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王安石的诗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诗!为什么说王安石是“奇才”?

导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安石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王安石是北宋历史上一位奇人,他是古代大文人中,唯一影响国家命运的人。又是史上变法人物中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人。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安石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王安石是北宋历史上一位奇人,他是古代大文人中,唯一影响国家命运的人。又是史上变法人物中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人。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大变法,商鞅、吴起、张居正都死于非命,清朝的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流亡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腰斩于街市。而王安石不仅得以善终,死后包括皇帝和反对派都对他评价甚高。只能说,王安石是一个高人,奇人。

  这首诗写的是古松,实际上是写自己。一棵古松秀于林间,高耸入云,雄伟挺拔与众不同。夜风吹来,发出铿锵之声,映衬着千山月照,更加雄伟峭拔,出类拔萃。这样的大才,不是粪壤之力可以培育的,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高度,是得到了大自然的造化之力,凝聚了大自然的精华。要是朝廷缺少栋梁之才,取用就是了。如果没有能够使用如此大才的能人,倒不如让它静静地站在这里,不要来侵扰它。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王安石经过这么多年的波折,已经清楚自己的抱负理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要等待时机,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不如就像这棵古松,站在这里还是大才。

  20年了,他不再是那个睥睨天下的小伙子了,他已经懂得收敛锐气等待时机。老皇帝仁宗是指望不上的,而继位的英宗是个病秧子,更不在王安石的眼里。现在只有等待。

  但是,王安石的等待不是死等,而是以退为进。他通过不断的辞官,特立独行,让自己的才华和名气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朝廷所有的官员都认同王安石有经天纬地之才,包括后来的那些反对变法的死对头如司马光之流。

  这是王安石人生的第二阶段,开始往回收,藏起锐气,打造自身品牌,等待时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很有名,每年的除夕都有人吟咏着这首诗,表达畅快的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这首诗,是王安石走在大街上,看着繁华的汴京除夕景象而随口吟出的。

  写这首诗时,王安石是无比的畅快。他的等待策略是正确的,病秧子英宗没几年就挂了,而继位的是潮气蓬勃有远大志向的神宗皇帝。好学,敢想,敢干,这年轻人正是王安石理想中的皇帝。

  当神宗下诏任命他为江宁府,为翰林学士时,王安石没再推辞。以前的坚辞不受就是等待今天,机会来了,可以实现平生抱负了,再辞,不就是傻蛋了吗?王安石可没有学陶渊明的心情,他是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很多人说这首诗很轻快,表达了王安石愉快的心情。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结合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候的情况就很清楚了。

  王安石罢相后,朝廷被吕慧卿搞的一团糟,一干朝臣以及老百姓,都想起了王安石的好。这残局,只有一个人可以收拾,那就是王安石,这已经成了当时朝廷的共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神宗下诏,请王安石再次拜相。而此时的王安石是很矛盾的,他知道,只要他出山再执掌权柄,继续变法,反对派又会拼命跟他作对。可是,如果他不出山,又不甘心自己的变法大业毁于一旦。

  果然,王安石二次拜相后不久,就二次罢相。其实,王安石的所谓罢相,并不是被动的被罢免,都是他主动再三辞职,神宗才批准的。这就是王安石跟其他变法人物不同之处。

  王安石之前和之后的变法者,太过恋栈,贪恋权柄,舍不得急流勇退。而王安石该退时候,果断退出,主动多次辞职。他离开相位,皇帝都一直想念着他,百官也在想念着他。即使是他的死对头司马光上台后,全部废除了他的新法,也不会加害于他。他的人格力量太强大了,即使变法失败了,连对手都不得不尊重他。

  大文豪苏轼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王安石变法时,苏轼火力全开坚决反对,而司马光上台后,苏轼开始反思,检讨过去反对王安石的错误之处,想有选择地保留新法。但是,事情是由不得他的,只能徒唤奈何。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从睥睨天下以为轻易可以成功,到备受打击只好等待时机,再到大权在握大刀阔虎推进变法,最后遭遇旧党的疯狂抵抗不得已归隐金陵。都从这四首诗里得到了反映,四首诗,清晰地勾画出了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军节节败退时 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军节节败退时 解放军直接调派现役战机坦克支援下一篇: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