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清代最懂西学的人 清代最懂西学的人 要为一个举人来回考试 最后也没考上

导语:清朝最懂西学的人,为了一个举人要来回考。最后,他没有得到以下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谈及我国近代史,不能不提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最大的功绩就是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着,为近代国人开启民智。严复学识丰富无可辩驳,康有为称他为「 ”精通西学第一人”,梁启超也盛赞他「 ”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严复学贯中西,堪称大家,但他的人生也有不如意之处。比如,

清朝最懂西学的人,为了一个举人要来回考。最后,他没有得到以下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谈及我国近代史,不能不提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最大的功绩就是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着,为近代国人开启民智。严复学识丰富无可辩驳,康有为称他为「 ”精通西学第一人”,梁启超也盛赞他「 ”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严复学贯中西,堪称大家,但他的人生也有不如意之处。比如,在科举考试上,严复一心求取功名,却屡试屡败,最后勉强收场。 1879年6月,严复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后,到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任教习。此后,严复奔波福建和京师两地,参加科举考试,只为讨一个举人的名分。 早在出国之前,严复已取得选用道员资格,但并无实质功名。一年后,严复调北洋水师学堂,聘任「 ”洋文正教习”。十年后,严复升任会办,不久又升任总办。这已经是院长级别了,但严复还是参加顺天府乡试,最终黯然落败。 此后数年,严复依旧初心不减,数次参加乡试,最终也没有取得科举的文凭。这似乎成了严复心中永远的遗憾。1906年,清廷实行「 ”新政”后,正式废科举,停止了所有乡会试和各省岁科考试。严复的科举梦彻底破碎。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就在1910年,清政府鉴于他的巨大贡献,赐予严复文科进士。此时,严复的已有了复旦公学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等履历,在翻译领域成就卓着。清廷的恩赐,正是对严复的一种认可。 严复学有所长,而且有职务在身,为何为了一个功名而大费周章呢?原来,在清代的官场,只有通过科场考试,获得举人、进士的功名,才可算是正途出身。所谓名正言顺,通过科举考试,名义上就正了。要不很多人官职一品、二品,临近退休,最后还常常拿中过进士、状元来说事。这正是当时的风气的一种反映。 严复有才不假,但是在传统士大夫看来,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步入仕途,这是当时的默认的规则。况且,严复所长为西洋之学,并不被传统官僚认可。 这就促成了严复要为科考来回奔波,而要中举人,必须注重传统经书的积累,严复所长恰恰是考试所短,这就注定了严复的科场「 ”悲剧”。 严复的窘态,并非个例。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讨厌八股制艺,喜欢博览群书,到33岁还是个秀才。无奈之下,他只好捐得监生,去考举人和进士。 国人痴迷于科举,就连学贯中西的大师都不能免俗。可见,科举对人们的影响之深。同时,一批学识渊博的实用人才将大把时间浪费在科举考试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弊端丛生,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为科举的变革,乃至最后的废除埋下了伏笔。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我们是不是冤枉赵括了 他在长平之战中 我们是不是冤枉赵括了 他在长平之战中 是怎样使用兵法的下一篇:春秋五霸都有谁 为何会形成春秋五霸的局面 春秋五霸都有谁 为何会形成春秋五霸的局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