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刘子山人称"刘半城" 刘子山人称"刘半城" 山东掖县走出来的大富豪

导语:刘子善被称为“刘半城”,下面这位来自山东叶县的首富的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家快来看看。刘子山,他青岛首富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他的资产遍及青岛各地,为当地慈善事业做出许多努力。从掖县一个白手"打工仔",靠自己的奋斗走上财富巅峰,成为青岛民国四大家族之首。 作为青岛首富,刘子山的个人资产有多少?恐怕没有一个青岛人能说的清楚。除了开办银行与洋人竞争,还广泛投资青岛的不动产,投了多少,也没

刘子善被称为“刘半城”,下面这位来自山东叶县的首富的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家快来看看。

刘子山,他青岛首富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他的资产遍及青岛各地,为当地慈善事业做出许多努力。从掖县一个白手"打工仔",靠自己的奋斗走上财富巅峰,成为青岛民国四大家族之首。 作为青岛首富,刘子山的个人资产有多少?恐怕没有一个青岛人能说的清楚。除了开办银行与洋人竞争,还广泛投资青岛的不动产,投了多少,也没有人知道,只是送了他"刘半城"的雅号。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刘子山,对他所在的城市给予乐诸多回报。他积极投身慈善和公益事业,捐建文教娱乐设施,还掏钱帮居民建住所。曾经因为"树大招风",家人还遭遇过威胁。 今天就来说说,青岛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 揣着窝头外出讨生活,被父亲抓回来结婚生子 刘子山是掖县沙河镇湾头村人,生于1877年,清晚期动荡颓废的年代。那个时候,平民百姓的生活都比较糟糕,只要能够谋生,什么脏活累活都做,刘子山的父亲刘显邦,为了养家糊口,带着家里的孩子们推着独轮车,以弹棉花为业,刘子山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兄弟姐妹们走街串巷。 穷苦人家往往娃子多,刘显邦育有四男四女,八个孩子中刘子山排行第二。丁口多了生活成问题,当地老乡给老刘家编了个顺口溜,"刘显邦,刘显邦,一天三顿糊涂汤",可见在当地,刘家的生活拮据到何种程度。除了清汤寡水,确实也没有别的办法。 刘显邦是个老实人,除了弹棉花别的啥也不懂不会,但他心里明白,只有让娃子读书识字,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沙河镇湾头村里有村学私塾,刘子山和哥哥弟弟被父亲送进学堂,教书先生对刘子山的聪明灵气很是喜欢,称赞说这个孩子将来必然有大出息,并将他的原名"云碧"更名为"子山",取"碧山如子"之意。刘子山的哥哥弟弟也都,随着"山"字改了名字。 读了几年书,刘子山的脑筋活络不少,想法也越来越明晰,他不忍家中贫苦交加的生活状态,加上掖县人都有外出闯荡的传统,于是在14岁的时候,揣着家里几个窝头,不告而别跑到青岛求生活,想给父亲和兄弟姊妹寻个好前程。 初到青岛,刘子山两眼一抹黑,找到教堂给德国神父作杂役,他勤奋肯干,又动脑筋,做工的同时,顺便跟德国人学了不少德文,由于不会读写只能听记,硬背下来的德语并不精通。18岁时,他被父亲叫回老家娶亲成家,一年后大女儿降生。谁知老婆孩子也栓不住这个"年青后生",不安于现状的刘子山,不顾家人反对,20岁时又去了青岛。这次前去,才创出了大名堂。 二次闯荡胶澳,人生转折点出现 1897年,刘子山二十岁,也是德属胶澳的元年。青岛的外国人多了不少,很多街巷在发生变化。刘子山在青岛做些小买卖,有时候也加入船工行列,驾驶小舢板为德国轮船送日用品,作为异乡立足的起点。 不久之后,刘子山瞄上了一些教授德语的学校。1898年,他报名进入了一所庙宇改建为有德国兵驻守的学校,从头开始学习德语。报名审核的时候,刘子山的年龄已经超过学校规定,他刻意隐瞒了自己的岁数,加上长得清秀羸弱,便顺利的进入了学校。 知识改变命运。刘子山的"半吊子"德语基础,恰好变成他的优势。他聪慧刻苦,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够熟练使用德语跟老师交流。