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排队枪毙 战壕战 闪电战 排队枪毙 战壕战 闪电战 战术革命后国力之别 决定二战德国必败

导语:排队射击——战壕战——闪电战,战术革命后的国力差异决定了二战德国会输。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从排队枪毙到战壕战最后成闪电战,战争形式转变决定德国必败 航海大发现之后的欧洲无疑引领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而铸就历史的按照常规而言是人,可是这人也有区别,引领国家强大的人,谓之曰人才! 人才分很多,如科学家战略战术家等等,在科技大爆发时代,他们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 也由此才

排队射击——战壕战——闪电战,战术革命后的国力差异决定了二战德国会输。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从排队枪毙到战壕战最后成闪电战,战争形式转变决定德国必败 航海大发现之后的欧洲无疑引领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而铸就历史的按照常规而言是人,可是这人也有区别,引领国家强大的人,谓之曰人才! 人才分很多,如科学家战略战术家等等,在科技大爆发时代,他们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 也由此才有了基于科技,产生的战略战术革命和战争形态的变化,最后影响国家实力的变化! 二战之前的欧洲,经历过约三轮的军事变革! 第一次:就是以排队枪毙战术为代表的线列步战术! 这个战术的要领就是,以百人为单位,分成线列一字排开,密集站位,随着军队鼓手的号角声,稳步前进,在距离50米甚至更近之后,开始互相射击! 这个战术看上去非常愚蠢却又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科技限制的原因,在17-18世纪,火器虽然兴起却有诸多弊端。 比如瞄准哪就不打哪,平射就成仰射,这要是分散队列,用啥三三制战术,估计交火双方打一下午,杀伤的人也没几个! 于是一个天才的创意出现了,那就是排队枪毙战术。 发明者是谁未知,但是这个创意的产生。 让战斗力直接和纪律性与勇气连接在一起,由此才有了英国的崛起和法国拿破仑时期的崛起,以及随后普鲁士的崛起! 这三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军队职业化纪律化,英国的龙虾兵是最早的全球霸主,随后是资产阶级革命中被信仰加持的法国大兵,然后就是以武立国的普鲁士! 他们三国的承接,几乎引领了欧洲的霸主之争。 第二次: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战壕战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机床精密金属制造和加工业的兴起,枪械制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无论大炮也好火枪也好,都随着科技进步而迎来了大发展! 原来那种指那打别的地方的燧发枪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的后发枪,简化了装弹流程的同时,射击精度也因为金属加工工艺的提高而大大提高! 科技改变生活,同样也改变战争,在新科技井喷时代,战术也发生显着变化。 排队枪毙成了伪战术,如果继续使用就真成送人头了。 于是战壕开始进入战术选择中,随后机枪的发明又让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没有谁会冒着机关枪的枪林弹雨去送死! 由此才有一战那如同炼狱般的绞肉场出现,谁都不愿意去触机关枪的霉头,却有不得不对峙,然后就是战壕横行,静态的战争成为了主流。 在这样的新战术要求下,决定战斗力的,不再是勇气和纪律而更多的是水泥产量还有军械的产量与人口的多少。 虽然坦克这样的机械化战争兵器已出现,可作用并不大,最后也没能成为战争的主流形式! 第三次:就是二战时候的运动战闪击战时代 这种战争形式的代表作就是德国那无数代号各种闪击战计划! 闪击波兰,闪击法国,闪击西欧,闪击苏联! 如此一连串的闪击计划,其实用文字来形容,不过是地面坦克穿插,空中远程轰炸! 和前两次战略时代的战术可谓截然不同,从排队枪毙到战壕对峙,进而演化到运动穿梭! 战争的速度经过动静动的演化之后,进入了速度至上的时代,而引发这一切的又和一个发明有关,那就是内燃机的发明! 