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诸侯争霸主要概括 晋文公灭了多少诸侯国

导语: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晋文公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在他的统治下,灭掉了多个诸侯国,扩大了晋国的势力范围。

目录导航:

  1. 诸侯争霸主要概括
  2. 齐国灭鲁国真实事件
  3. 大秦灭六国是哪六个国家
  4. 被迫流亡19年的晋国国君是哪一位
  5. 晋文公为什么流亡
  6. 齐桓晋文之事分段概括
  7. 为什么晋文公是贵族
  8. 春秋时,晋文公曾与众臣在外流亡多少年
  9. 七霸胜出的诸侯国
诸侯争霸主要概括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大大衰微。在这种形势下,春秋时期的社会发生大动荡,周边少数民族乘机入居中原。中原地区的动乱,给边邑地区创造了发展的机 会。当时的楚、齐、晋、秦分别从南、东、西北、西部等发展起来。《国语·郑语》曰:“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 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

这四个诸侯国利用地处边陲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

秦霸西戎,齐威东方,晋吞西北,楚强江淮,相继 称霸。

诸侯争霸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之间的战争,这个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商鞅变法是秦国秦孝公时期的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诸侯争霸是指春秋时期的政治现象。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控制的土地,军队和人口非常少,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加上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各自利益,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一共有5位君主在中原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齐国灭鲁国真实事件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后,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齐国逐渐强盛,称霸诸侯。

当时,郑、陈、邾、蔡等国,慑于齐国强大的军事,一致表示赞同。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谁也不想找不痛快。不过,还是有人不服,谁呢?鲁国。

(齐桓公称霸)

鲁国是齐国的邻居,凭土地面积和人口实力,鲁国在当时实力并不弱小,所以鲁国表示不服。

按常理,不服就要把他打得服气。所以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讨伐鲁国。结果,在长勺这个地方,鲁军由曹刿指挥,大败齐军。后来,尽管齐国和鲁国交战,虽多次取得胜利,扳回了脸面。但接下来的“曹沫劫盟”,再次让齐桓公在众诸侯面前丢尽了颜面,并且还不得不将鲁庄公割让的土地归还鲁国。

当时,一些势单力薄的诸侯国,对齐桓公称霸,在内心其实也不服气。见鲁国在和齐国的较量中没有落下风,于是纷纷与鲁国结盟,共同反对齐桓公称霸。

一心想做霸主的齐桓公,对鲁国这种软硬不吃的国家很头痛,再看到那些小的诸侯国与之结盟对抗自己,觉得形势于自己非常不利,但又找不到好的办法,于是成天眉头紧锁,不知如何才能搬开鲁国这块又臭又硬的绊脚石。

(齐相管仲)

管仲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站出来表示:想要鲁国臣服,也不是没有办法。齐桓公知道管仲一向足智多谋,既然管仲能说这种话,他当然就一定有对付鲁国的上上之策。

管仲请齐桓公将身上的纨衣脱下来,并穿上缟布做的衣服。

所谓“齐纨鲁缟如霜雪”,指的就是齐国和鲁国都产一种白绢。“齐纨”是产于齐国本土的一种细腻而白的绢,又被称为“纨衣”;“鲁缟”则是产自鲁国曲阜一带的白生绢,在当时又被称为“缟布”。

在管仲的请求下,齐桓公改穿缟布做的衣服,同时管仲又命令朝臣们也得穿缟布做的衣服。有一个词叫“上行下效”。不错,齐国的百姓见国君和大臣都穿上了缟布做的衣服,大家纷纷效仿,一时缟布做的衣服,成了最炫齐国风。

(全民织缟布)

齐国的织布工们见缟布这么流行,当然都不肯织纨衣,而准备改织缟布。不过,他们虽有生意眼光,但是政令就是一把刀。管仲发布政令,严禁百姓织缟布,所以,缟布只能从原产地采购。

这样一来,鲁国的缟布顿时成了最抢手的商品,一时供不应求,价格更是一涨再涨。鲁国人见缟布如此赚钱,很多人都扔下锄头镰刀,纷纷改行去织缟布了。

管仲这时又在鲁齐边境贴了一个大告示,声称只要是贩缟布一千匹,即可得到齐国补贴三百金;贩缟布一万匹,则补贴三千金。这政策立刻让鲁国上下一片欢腾,老百姓全体改行织缟布。

缟布的生意好,赋税跟着收得多,国库里的钱当然就增多了许多,鲁庄公心里美滋滋的,暗想齐桓公就是个大傻帽。

(桓公称霸)

