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司徒雷登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司徒雷登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导语:司徒雷登在中国形象的变化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2008年11月17日,一位美国人的骨灰被安葬在他出生的杭州,距他去世已有46年。这座墓名叫司徒雷登,比大多数中国人更具中国特色。60多年前,他因一篇文章而臭名昭著,此后许多年,他被称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几年,人们渐渐想起他为中国做的各种好事,开始怀念他。这个外国人身上隐藏着一段中国历史。数据过滤=“

司徒雷登在中国形象的变化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2008年11月17日,一位美国人的骨灰被安葬在他出生的杭州,距他去世已有46年。这座墓名叫司徒雷登,比大多数中国人更具中国特色。60多年前,他因一篇文章而臭名昭著,此后许多年,他被称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几年,人们渐渐想起他为中国做的各种好事,开始怀念他。这个外国人身上隐藏着一段中国历史。

数据过滤=“过滤”司徒雷登

1.1949年,《永别了,司徒雷登》被描述成一个恶棍

绝大多数中国人知道司徒雷登是因为毛泽东的《告别司徒雷登》。这篇文章写于1949年解放前夕。自从它被选为一年四季的语文教材以来,所有的老人和青少年都学习了这篇课文。当时司徒雷登是国民党政权承认的驻华大使,国共处于战时,所以内容可想而知,主要是讥讽和贬损。

文章的第一段给了司徒雷登一个定位:“司徒雷登是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他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在中国做教会学校多年,抗战期间在日本监狱服刑。他总是假装爱美国,爱中国,这可以迷惑一些中国人。”

其实这段话大体是准确的。作为传教士的儿子,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他在中国一直生活到11岁回美国留学,杭州方言流利。28岁时,她和新妻子回到杭州,在接下来的45年里,她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中国。直到《永别了,司徒雷登》出版的半个月前,她才飞回美国。前前后后,他在中国呆了50多年。

数据过滤=“过滤”司徒雷登自传《中国五十年》,直译为《中国五十年》

你有没有发现上面的叙述充满了语言障碍:“回美国读书”“回杭州”“飞回美国”?这个人好像和老家没什么区别,到处都回去。这也是他最重要的背景:一个高鼻梁深眼窝的美国人,出生在中国,大半生都在中国度过。他唯一的儿子出生在中国,他心爱的妻子葬在中国。晚年,司徒雷登写了一本回忆录,书名可以概括他的心情——“最初的异乡是我的故乡”。

他的原名是约翰·雷顿·图亚特,直译是约翰·雷顿·斯图尔特。司徒雷登的译名令人惊叹:完全音译,完全遵守中国人先姓后名的传统,读起来充满古意。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当了三年的美国驻华大使,然后他被全中国人民记住了。在此之前,他做了20多年的校长,一手创办了燕京大学,并把它建成了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严大学生,被日本人囚禁三年。

正是由于他在严大学任校长期间积累的名望和人脉,他受到了美国和国民党的双重吸引,并于1946年出任驻华大使。在他的一生中,只有1946年到1949年这三年被视为政治,其他时间政治家这个词已经无关紧要了。然而,历史把他放在了那个关键节点的那个关键位置,他不得不被困在里面。

作为战争的敌人,毛泽东写文章攻击国民党和司徒雷登,这是完全无可指责的。基本事实没有错,除了语言上的讽刺。“解放军渡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一动不动地坐着,睁着眼睛看着它,希望开一家新店并从中获利。”这句话也出自《永别了,司徒雷登》,说蒋介石和国民党官员从南京撤台时,司徒雷登没有一起去。在毛泽东看来,此举是一种政治投机。巧合的是,他的老对手蒋介石想和他一起去。

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与司徒雷登私交甚密,甚至与家乡相称。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皈依了基督教,而司徒雷登原本是传教士的儿子,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同样的信仰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然而,当国民党从南京撤退时,司徒雷登留了下来,这完全激怒了蒋介石,被认为是一种不忠的行为,以至于他到达台湾后无法被原谅。

数据过滤=“过滤”图为司徒雷登、蒋介石和美国总统特使

平心而论,毛泽东在《永别了,司徒雷登》中说得对,司徒雷登在南京时确实想和共产党接触。作为蒋介石的朋友,他的政治立场一直是反共的,但共产党始终是以礼相待的。1940年秋天,司徒雷登不幸坠马受伤,毛泽东亲自发电报表示哀悼。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表扬了司徒雷登对中国教育的贡献。1946年,叶剑英祝贺司徒雷登70岁生日。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对他的尊重和善意。同时,他也对国民党的一些做法感到震惊。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蒋介石从南京撤退,准备守卫上海时,“国民政府还要求有支付能力的人做出‘贡献’,简直是压榨勒索老百姓。”

这种复杂的心情使他最终决定不追随蒋介石,留在南京试图与共产党接触。但当时我党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倾向苏联的政策,使得他最终没有被接受。此外,作为驻华大使,他被国共两党抛弃,同时遭到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谴责,这在专业上是完全失败的。从这一点来说,可以说他确实不适合当政治家。