内燃机其实今日看来并没有那么高大上,很多人每天都在用,只要你开车就会使用内燃机,因为他就是发动机。 现在开车我们都知道,发动机需要加油,那个时候也一样,也因此,就可以发现决定闪电战生命线的是什么? 不过是燃料而已,而燃料就是石油! 由此我们就可以做个总结了! 第一次战术革命之后,决定战斗力的除了军事科技之外,最关键的是纪律性和勇气。 第二次战术革命之后,决定战斗力的除了军事科技之外,最关键的是水泥产量和军械制造还有人口。 而第三次战术革命后,决定战斗力的除了军事科技外,最关键的居然是石油。 没有了石油资源,战争将无以维系,这也是日本和德国必定要不断持续发动战争的根源,也是他们的无奈之处,也是他们的失败根源! 德国在战争之初,闪电战战果最大的时候,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 唯一幸免的除了隔海相望的英国,中立的瑞士,西班牙,和德国少数盟友之外,就剩下苏联。 欧洲大陆不算太大,但是物产还算富饶,煤矿和铁矿是不缺的。 德国本身就有着名的鲁尔工业区以煤铁闻名,可是却有一个致命短板,那就是石油资源稀缺! 那个时候海洋石油还没有利用起来,欧洲的油田生产主要集中在罗马尼亚和苏联,德国自身的石油产量不过50万顿,其他产量都是靠煤转油技术,在庞大的战争消耗面前几乎可以忽略! 无奈的德国,只能在战争准备期和战争前期想方设法到处弄石油。 挥舞着美国投资者投资的钱创造的马克,满世界购置石油,南美的委内瑞拉,北美的墨西哥,还有美国的原油源源不断的进入德国,甚至为了罗马尼亚的油田,以不惜和苏联开战的姿态进行威胁,最后让罗马尼亚成了德国盟友。 就这样,在德国费劲无数努力之后,德国的石油资源才能支撑起初期的战争,罗马尼亚油田每年产能几乎500多万都是德国的,再加自己的50万,煤转油的400多万吨,和各方进口的石油资源,凑够了前期扩张的石油储备! 只不过这储备看上去多却经不起消耗,唯一的办法只能以战养战! 闪击波兰,德国的计划是使用100万吨石油储备拿下,那知波兰不堪一击,只用30万吨石油就搞定了,顺便还在波兰赚了一笔波兰的石油储备。 闪击法国和比利时德国的计划是用200万吨石油做代价拿下,哪知这法国比利时和波兰强不了多少,打下法国不费吹灰之力的同时,还俘获了无数装备和兵工厂,最关键的是,收获了法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近200万吨! 面对这储备的石油,希特勒心里笑开了花,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战养战是最划算的买卖,只要不断胜利就有无数的资源支撑战斗,直到最后的胜利。 虽然后续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并没有达成征服英国的战略目标,可是依然没有改变德国的既定战争计划,以战养战前提下德国必须要新的战争方向。 而最好的对手是谁? 德国将目光瞄准了一直有仇的苏联,虽然他们曾经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是条约啥的算什么? 不过是被撕毁的玩意而已! 于是新一轮的战争开始了准备,那就是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 战争准备过程中,德国突然发现了很多未知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油耗估计要增加不少,原因吗也很简单,高速公路和国道油耗不同,这征服欧洲和攻击苏联就是走高速和国道的区别! 西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到处都是公路甚至高速路,到了进攻苏联的时候,突然发现,这路咋成了土路? 开过车的都知道,匀速行驶最省油,慢速甚至龟速行驶最费油,然后德国大军机械化部队面对龟速路都成了油老虎,油耗和攻击欧洲比增加了近乎一半! 第二个就是,这石油储备貌似不够啊,德军巅峰时期年消耗石油近1500万吨! 面对这样的问题,希特勒在战争准备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储备石油。 若要问当时那个国家石油资源最丰富,就不得不说美国。 当时全球石油产量不过3亿吨美国就占了三分之二强,可谓执天下之牛耳,今日的沙特算个毛,当时美国在石油市场的江湖地位是沙特的十来倍都不止。 但是美国石油不好卖啊,钱要现钱,还不包邮,还要面对英国的纠缠,这就让德国尴尬了! 美国的油买不到怎么办? 没办法,海上是英国的天下,占领的地方越多这石油消耗就越多,要是在储备消耗一空前没有新的油田那德国战争机器就要趴窝! 于是铤而走险的巴巴罗萨计划就这样在没有充足储备的情况下开始了!