织缟布的热潮持续了一年,鲁国上下都成了富人,就在大家眉开眼笑的时候,管仲突然关闭了和鲁国的贸易关卡,不准鲁国的缟布入齐。同时,管仲又让齐桓公和大臣们穿上纨布做的衣服,老百姓一看,当然也跟着穿上纨衣。于是纨衣又成了齐国流行的主旋律,谁要再穿缟布做的衣服,都不好意思上街了。

鲁国人望着成堆的缟布傻眼了,事情其实远比他们想的更严峻。因为田地荒芜了一年,鲁国没有存粮,很快鲁国人拿着钱都买不到粮食,陷入了饥饿的恐慌之中。

鲁庄公这才如梦初醒,明白了齐国的阴谋,但为时晚矣。为了度过难关,鲁庄公不得不向齐国买粮,管仲趁机把粮价涨了又涨,结果鲁国人曾经赚的钱,又纷纷回到了齐国人的口袋中。就算如此,鲁国还是不能度过难关。鲁庄公万般无奈,只得低声下气地向齐国表示,愿以齐桓公马首是瞻,唯齐桓公为盟主,并立字为据。

就这样,管仲不靠一兵一卒,就把鲁国制得服服帖帖。鲁国一低头,谁也不敢再说不服,齐桓公的霸主之位自然就无人能挡喽。

在春秋五霸之中,齐桓公是当之无愧的春秋五霸之首。不过,和晋文公一样,齐桓公真正登上齐国君主的宝座,也是大费周章的。齐桓公的兄长齐襄公在位时,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齐桓公)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于是,莒国发兵护送公子小白回到齐国。鲁国听说以后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了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

情急之下,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达齐国。这时小白早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之后,想要杀了管仲。不过,在鲍叔牙的劝谏下,齐桓公还是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齐国的相国。自此之后,齐桓公励精图治,想要称霸中原。如此一来,鲁国就成了齐桓公眼中最好的目标,毕竟此前鲁国助公子纠回齐国与齐桓公争夺王位。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在得到管仲的辅佐之后,齐桓公起初有些膨胀了,加上认为齐国本身的国力就比较强大。于是,在公元前684年,也即在位的第二年,齐桓公就对旁边的鲁国用兵了。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对于齐桓公来说,进攻鲁国的理由也很充分,当初鲁国支持公子纠继承齐国君主的宝座,还派管仲射杀自己。虽然没有成功,但是,齐桓公依然有报复鲁国的借口。面对强大的齐国大军,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莱芜苗山镇)

由于之前战役的胜利,齐国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鲁庄公遂令鲁军固守阵地,只命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到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

对此,鲁国主将曹刿劝鲁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鲁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在此基础上,鲁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随后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六月,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与宋国战于乘丘,取得大胜。齐国军队随后撤退。次年五月,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但鲁国再次战胜。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齐桓公志得意满,想要一展拳脚的时候,鲁国给了齐国当头棒喝。

被鲁国收拾之后,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调整了对外策略,也即和鲁国搞好关系,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对付其他的小国上。在春秋时期,虽然齐国的整体实力要强于鲁国。不过,二者的差距不是太大,尤其是在春秋初期,鲁国可谓周王室镇守东部疆域的重要力量。鲁国(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49年),先秦诸侯国,姬姓鲁氏,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的“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

齐桓公如果长期和鲁国为敌,不利于自己争取周天子的支持,而没有周王室的扶持,想要称霸中原可谓难上加难了。因此,齐国于前681年与鲁国在柯举行和会。终鲁庄公之世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齐仅于前675年联合宋、陈两国进攻鲁国西部。

最后,在长勺之战后,齐桓公主要和鲁国搞好关系,二者建立了比较和睦的关系。而这,无疑壮大了齐国盟友的规模和实力,从而有助于其称霸中原。齐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灭掉谭国,谭国君主逃向莒国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举行“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升高。会盟前齐桓公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虽然被鲁国收拾了一次,不过,齐桓公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在管仲的辅佐下兼并谭国、遂国等小国。

齐桓公八年(前678年),齐又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对于鲁国来说,齐国没有继续进攻自己,那么其也愿意支持齐桓公为诸侯盟主。而鲁国的支持和跟随,无疑让齐桓公如虎添翼,得以多次会盟诸侯。总的来说,在春秋初期,当时中原诸侯国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而鲁国因为与齐国同在山东,随着齐国逐渐崛起,鲁国就没有了发展空间,这战国时期,鲁国已被齐、晋、楚三面包围。后来鲁国经历庆父之乱,鲁统治阶层衰微,鲁国的统治权柄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瓜分,也就是所谓的“三桓”。不过三桓之间因为政治利益,相互争权夺利,同时三桓与鲁国公室之间互相斗争,严重削弱了鲁国的国力,这无疑让本来弱小的鲁国更加雪上加霜。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汉水绝大部分地区成为了秦国郡县。楚王逃到了河南陈地,开始将重心转到淮河流域。