学校里能毕业的学生是少数,许多被德国人招聘当了马路上维持治安的巡捕。 德占时期,胶澳巡捕虽然吃的政府饭,但是地位却不怎么高,一方面是华人身份所致,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人的综合素质问题。巡捕的制服也很有趣,洋装留辫,西式帽子上还缀着铜顶珠,搞得不伦不类。 刘子山是少数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德文老师非常高兴,特别批准让他提前结业,被推荐到一家德国人的公司做事。这是一家专门承建胶济铁路建设的公司,刘子山为他们做翻译。刘子山自认为是幸运的,没有去做那个月收入八块大洋的巡捕工作,在他看来,巡捕房就是混日子的低等职业,永远不会有出息。 洋人给他找工作,他跑去给张之洞当翻译 刘子山进入公司之后,被安排为一个工程师做翻译,工程师负责胶济铁路沿线市区到丈岭一线的勘测施工。刘子山一直跟在工程师身边,两人骑着马来回奔走,工作辛苦时,还要露宿工地,吃饭也成问题,他和工程师经常挨饿,刘子山的骑术不佳,还经常遭受颠簸摔跤之苦。疲饿的极了,工程师就掏出雪茄来抽,以此转移饥饿疲惫的注意力,有时也会分给刘子山一支。慢慢的,抽雪茄竟变成了刘子山的毕生嗜好。 翻译工作必须掌握技巧,了解双方国家的语言习惯和风俗民情是很重要的基础,更何况工程技术是专业门类。刘子山对国人的了解不在话下,但是初期接触德国人,却也有过许多尴尬。在不断的误会和磨合中,聪明的刘子山翻译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还掌握了许多工程测绘和施工技术知识。 一年后,青岛市区到丈岭的铁路项目完工,德国工程师对刘子山的印象很好,向公司推荐担任胶济铁路的站长职务。刘子山感谢工程师的好意,婉拒了这份优厚的工作,这让工程师非常意外,毕竟这对华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其实,刘子山已经给自己找好了更加优厚的下家,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手下做事。1890年,就任湖广总督一年的张之洞,大开风气之先,立志要与北洋李鸿章一较高下。他特聘了德国人工程师,计划在大冶勘探铁矿,建造炼铁厂。刘子山因为工作优秀,被举荐进入大冶铁矿,在张之洞与洋人交流时作翻译。 为封疆大吏做事,礼仪规矩非常繁琐,没有官身的刘子山,做事很不方便,甚至不能坐轿、骑马,出门只能跟着跑。大冶铁矿的工作收入丰厚,两年之后,刘子山用积攒的钱,为自己捐了个正五品同知,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地市级副职。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功和名,有了官身,社会地位提高,收入也随之增长。 在湖北大冶做了几年,刘子山谙熟商务谈判技巧,也弄懂了大宗生意的交易窍门,更难得在张之洞门下,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和官场典故。这些宝贵经验让刘子山眼界大为开阔,他逐渐勾勒出自己的生活规划,他想要回到青岛,正式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三次闯荡胶澳,无事不做的"生意万花筒" 据传说,初到胶澳闯荡,刘子山带着一颗年轻狂妄的雄心壮志,他发现掖县商人在青岛的经济实力雄厚,大商号比比皆是,如日中天。有同乡问他有什么打算,刘子山说向左大生意,大到什么程度,要把所有的掖县商号都压到脚下。虽然有些"夸海口"的意思,但是也反映出刘子山的远大抱负。 刘子山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其实每个生意人都有艰苦创业的初级阶段。刘子山骨子里流淌着掖县人的血脉,他的生意经就是——"生意皆可为"。大略数一数,木材、砖窑、棉花、汽车、房屋、修船、草帽缏等的进出口他都做,甚至不太光彩的烟膏生意也做过。 此前,刘子山还与兄长刘文山搭伙,一起从事木材生意。当时大哥刘文山去了东北,发现当地木材耐用结实,正是建屋上梁的好材料。哥俩一拍即合,刘文山从东北发货,刘子山在青岛销售,业绩也不错。一战爆发后,德国占领青岛,哥俩的木材梦大受影响,木材运输线被切断,只能告一段落。 