第二,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批准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在盐源,但北大老师们共同反对

由于毛泽东的最高权威,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受到他个人批评的司徒雷登永远无法改善自己的形象。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于是骨灰入司徒雷登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司徒雷登和燕京大学的老师在学校合影

1955年8月1日,司徒雷登留下一份遗嘱,其中提到,“我下令将我的遗体火化。如果可能的话,我的骨灰应该葬在中国北平燕京大学的墓地里,与我妻子的遗体相邻;我还指示,如果这种埋葬证明是不可能的,上述骨灰可以埋在其他任何地方。”遗嘱中明确写明妻子死在中国,葬在盐源,自己的骨灰也要葬在盐源。如果你不能埋在那里,你可以把它埋在你喜欢的任何地方。对他来说无所谓。

1949年司徒雷登回到美国后不久,他就病倒了,中风了。直到1962年去世,一直由傅静波的家人照顾。因此,是傅静波在盐源参加了司徒雷登骨灰的葬礼。

燕京大学是司徒雷登花了半辈子的心血。最初是由华北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管理混乱。直到1919年司徒雷登成为校长,这种变化才开始。通过他筹集资金、邀请名师、选址和建校的努力,燕京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的领先大学。因此,虽然严格地说,司徒雷登不是燕京大学的创始人,但他通常被认为是燕京大学的真正创始人。

1949年司徒雷登被认定为反派后,燕京大学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1952年,随着院系的大调整,燕京大学被分裂并从历史上消失。学校民族学、社会学、中文系、历史系合并为中央民族学院。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大学;经济系并入中央财经学院;工科并入清华;文理合并到北大。

与院系调整同步的,还有校园的变化。北京大学从原来的地址红楼搬到了原来的燕京大学校园“燕园”。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一塔一湖地图”是燕京大学时期遗留下来的。2005年,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说,他来母校是因为他母亲在北大读书。其实当时他有意无意模糊了一个概念:他妈妈毕业于燕京大学,不是北大。

作为一名为司徒雷登养老而牺牲的学生和挚友,傅静波曾于1973年和1984年两次来京,两人都提议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在燕园。1986年,傅静波要求中国驻美国大使致函邓小平。

数据过滤=“过滤”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的照片

1986年6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北京大学学校委员会主任王学珍致信,同意将司徒雷登的骨灰以燕京大学原校长的名义安葬在临湖轩。然而,这一决定引起了北京大学工作人员的强烈反对。焰炟大学校友王百强表示,“一群‘马列主义老太太’联合反对,事情只好搁置。”

据《司徒雷登与西湖》和《走近司徒雷登》的作者沈建忠说,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是司徒雷登一位秘书的遗孀。反对的主要原因是老问题——司徒雷登是毛主席点名的那个。因此,1987年4月,中美两国驻美使馆正式通知傅静波,此事已因某种原因中止。1988年,傅静波在美国病逝,带着遗憾,临死前还在说这件事。

第三,20世纪90年代: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话》被选入教科书,赞扬司徒雷登的部分删节

毛泽东在《永别了,司徒雷登》中提到被国民党暗杀的闻一多:“闻一多生气了,怒视国民党的手枪。他宁愿倒下也不愿屈服。.....我们应该写闻一多的颂歌。这句话从提振当时人民士气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但却造成了后来的一件尴尬事。

闻一多于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临死前,明知自己已成为众矢之的,却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痛斥国民党的种种恶行,言辞激烈,声讨他们“不要脸!”无耻!" .但即便如此,他在演讲中称赞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司徒雷登:

Data-filtered="filtered "闻一多遇刺前的最后一次演讲,被很多影视剧表演。图为电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的闻一多

“现在司徒雷登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和教育家。他在中国长大,接受美国教育。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比在美国长。像一个中国学生,他在北平的时候经常见面。他是一个真正了解中国人民要求的和蔼可亲的学者。这并不是说司徒雷登三头六臂,可以为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民意在上升,美国有这种变化。”

在一个你知道自己要死了的演讲中,你只能说你在用生命去爱。也可以看出,司徒雷登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篇演讲中处处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那么问题就来了:《永别了,司徒雷登》在课本里,把司徒雷登变成了一条狗;《最后的演讲》也在教科书里,吹嘘司徒雷登成了一朵花。这个矛盾的问题必须解决。

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删除。《最后的演讲》中所有关于司徒雷登的部分都被删除了。这篇课文出现在1992年通过考试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并在1993年至2003年间被全国大多数中学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思想。

4.2008年:司徒雷登的骨灰被安葬在杭州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更多信息的开放,司徒雷登早期在中国办学的经历已经被更多人所了解。在民众印象中,他作为美帝“狗”的形象逐渐淡化,而作为燕京大学校长二十多年的形象也逐渐加深,为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寻求和平、民主和理想主义的精神,以及他为中国赢得美国贷款的许多正义行动,逐渐为人所知。