而鲁国的大部分土地都在淮河流域上,并且鲁国当时国小民弱,权力分散。楚国为了在淮河流域站稳脚跟,就在公元前256年出兵灭了鲁国。

自此存在了接近800多年的鲁国就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鲁国的毁灭并不是因为他国的攻罚,而是鲁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当七国格局一成,鲁国的灭亡就已成定局。

大秦灭六国是哪六个国家

六国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1、韩国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2、赵国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

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

3、魏国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

4、楚国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5、燕国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前222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6、齐国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今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灭亡。

被迫流亡19年的晋国国君是哪一位

是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他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重耳在其他国家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

被迫流亡了19年的晋国国君是晋文公,他因为父亲不喜欢,丽姬母子的排挤,不得已被排挤流亡离开了晋国19年,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晋文公。

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重耳在长达十九年的流亡过程中辗转八个诸侯国,作为一个落难的公子,他虽然受到过礼遇,却也受尽了冷眼和侮辱,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这十九年的游历,促使他六十二岁即位之后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为什么流亡

重耳流亡讲的是晋献公之子,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的生涯。

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后来又经过关键性的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终于在花甲之年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日月千年,鉴往知今!

之所以晋文公会流亡,是因为在其父晋献公时期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骊姬之乱。而事情起因是晋献公早期的雄才大略: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当然骊姬的母国-骊戎,也是他征伐过众多国家之一,他们战败后为了求和把骊姬献给了晋文公的父亲献公,这样骊姬就在晋国扎下了根。

之后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于是她便想让自己儿子成为晋国的储君,先使用计谋让晋献公杀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但晋献公的其他儿子还是会威胁到奚齐的地位,最终导致晋文公重耳和兄弟夷吾流亡他国,前后一共十九年。

重耳流亡在外的十九年间,先后到楚、齐、秦等大国避难。在楚国时,更与楚成王约定两军相见,晋军当退避三舍,这就时后来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的由来!在秦国时,娶了自己的侄媳怀嬴,成了秦穆公的女婿,而怀嬴本来时晋文公侄子姬圉的媳妇儿,因为回国继承君位,将其丢在了秦国,而回国后迅速和秦国翻脸,原来的割让土地也不认,导致秦穆公大为光火,正好重耳辗转来到了秦国,怀嬴已是弃妇,秦穆公就成全了这桩好事。

而因为姬圉不认承诺给秦国割让国土的事情,导致秦穆公大为光火的同时,晋国国内局势也暗流涌动,很快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他的这位侄子之后也被其杀死,重耳铲除了政敌,开启了伟大的晋文公时代!

即位后改革农具,整顿三军,大败楚国,在位九年就被周王室封为伯(类似于诸侯之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晋文之事分段概括

"齐桓晋文之事" 指的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两位君主:齐桓公和晋文公。他们都以仁政、改革和促进国家发展而闻名。以下是关于他们的事迹的分段概括:

齐桓公:

1. **扶危定乱**:齐桓公继位时,国家内部动荡不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平定内乱,加强国家的统一。

2. **推行改革**:他实行宽政,减轻赋税,废除苛政,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增强了农民的经济地位。

3. **设立学校**:齐桓公重视教育,设立了鲁国的第一个国子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晋文公:

1. **争取诸侯支持**:晋文公继位后,积极争取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形成了晋国的盟友体系。

2. **改革军制**:他改革军制,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使晋国在战争中取得了重要胜利。

3. **倡导礼乐**:晋文公提倡礼乐文化,倡导道德伦理,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体来说,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杰出的统治者,他们通过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为他们的国家带来了繁荣与稳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齐桓公晋文之事第一部分文章概括为孟子从王的故事指出他有不忍人之心,有行王道的基础

为什么晋文公是贵族

晋文公姬重耳,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晋献公之子。

晋国,周朝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

所以晋文公是唐叔虞后人,晋献公之子,必定是贵族。

春秋时,晋文公曾与众臣在外流亡多少年

答,十九年。晋文公(约前697年[1]-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2]

重耳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之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晋文公曾在外出逃19年。在春秋争霸中,晋文公曾在外出逃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才由楚国护送回国。

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公元前656年,原来的太子申生被杀。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七霸胜出的诸侯国

秦国。

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最终秦国完成了统一.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524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宋小峰祝福诗:愿你的前路坦荡,步履不停,笑容常在。下一篇:宋朝皇帝辈分排名 南宋皇帝族谱世系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