至今,在青岛前海一下的老旧建筑上,还可以看到有"青岛刘子山监制"字样的红色长瓦。刘子山的砖窑早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形成品牌效应。1914年,他买下德国人的红石崖砖窑厂,改扩建后更名"福和永",专门生产西洋建筑需要的红色长瓦,这是青岛第一次大建设的年代,极好的市场销路让他获利颇丰。 除了为木材、砖瓦、房屋提供材料,据说刘子山还做过"生态转运"的生意。在德国占领青岛之前,胶澳本地没有排污排水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人将排泄污物的收集清运工作包给了刘子山。刘子山赚到了德国人的清运费,再把人粪卖给农民当肥料。另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德国在建造下水管网之前,是借用了刘子山生产的木轮运输车作为工具,至于"转运"业务,却不是刘子山承包的。 这些正规生意之外,刘子山也有不光彩的生意记录——贩卖烟膏,这件事是许多历史学家都认可的。那是在日本接替德国殖民青岛之后,胶澳商埠开始承办"福寿膏生意",刘子山加入其中,确实大赚特赚,但是人生污点就此挥之不去。但是老百姓对他还是比较宽容的,都认为"从历史角度看,他做那些事情,也是殖民政府许可的。" 但是刘子山对自己的"污点"是悔恨的,因为刘家人由于这个生意,有十几个人都沾染上了吸食大烟,一生都戒不掉。刘子山也领悟到,无论日本人、英国人大量向中国出售烟膏,但是自己却从不沾不碰,为什么中国人会抽,是因为国人文化知识低下所致。此后刘子山积极投身慈善教育事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开办银行成为青岛首富,年轻气盛到低调谦恭 经过多年的商界历练和资产沉淀,刘子山手中有了做大事的资本。1918年,他全面衡量和判断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做了个重要决定,在胶澳开银行,这个决定将刘氏事业推向了最高点。 刘子山浸淫商业,但是却没有任何金融知识。为了达成心愿,刘子山没有贸然行动,在计划形成的最初一两年,他开始恶补各种知识,重金聘请了有丰富经验的其他银行经理作为顾问,诚恳请教,由此获取了大量关键知识。 1918年2月1日,刘子山的"东莱银行"开业了,东莱就是他家乡的代称。银行注册资金20万银元,由刘子山与大清银行经理成兰圃、吕月塘共同出资,这是青岛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 银行开业后,刘子山为董事长,成兰圃被聘为总经理,主持银行一切业务和管理,牟平商人吕月塘为经理。据《青岛市志·金融志》载,东莱银行以无限公司形式,除了办理正常银行业务外,还从事汇兑货币及有价证券买卖,开业不过一年,全行存款即达300万元,存放款大抵相同,年获纯利十余万元。 东莱银行旧址,在今天的天津路上,仍存,被称为"中国人在青岛建的最好的房子"。此后,东莱银行在济南、天津、大连等地设立分行,在上海设立了汇兑所。1923年初,东莱银行改组,由无限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300万元,第一大股东仍为刘子山。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青岛投资环境恶化,1926年东莱银行将总管理处移至天津"租界"内,天津分行改为总行,青岛降级为分行,1928年,青岛环境持续恶化,东莱分行临时停业,对内改为办事处。 1933年东莱银行青岛分行在湖南路复业。 日本侵占青岛期间,东莱银行青岛分行被日军强占,银行业务基本停止。1937年后,刘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以体衰多病为由,将东莱银行业务交给长子刘少山。1948年刘子山病逝。如今湖南路39号,原东莱银行办公原址于2011年再次易主,修复后作为私人博物馆。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有个走私贩 中国有个走私贩 在广州屠杀了10万阿拉伯人 推翻了世界最强帝国下一篇:中国历史来共有几个朝. 中国历史来共有几个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