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解析二战日军阵亡数据 解析二战日军阵亡数据 为何七成都死在了太平洋战场

导语:分析二战日本士兵阵亡数据,为什么70%的日本士兵死在太平洋战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二战时期,日本为了实现其野心,不惜大举侵略犯下滔天罪行。在给别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惨重损失。 在各个战场,日军阵亡总人数为220万左右。其中有155万是死在太平洋战场,占死亡总人数70%。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如此疯狂地去争夺那片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呢?又是什么力量,使百万

分析二战日本士兵阵亡数据,为什么70%的日本士兵死在太平洋战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二战时期,日本为了实现其野心,不惜大举侵略犯下滔天罪行。在给别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惨重损失。 在各个战场,日军阵亡总人数为220万左右。其中有155万是死在太平洋战场,占死亡总人数70%。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如此疯狂地去争夺那片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呢?又是什么力量,使百万之众的日军,成了飘荡在天平洋上的亡魂? 窘迫的现实,逼着日本惹了一个不该去惹的敌人 日本并非不知道美国的强大,它的情报工作是相当认真而精细的。敢动美国,实在是有着迫不得已的原因。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特别是战略物资,主要来自于美国。制造飞机、舰船、大炮、坦克,钢材、橡胶、燃油都是必需品。这等于命脉被操控在别人手中,对此日本是无法容忍的。 于是东南亚成了日本的目标,那里盛产石油、橡胶等急需的物资,但这里属于英美荷的传统势力范围。日本欲染指此地,无疑是动了美国的奶酪。深感忧虑的美国,开始扼制对日本的物资供应。 即将陷入瘫痪的日本,随即偷袭珍珠港。此举的用意,原本没指望永久摧毁太平洋美海军力量。深知美国实力的日本,预计美海军恢复元气,至少要一年时间。 美国被激怒了,他们本打算如一战般保持中立,大发横财。罗斯福总统痛斥日本是个背信弃义的流氓国家,在珍珠港事件第二天,便对日本宣战。当美国将工业能力用于战争,所形成的恐怖力量,对于日本就是场灾难。 中途岛海战后,美国逐渐取得制海权 海战同陆战有着本质区别,科技的力量足以抵消数量的优势。二战宣告了坚船利炮时代的结束,在航母舰载机面前,再大吨位的战列舰也成了移动的标靶。 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被击沉四艘航母,三百多架飞机。而美军损失轻微的多,约克城号航母沉没,飞机损失不到一百架。当然南云忠一的愚蠢指挥,帮了美军的大忙。 接下来就好办了,取得制海权等同于制空权也到了美军手中。在茫茫太平洋里,航母宽阔的甲板是飞机唯一能够着陆的地方。由此,美海军得以从容不迫的夺取一个又一个岛屿,向着日本本土步步紧逼。 美国巨大的威胁,迫使日本将主要兵力投放到太平洋战场 在日本的众多对手中,美军无疑是最强大的,也是最具威胁的。当美海军舰队封锁住日本列岛之时,就是日本宣告完蛋的日子。 太平洋防御岛链是坚决要守住的,既然武器装备无法同美军相比,那就只能用人数填补这个缺陷。日军被迫抽调全亚洲的兵力,投入到这个巨大的无底洞中。 制海权的丢失,让守岛日军死路一条 美军夺岛非常有一手,先利用海上优势,数以百计的舰艇把小岛一围。外面的援军进不去,里面的日军也无处可逃,形成「 ”关门打狗”的局面。 攻岛的时候也不蛮干,弹药多到用不完,先投个几万吨炸岛。等把日军炸懵后再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夺岛战中,日军注定只能是防御挨打的一方。 兵员、给养补充断绝,退路断绝,深受军国思想毒害的日军死硬不降,坚持「 ”玉碎”。数万守岛日军,除了极少数被俘,绝大多数只能去死,阵亡率极高。瓜岛、塞班岛、硫磺岛等战役,守岛日军死亡数量是以万为单位的。 美军体验到日军的顽固之后,改变战术,由「 ”逐岛争夺”改为「 ”跳岛”。绕过那些意义不大的日占岛屿,没了舰船,这些日军总不能游过太平洋。 除了战斗损失,疾病、饥饿造成大量日军死亡 除去美军猛烈的炮火,补给中断的日军还时时忍受着疾病和饥饿的折磨。这种等待死亡的过程,是极其漫长而恐怖的。对于精神和士气的摧残,尤胜于肉体上的痛苦。有些侥幸逃生的日军,甚至在之后数十年间,还会被可怕的噩梦惊醒。 比如在菲律宾战役中,日军阵亡人数超过50万。因疾病、饥饿、自相残杀而亡的数量,甚至超出战死数量。美军把岛一围,要么投降,要么去死,只能二选一。大多数日军选择了去死,他们认为这才是最光荣的方式。 相比日军在二战时期造下的罪恶,其下场完全是「 ”自作孽不可活”,或许死亡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天下五剑 日本十大传世国宝,三日月宗近是日本天下五剑中最美的剑下一篇:赊 古代赊刀人到底是什么人 他们为什么说自己是鬼谷子的传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