莫高窟在国家保护下的新篇章。该所成立之初,首要任务是研究、研究和保护洞穴艺术,经过多年的自然和人为破坏,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处于毁灭的边缘。可以说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因此,壁画和彩塑的抢救已成为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核心工作。第一任导演常书鸿不辞辛苦,克服各种困难,开辟了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之路。

1945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洞穴中临摹壁画

敦煌艺术研究院工作人员合影,1946年

与李定龙和张大千的个人临摹不同,这一时期的临摹作品从保护濒临破坏的壁画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抢救性临摹。常书鸿带领着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一边清理流沙,给洞穴编号和考证内容,一边紧张地进行保护和抢救性抄写。大家的努力得到了认可。1948年,敦煌艺术研究院的复制品在南京、上海举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

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题写“敦煌文物研究所”

敦煌文物研究所,1953年

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院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院,确立了“保护、研究、推广”的方针。壁画临摹,加上石窟加固、壁画和彩塑修复,进入了一个更加专业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敦煌壁画临摹数量最多、质量提高最快的黄金时期。

从第一天到莫高窟,常书鸿一头扎进洞穴临摹研究壁画;继他之后,又有、霍锡良、欧阳麟、石、李、孙继元、关、万耕虞等画家继续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不同于以往的抢救性临摹,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和总结临摹的目的、风格和技法,建立了完善的临摹评价机制,逐渐形成了从现在临摹、完成临摹到还原临摹的壁画临摹体系。复制现状主要是为了展示而客观复制;整理临摹是通过比较研究完成局部缺陷的艺术形象,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复原临摹是经过充分的考证和考证,对壁画原貌的复原临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研究。

榆林石窟第25窟——1956年,临沂天王故居竣工后,敦煌文物研究院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召开会议进行了回顾

数千年后,大量壁画被混淆。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刚刚画的特征,需要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需要大量的研究,所以复原和复制是最困难和最密集的研究。但这很重要。比如著名的《都图夫人的礼佛》原图已经损坏。如果没有段文杰先生的修复和临摹,人们可能永远也看不到这件艺术珍品的原貌。

1955年,段文杰修复并复制了莫高窟第130窟中破损的“都丽芙佛像图”

莫高窟第130窟隧道南壁杜甫夫人的礼佛图现状,孙志军摄影

在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和敦煌学者石看来,临摹绝对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了解和研究敦煌艺术的重要方法,是保存、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关、石、霍锡良临摹249窟壁画,1956年

大家的抄袭工作有了回报。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印度、捷克、波兰、日本、缅甸等国举办了“中国敦煌艺术展”,引起了极大的艺术共鸣。到目前为止,敦煌研究院已经在英、法、德、意、土等16个国家举办了国际敦煌展,国内的展览也遍布很多地方,都得到了热烈的反响。

中国敦煌艺术展,日本,1958

天然矿物颜料的使用是敦煌壁画保存数千年的重要因素。但在后来的中国画传统中,追求意象的水墨画风逐渐取代了浓墨重彩的表现,曾经绚烂的色彩世界似乎被遗忘了。

然而敦煌画师并没有忘记。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的画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使用天然矿物颜料;80年代后,敦煌文物保护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当敦煌壁画临摹进入国际合作、科学保护和推广敦煌艺术的新阶段时,也开始了新的突破,即开始使用与洞穴壁画相同的天然矿物颜料,遵循古代绘画技法并应用于现代艺术创作,逐渐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在台湾海峡的另一边,深受隋唐文化影响的日本,一千多年来一直在继承和发扬敦煌壁画中使用的矿物颜料和工艺。敦煌重彩的色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敦煌壁画临摹甚至成为了相关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自1985年以来,在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和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一夫先生的共同倡导下,两所院校开始了频繁的学术交流。随着敦煌研究院学者回国,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矿物颜料技术也回国了,丰富和创新了敦煌壁画的临摹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欧阳林,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员,1984年生于临沂

1986年,敦煌研究院职员娄杰同志在220号洞临摹壁画

色彩丰富,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意境生动...延续1000年的敦煌艺术临摹,是一项将延续几代人的伟大事业。现在敦煌研究院成立的美术学院,是一个专门从事临摹、临摹壁画和研究敦煌艺术的部门,他们临摹、创作的实践表明,临摹不仅仅是临摹,更是现当代临摹者与古代画家交叉空时的对话,也是一代又一代画家对东方绘画的理解和创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一直在无休止地写作,品味着东方艺术几千年的灵魂,连接着中华文明的巨大生命线。然而,敦煌艺术的生命力需要通过临摹和研究壁画,继承和创新传统来展现。

丹青会:敦煌研究院赴日本留学青年艺术家展

2019年7月至8月,“丹青会:敦煌研究院赴日本留学青年艺术家展”在莫高窟开幕。展出的岩画的来源是莫高窟壁画的传统材料和技法,而屏风画、绢画、扇面画等作品都是从模仿传统绘画开始的,表现了他们对东方艺术的理解和探索,像敦煌研究院70多年来的许多艺术家一样,年轻的画家也是在多元开放的文化交流时代成长起来的空。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敦煌色彩的重生,窥见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艺术只有在回望传统、面向未来的传承和创新中,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才能永存。这就是敦煌艺术的使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清朝都做了什么贡献 其贡献到底有多大呢下一篇:朱元璋当初有进攻日本的打算 为何最后放弃了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