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这个民族决心有多大 语言不要 这个民族决心有多大 语言不要 宗教变了 连自己的姓氏都不要了

导语:这个民族到底有多坚定?我不要语言,宗教变了,连姓都不要了。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北魏孝文帝迁都往汉民族集中的洛阳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除了学汉语,学汉族礼仪。甚至还摒弃了鲜卑族原有的的风俗习惯,如宗教信仰、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 如《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太和十年春,「 ”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说明孝文帝本人要比其他鲜卑人更早使用汉服。还下令采用中

这个民族到底有多坚定?我不要语言,宗教变了,连姓都不要了。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北魏孝文帝迁都往汉民族集中的洛阳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除了学汉语,学汉族礼仪。甚至还摒弃了鲜卑族原有的的风俗习惯,如宗教信仰、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 如《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太和十年春,「 ”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说明孝文帝本人要比其他鲜卑人更早使用汉服。还下令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详细规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妇女服饰的具体样式。这些种种举措都表明了北魏效汉的决心与力度。 ​ 连姓氏也都不要了 改汉姓,太和二十年,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并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载,孝文帝下诏:「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谓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为元氏。诸功臣,姓皆重复,皆改之”。 通婚加强相互融合 改用汉姓与汉族土族通婚,通婚是自上而下的,孝文帝自己也是娶汉族女为夫人,极大增进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加深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理解,消除彼此的隔阂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 重用南士 兴办各级学校,积极推广儒家教育,让广大鲜卑族人逐步接受儒家的意识形态,从整体上提高鲜卑族自身的文化水平发展,使其逐渐趋同于汉族,并认可汉文化。对南士的提携与任用,为了推进汉化进程,孝文帝主动启用破格提拔了一些有才能的南士作为自己的智囊团,保证其在汉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南齐书·魏虏传》关于孝文帝重用南士的记载是,「 ”每使至,宏亲相应接,申以言意。甚重齐人,帝谓其臣下曰:‘江南好多臣。’伪侍臣李元凯对曰:‘江南好多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而百年一主。’宏大惭,出元凯为雍州刺史,俄召复职。”从这段话中我们也看出孝文帝广纳南人的作为。 ​ 萨满教换成佛教 孝文帝实行的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的在于使鲜卑民族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事实上,鲜卑拓跋部在长期的进迁过程中,就已经在逐步接受汉文化,在方面与汉族日趋类同。 就拿宗教的汉化为例,拓跋鲜卑最初信奉萨满教,后来在接受佛教的同时,鲜卑贵族逐渐拼弃萨满教,清除萨满教的影响。此后,鲜卑人除在政治生活的某些方面还遗留一些萨满教的痕迹外,佛教则成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而拓跋鲜卑信仰的佛教,与汉族信仰的佛教在经义,仪式,造像等方面基本相同。这说明,在宗教信仰上,鲜卑与汉族之基本趋同。 ​ 孝文帝推行了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礼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深谙儒家文化的孝文帝了解中原士大夫的心理。懂得他们衡量某一王朝正统与否的标准在于文化和道德,在于大一统和儒家道统,而非种族,血统以及皇帝的族属与政体。所以,改革就是为了获得士大夫的认同,巩固其政权,继而完成一统中原的目的。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教训下一篇:浅谈钱引的诞生与发展:宋朝为何废除交子 浅谈钱引的诞生与发展:宋朝为何废除交子 使用钱引作为新纸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