燕大学校友向墓前献花

这时,满足司徒雷登最后的愿望,把他的骨灰埋在中国的问题又被提出来了。傅静波晚年去世后,傅先生的后代继续为之奔走。由于官方对他的立场仍然是否定的,把他安葬在北大的阻力仍然存在,傅家的子孙开始考虑把的骨灰葬在杭州。

司徒雷登的父亲斯图亚特·约翰是一名牧师。他于1869年来到杭州,并开始在这里传教,直到1913年去世。他的母亲玛丽和丈夫来到中国后,她对教育充满热情,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这对夫妇和司徒雷登的一个弟弟被安葬在杭州九里松公墓。在司徒雷登不能回盐源与妻子合葬的前提下,回杭州陪伴父母和弟弟一定是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选择。

相比北大的拒绝,杭州对这个“老乡”的态度是积极的,政府为骨灰的安葬做出了贡献。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骨灰安放仪式在杭州半山安县花园举行,美国驻华大使里德和杭州市副市长佟桂丽出席了仪式。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中美两国两位高级官员在葬礼仪式上的发言,就可以感受到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存在微妙的差异。里德大使的讲话相对情绪化:“中国是司徒雷登热爱的国家。他出生在杭州,今天他回到了这里,完成了他的人生旅程。他认为教育是深化双边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变化,他会很高兴的。”

data-filtered =“filtered”当时,美国驻华大使里德出席了司徒雷登骨灰入杭仪式

相对而言,佟桂丽副市长的发言理性得多:“今天,中美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人民在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这是对死者最好的安慰。”

对比两次发言,我们可以看到,美方更多地将司徒雷登视为在中国传教和办学的教育家,而中方则更加重视他的驻华大使身份,将葬礼提升到两国双边关系和交流的层面。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司徒雷登死后46年,按照他的意愿举行的简单葬礼才在中国以妥协的方式完成。

动词 (verb的缩写)2014:《北平没有战争》巧妙地描述了司徒雷登

到目前为止,在影视作品中正面描述司徒雷登是不可行的。然而,在1946年至1949年的国共关系相关影视作品中,司徒雷登是一个不太可能出现的人物。因此,如何让这个角色出现并在作品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影视工作者的难题。2014年热播剧《北平无战事》奇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部剧中,司徒雷登的名字经常出现。有一段时间,他作为燕京大学校长,出现在焰炟大学副校长何其仓的叙述中;有一段时间,作为美国驻华大使,他出现在各种政治人物的演讲中。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类形象,他从未出现过。看完整部剧,观众只知道有一个很厉害的角色叫司徒雷登,一句话就能把人从军统里放出来,一个电话就能从美国借钱,但是没有人知道他长什么样。

熟悉老电影的人可能对这种人物塑造手法比较熟悉。1940年,悬疑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凭借《蝴蝶梦》获得了他唯一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影片事实上的女主角丽贝卡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但她的影子在影片中无处不在。希区柯克的悬疑效果也是这个从未出过场的角色创造的。

《没有战争的北平》对司徒雷登的刻画明显借鉴了《蝴蝶梦》对丽贝卡的刻画。当然,导演的动作并不是为了制造悬念气氛,而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因为一个人物一旦出现,观众自然会对他的形象进行评价和批评,也就是我们看影视剧经常会问的问题:“这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至于像司徒雷登这样的人物,影视剧里最忌讳直接评价他。《北平无战事》中,通过丽贝卡式的处理,达到了“江湖上不出现哥哥,江湖上到处都有哥哥的传说”的效果。

data-filtered =“filtered”位于杭州司徒雷登故居,还有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会见司徒雷登的照片

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完全出于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司徒雷登有更多的活动空。剧中,他作为大使,为国民党当局筹集资金和粮食,保证军队和飞行大队的装备和开支;作为校长,他保护严的师生,客观上保护了隐藏在严大学里的中共地下组织。如果这些情节都是实实在在写出来的话,可想而知有很多地方很难进行下去。正是因为司徒雷登的虚构写作,才使得《驼峰航线》、《美国救济粮》等以往影视作品中很少触及的事件得以展现并呈现给观众。

结论:

司徒雷登前后在中国生活了50年,担任燕京大学校长近30年,美国驻华大使仅3年。这三年把他累垮了,回国不久就中风了,从而患了偏瘫。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成功的校长,也是一个不成功的大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记得更多的是他悲惨的大使生涯。在历史研究越来越客观的今天,对司徒雷登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不为过。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对这个金发碧眼的杭州人说:“你好吗,司徒雷登?”。

♦毛泽东为什么非要赶走司徒雷登?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照片背后:无法抓住的把柄

美国媒体如何评价中美乒乓外交?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的一键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王洪文陪毛主席十六次接见外宾 王洪文陪毛主席十六次接见外宾 为何迅速失宠下一篇:“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温斯顿·丘吉尔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温斯顿·丘吉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