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1958年前后“三面红旗”出台内幕 1958年前后“三面红旗”出台内幕

导语:1958年前后,《三面红旗》的内幕发表。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这里的“三面红旗”,指的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1958年前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非常不寻常的时期。三面红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着“被打在后面”的紧迫感,“驱逐球员”的危机感,“尽快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多少事总是急迫的;天地转,时间紧迫。“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

1958年前后,《三面红旗》的内幕发表。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这里的“三面红旗”,指的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1958年前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非常不寻常的时期。

三面红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着“被打在后面”的紧迫感,“驱逐球员”的危机感,“尽快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多少事总是急迫的;天地转,时间紧迫。“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的英雄精神,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做了几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在其指导下发起的“大跃进”运动;并为全国的“人民公社”而努力。当时,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是“领先、赢马奔腾、努力、快速变化、超越英国、赶上美国”的壮观景象。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试图通过“三面红旗”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尽快挤进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这种欲望和决心无疑是好的。但由于决策上的一些缺陷和实际执行中的较大偏差,再加上三年来严重的自然灾害,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全国经济生活出现了严重困难,各种建设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我们高举“三面红旗”已经50多年了。回过头来看,是一个盲目进取的问题。总路线在经济建设的总指导思想上是盲目冒进的;大跃进是生产力发展的盲目冒进。人民公社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的盲目冒进。50年后,轻轻一指。但对于那些经历过那些如火如荼的岁月的人来说,却是刻骨铭心。每次回忆起来总会有很多感慨和沉思。

“总路线”的建议

总路线的全称是“全力以赴,争取上游,快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的是“多快多省”。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说,要“使合作社办得更多、更快、更好”,这是一个好办法。不久,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多、快、好”。12月6日,毛泽东在反右反保守的讲话中说,中国农民比英美工人好,所以他们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后来,毛泽东采纳了李富春的建议,在“更多、更快、更好”后面加上了“省”字。12月14日,全国农机具工作会议首次传达了中央“多、快、好、少”的建设方针。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争取全面完成和超过五年计划》新年社论中提出“更快、更好、更经济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向全国公布了“多快、多经济”的口号。

1958年,《人民日报》在《乘风破浪》新年社论中说,不仅要“迅速、高效、经济地进行各项建设工作”,而且要“全力以赴,争取上游,充分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论发表后,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月初,当毛泽东与历史学家周古城谈论《人民日报》的新年贺词时,周古城告诉毛泽东,这篇社论的中心是八个字,“全力以赴,争取上游”。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并同意周古城的归纳。后来,在南宁会议和国务院,毛泽东反复提到这八个字。1958年3月,中央召开成都会议。会上,毛泽东再次提到“全力以赴,争取上游”,并发出了许多感慨,这与“多快多省”有关,被称为“总路线”。至此,“总路线”的完整概念已经形成。毛泽东认为,通过建国后78年的实践,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后来,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央把总路线提交大会讨论,得到与会同志一致支持,大会正式通过。并将其纳入大会形成的决议。

会上,毛泽东兴高采烈,侃侃讲了总路线。为什么要提“全力以赴”?毛泽东说,不管是一个人、一群人、我们的党,还是全国人民,没有力量或缺乏力量,都不容易办事。所以,要努力。而他说,什么是“力争上游”?比如《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任务,本来计划12年完成,现在不需要12年。对于一些基础项目,有的省说三年可以。有些项目今年可以完成。他还说“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这几个字缺一不可。这种实力存在数量问题。现在用“鼓起来”这个词比用“鼓起来”好。嘣,已经鼓起来了,还想起来吗?问题不足?毛泽东接着说,“多快,多省”是从那里来的?是因为群众中出现多快好省,工厂、农村、商店、机关、学校、军队中出现多快好省。人民要求全力以赴,争取上游,快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但毛泽东仍然对其是否正确持怀疑态度,并表示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大路线、大政策,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检验。不幸的是,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并不一致。此后不久,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

大跃进的兴起

随着总路线的实施,“大跃进”运动立即兴起。而且,这是连续五年的跨越期。

早在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就拉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这次全会通过的《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大跃进”。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发出“大跃进”的信号。从今年冬至到1958年春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是农业大跃进的前奏。当时中国水利建设投入的劳动力10月份是2000-3000万,12月份是8000万。到1958年1月,劳动力已经达到1亿。大跃进的气氛很高。

在水利建设高潮中,中央召开了南宁会议。毛泽东亲自提出要以大跃进的速度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中确定的目标。在领导的指挥下,各地行动迅速,十二年时间太长,不能分秒必争。南宁会议后,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委提出,粮食生产要在五年或五年多一点的时间内达到《纲要》规定的目标。河南省委实现了惊人的跨越,要求当年实现12年内设定的目标。就连因产业集中而多年依赖进口粮食的辽宁省也坐不住了,提出当年实现粮食、猪肉、蔬菜三自给。

为了农业大跃进,《人民日报》营造了极大的氛围,发表了题为《十个指标,十二个措施,二十四种能量》的社论,使得大跃进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农业大跃进,一个致命的事情就是“放卫星”,夸大其词。一些人在一夜之间释放了一颗大卫星。建造的卫星越来越高。水稻卫星最高亩产130434公斤,小麦卫星最高亩产8585公斤。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多么的无知和可笑!好自欺欺人!除了大米和小麦,玉米、高粱、蚕豆、红薯、蔬菜和水果也是一颗又一颗的“卫星”。当时的农业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当时中国有很多豪言壮语,比如“人多豪放,地多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等。