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原本占领的欧洲工业产能都很高,是生产基地,唯一缺的就是石油,可是欧洲缺乏的石油在苏联有啊,巴库油田就是年产近千万的大油田。 这一个油田产量就比轴心国所有油田加起来还多,占领了苏联的巴库油田这全局不就活了吗! 有了油田,就可以发动生产力发展造船最后搞定英国,就算征服美国也不是梦啊! 于是一场侵其所有的远征开始了! 在拿破仑陨落的地方,希特勒又一次进行了远征,德国和盟国军队人数共计500万,分三路出击。 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含第1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8集团军及第一航空队1000架飞机,由东普鲁士出发,兵力29个师突击苏联中西部,目标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含第4集团军,第2第3装甲集团军,第9集团军群一起,配合第2航空队1600架飞机,总兵力51个师,目标莫斯科。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整容最为庞大,由第11第17第6集团军配合第1装甲集团军,第4航空队1400架飞机组成。 总兵力63哥师,目标除了农业产区的乌克兰之外就是伏尔加河还有高加索这样的石油产区。 北中南三路大军一字排开,军力最雄厚的就是南方集团军群,拥有63个师团的兵力。 希特勒的战略目标昭然若揭! 前期战斗在充足的石油资源保障之下,进行的顺风顺水,连战连捷,顺便俘虏了百万的苏联军队。 在希特勒看来,这胜利貌似就快了! 哪知道战斗越是深入,德国的问题暴露的越明显,那就是石油资源开始吃紧。 苏联的坚壁清野战术,和破坏战术让本就不多的铁路线被损毁殆尽。 德国的资源运输只能依赖于卡车进行,可是东欧基础设施的缺陷,让卡车油耗成倍增加,往往是运输车辆走到前线,这油罐车的油就几乎被卡车消耗了一半左右,运100吨,能给前线的不过50吨,而且还有个问题,这卡车如何开回去? 就这样卡车在德国石油消耗面前成了一次性道具,造成了极大浪费不说,还成了德国石油资源窘迫的侧面证明。 无奈的德国人甚至回归了中世纪,用马匹运输战略物资以节约石油资源。 这真是对闪电战为主业的德军最大的讽刺。 为了改变这一战略事态,德国在前期狂飙突进最后形成僵局之后,耗费近半年时间储备前线石油资源,又一次发动了决定战局的战斗。 那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战役在斯大林格勒进行,原因也很简单,这是苏联最大的内河航运枢纽,也是连接苏联核心区和南方高加索地区的交通枢纽! 占领了斯大林格勒不仅可以将苏联的内河航运和交通枢纽给占领,反过来也是盘活了德国整个战斗局势的关键点。 占领斯大林格勒之后,德国南下攻打高加索将无后顾之忧,而对手苏联则将因为资源运输的困境而陷入补给难题之中。 你之困境就是我之机会,这就是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 可惜的是,这最关键的战役德国依然失败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虽然休整半年多才开打,但那时候的苏联也经过这半年的恢复期恢复了实力,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寸土必争最后在冬天的助威之下,德军战败! 不知保卢斯元帅投降时刻做何感想? 也许他内心会说,如果有石油,如果有石油,如果有石油。 也许就不会如此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和假设,德国就这样倒在了石油上面。 保卢斯的投降不是终结,柏林才是!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也已经注定,那胜利者就是坐拥年产2亿吨石油的美国。 科技改变战术,战术改变战略,战略优势不限于工业科技,反而是资源成了胜负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现在的英国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现在的英国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下一篇:有关历史比较真实一点的电视剧 有关历史比较真实一点的电视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