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揭秘:古时候的人说话真的是文言文交流吗?

导语:教育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职业。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教育成了贵族的特权。即使到了清末,甚至到了民国,中国仍然有大量的文盲,因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为之付出大量的财富和精力。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整天工作,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教育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职业。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教育成了贵族的特权。即使到了清末,甚至到了民国,中国仍然有大量的文盲,因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为之付出大量的财富和精力。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整天工作,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哪里有空余时间学习?此外,作为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教育一直被当权者视为蒙昧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特别限制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所以孔子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写了《春秋》,而是因为他开创了平民教育。但是孔子的弟子们,虽然被称为平民,却依然是没落的贵族。因为孔子不收学费,所以当时有一句话叫“捆绑”,意思是上学,带一些肉干、腊肉等礼物给老师。

即使吃不饱,也还是吃得起肉。你看这样的家庭绝对不是闲人!那么多文盲从古至今是怎么做日常交流的?真的如文言文所说,人总是准备好做自己想做的事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文言文是中国特有的叙事逻辑和体系,与口语完全分离。这里强调一下,文言文其实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头交流。汉字出现以来,书面语就有了自己的体系。在古人的生活中,读书是文言文,说话是口语和方言。中国人的口语是另一个体系,和文言文不一样。

它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口语。想一想,很多文言文都要通过注释、留、使役用法来体现。如果在日常口语中也使用这种技巧,日常交流还能继续吗?要知道,交流的主体还是文盲,他们怎么灵活自如的运用这些技巧呢?文言文的特点是极其简练,概括力强;缺点是表达上容易概念化,不容易写出丰富的层次和细腻饱满的细节。所以文言文中缺乏对场景和人物心理的详细描写,也没有荷马史诗这样的历史名著。古书读起来没那么有趣,大多是教条主义的圣人教的。

但由于文言文简洁规范,是易于普及的规范文本,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的统一和维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像中国的明清时期,他们派往朝鲜的时候,因为口语不同,朝鲜人和中国使者交流的时候,总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书写和交谈。他们用文言文写作。毕竟都是显赫人物。他们如何使用巴丽人的口语?文言文有一套独立的叙事方法和体系,文人和官场只要是读过书的贵族都使用。所以,中国的疆域如此辽阔,即使方言互不相同,我们仍然可以交流,即使是外国,也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也是中国文化圈形成的基础。

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秦始皇,他的“写同一本书,开同一条轨道”的政策影响深远。中国的方言太多了,“三种不同的声音,十种不同的风,一百种不同的习俗”。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文字都是一样的,读的书都是一样的。连先秦时期的书现在都被大家认可了,很神奇。这些是中国统一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拥有共同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前提。因此,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文字息息相关。

明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异族统治,包括民间在内的中国官僚体系产生了文化时代错误。所以明初的诏令基本上都是用古代白话写的,也就是朴素的白话,主要目的是让老百姓看得懂,看得懂。你看,朱元璋真的为这事煞费苦心!明末,世俗文学开始兴起。除了《红楼梦》,四大古典小说的其他三部小说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或说书人改编的。他的语言具有某种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半写半白。五四以后直接用口语写,书面语和口语基本一致。但是古人不一样。

古人用书面语写笔记时,由于书写材料成本高,不得不写文字临摹。当然,他们在谈诗的时候可能会用更多的文言文,但平时肯定不会和别人交流。古代文人对话,虽然用词优雅,但也是普通人能听懂的白话。所以古代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东西和我们现在的口语差不多,只是写文章的时候用的是那些“亲近的人”,可见他很有见识,和一般没读过书的人不一样。古人也认可这一套。所谓“万物不如,唯读书高”,就算是写一篇牢骚,也需要找一个书生来写一篇鬼,其中不乏“亲近之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盘点历史上出过多少位太上皇?各个朝代分别有几个?下一篇:司马懿最怕的三个人是谁?如果此三人不死必定会阻碍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