农业的小哥跃进了,工业的大哥却不能落后。农业迫使工业,所以工业大跃进开始得很快。当时工业大跃进的标志是全党全民做钢铁工作。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出席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祝活动,随后出席了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的会议。毛泽东在64党会议上说,苏联可以在15年内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说,十五年后,我们可能会赶上并超过英国。因为我跟礼貌和高兰谈了两次,问了他们国家的情况。他们说,英国现在的钢年产量是2000万吨,15年后可能会攀升到3000万吨。中国呢?再过十五年,可能是4000万吨,不比英国多?12月2日,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向全国宣布了这个目标。

后来冶金部等省市自治区研究钢产量发展速度时,认为1959年可以达到12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3000万吨,1967年可以达到7000万吨,1972年可以达到1.2亿吨。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英国有可能在五三年内被超越,而不是15年。

冶金部长王鹤寿兴奋地向毛泽东汇报,后者称赞它是“一首抒情诗”。这样,毛泽东决定“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一个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需要很长时间”

这个钢铁生产指标确定后,就连当时苏联专家在中国的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也说:“你的计划太高了,恐怕实现不了。”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回答说:“我们有群众路线,加上地方炼钢炼铁,计划一定能实现。”当然,这不仅仅是他的看法,因为当时的氛围是这样的。阿尔希波夫听了,苦笑了一下,说:“用土法炼钢铁是没有用的。”可惜后来的事实被他说对了。

工业“以钢为纲,带动一切”。因此,大江南北,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为完成大跃进计划而努力奋斗。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全党全国人民的钢铁冶炼运动。为了找矿,党委书记在很多地方带领群众上山,甚至有中小学生和七八十岁的老人参加。成千上万的农民不顾农业生产和要收割的庄稼,背着头和炉灶,去挖煤、炼钢、炼铁。那时候就像民间流行的一句话:“谷散,粮叶枯,钢造幼壮,粮子婶收”。

土法炼钢炼铁大跃进运动对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许多地方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被砍伐,群众做饭用的锅碗瓢盆被砸碎。可以说是元气大伤。

人民公社的建立

随着“大跃进”的逐步推进,毛泽东和党中央萌生了改变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实行“人民公社”的思想,使空想变成了现实。

公社这个名字,最早来自欧洲中世纪,是西欧的一个自治城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空认为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和他的学生从1824年到1828年在美国购买了土地,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了实验,称之为理想社会公社的基层组织。欧文公社是由2000到3000人组成的集工、农、商、学为一体的生产消费单位。在公社内部,除了纯粹的个人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一切都成为公共财产,产品按需要分配。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献中,他们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通常被称为公社。

中国的公社制度经历了不寻常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在早期的农村人民公社,欧文公社被明显地、普遍地打上了烙印。

鲁·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讲话中提到,、在谈到我国几十年后共产主义公社还很多的情况时,也说过这样的话。每个公社都有自己的农业和工业、大学、中学、小学、医院、科研机构、商店和服务业、运输、托儿所和公共食堂、俱乐部以及维持法律和秩序的警察。许多农村公社包围着城市,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前人的“乌托邦”思想将得到实现和超越。这期间,奉命编辑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著作。收入本第一段引文,有两处提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叫公社。这本书的编纂促进了人民公社的发展,毛泽东最终决定将人民公社并入生产合作社。毛泽东多次向全党推荐这本书。

因此,1958年初,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小合作社和大合作社相结合的思想。全国农村立即开始了人民公社的筹建工作。在合并后的大社中,有的地方首先以“公社”命名,如浙江省诸暨县南乡的“红旗共产公社”,辽宁省安东县的“千阳公社”。

1958年2月和3月,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红旗》杂志总编辑陈伯达谈过一次话,说乡村和社区的团结是未来共产主义的雏形,一切由自己负责。之后,在毛泽东的启发下,陈伯达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写出了《一个新的社会,一个新的人》,发表在7月1日的《红旗》第三期。四个醒目的字“人民公社”第一次出现在党中央的刊物上。陈伯达的文章为人民公社制度的广泛实施做出了贡献。

毛泽东总是对新事物给予极大的关注和热情。所以人民公社的出现,自然是一百个高兴,一百个支持。8月4日,他走出北京大门,访问河北省徐水县,称赞人民公社实现了“组织军事化、战斗行动化、生活集体化”。6日,毛泽东南下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在办公室门口,他对公社的标志怀疑了很久,连连点头说:“人民公社好。”。并告诉陪同考察的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志普:“吴书记,有希望!你在河南就是这样。”根据相关数据,河南省是第一个获得人民公社信息的省份,也是第一个建立人民公社的省份。9日,毛泽东再次东渡山东。当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报道有人要经营一个大农场时,毛泽东不再说“最好还是办人民公社”。

因为毛泽东一路上检查的时候很兴奋,一路放飞。特别是8月29日北戴河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后,人民公社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短时间内,全国农村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到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地区共建立了26576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占总人数的99.1‰。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势头也带动了城镇人民公社的建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热切地预言,将来要建城市,要把学校、工厂和街道建成人民公社。不需要几年就能形成一个大公社。所有的城市和村庄都叫做公社。比如鞍钢叫鞍山公社,不是工厂。

“人民公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20多年,到20世纪80年代结束,被“乡”级政权取代。

亩产13万斤的粮食卫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1958年村里的大锅米是什么?

大跃进是个人干的,还是集体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临幸 揭秘汉灵帝刘宏是如何临幸宫女的:惨不忍睹下一篇:而是 为何光绪驾崩后 不是载沣即位而是他的儿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