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吕蒙正不受镜 吕蒙正不受镜的故事介绍

导语:吕蒙正不受镜的故事介绍吕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为人仁厚善良,敢于进言,对部下百姓宽容有德,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贤良著称的官员。且吕蒙正为人一身正气,不受贿赂,对此他还有一个著名的镜子典故。吕蒙正 画像当时

吕蒙正不受镜的故事介绍

吕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为人仁厚善良,敢于进言,对部下百姓宽容有德,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贤良著称的官员。且吕蒙正为人一身正气,不受贿赂,对此他还有一个著名的镜子典故。

吕蒙正 画像

当时吕蒙正作为一国宰相,位高权重,又极其受到宋太宗的赏识与关照,因此在朝中十分有名望,很多人想要须溜拍马,欲与其搞好关系。

朝廷中一位收集珍贵古镜子的官员,他家中藏有一面古镜,声称这面镜子可以照到两百里以外的事物,他想将这面古镜作为礼物送给吕蒙正,可是又担心他不收,就想通过吕蒙正弟弟的关系,将礼物送给宰相。

有一次,吕蒙正的弟弟登门拜访,特意找了一个机会假装闲聊谈及吕蒙正是否对这面镜子感兴趣。谁知吕蒙正笑称:“我的脸不过也就一个碟子那么大,我要一面照两百里以外的镜子干什么,哪里用得着呢?”他弟弟听到这样的回答,便明白了他的意思不再说什么了。

听说过这件事的人都十分佩服,对吕蒙正的品行连连称赞,将他与唐代以严拒请托著称的宰相李德裕相比,可见吕蒙正的品行之端正,他极少有什么嗜好,也不容易为外物所动,这对于过去封建社会的官员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吕蒙正为官不受贿,心系国家、百姓,重实事轻财物,淡泊名利,秉公廉政,敢于清贫,实在是少有的清官贤相。

穷过吕蒙正的典故

“穷过吕蒙正”是民间的一句俗话,意思就是贫穷超过了吕蒙正当年的程度。为什么要拿吕蒙正和穷人来比较呢?因为吕蒙正虽然后来成为了北宋的宰相,但少年时非常贫穷,甚至沦落为乞丐。

吕蒙正故事画

在民间传说中,吕蒙正小时候父母关系不和,他和母亲就被父亲赶出了家门。母子俩居住在洛阳山上的一座寺庙里,方丈很可怜他们,于是就派人在寺院旁边的山上凿出一个石洞给他们安身。据说吕蒙正母子俩在这个石洞里一住就是九年,虽然方丈好心照顾,但生活自然还是贫困无比。这个故事在他的《破窑赋》里也有记载,这个石洞就是他所谓的“破窑”或者“寒窑”。当时他们的处境是“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不过因为这篇文章应该是后人托其名所作,但至少是有这个故事的。

也有传说是,吕蒙正小时候家道中落,父母都双双早逝,所以他是无家可归,而且求助亲戚朋友都被他们嫌弃拒绝。于是,吕蒙正只能在外漂泊,风餐露宿,沦为了一介乞丐,处境非常凄惨。

相传,有一个很出名的灯谜或者说是对联也和吕蒙正的贫穷有关。就是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上联和下联少的是一和十,所以指的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少了东和西,所以指的是没有东西。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民间传说,所谓无风不起浪,吕蒙正小时候应该是很穷的,所以才有“穷过吕蒙正”这种说法。

吕蒙正建噎瓜亭的译文及鉴赏

“吕蒙正建噎瓜亭”的典故据说是出自北宋邵伯温所作的《邵氏闻见录》一书,作者生活的年代比吕蒙正只晚上一百年左右,所以记载的故事可信性还比较高。“噎瓜亭”的确就是一个亭子,“噎瓜”是它的名字。

吕蒙正戏剧照片

原文很短,只有七十几个子。“吕蒙正于龙门时,一日行易水上,见卖瓜者,意欲得之,然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于地,公取而食之。后作相,买洛阳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噎瓜”为名,不忘贫贱也。”

“吕蒙正建噎瓜亭”的故事发生在他还未高中状元前,那时候的吕蒙正非常贫困。故事说,吕蒙正当时正在洛阳龙门,应该是读书求学。有一天他在易水河边走过,看到有个商贩在卖瓜,他很想买一个瓜来吃吃,然而他贫穷得连买一个瓜的钱都没有。恰好,那个商贩偶人把一个瓜遗落在地上,吕蒙正见到了就捡起来吃了。后来他官至宰相,就在洛阳城的东南买了一块地,在临近伊水的地方,建造一个亭子,以“噎瓜亭”,来警示自己不要忘记当年贫贱时候。

人说不能忘本,就是指富贵了发达了不要忘记过去贫穷为此奋斗时候的精神和品质,也可以说是指要知恩图报。就故事来看,吕蒙正建造这个噎瓜亭就是要警示自己不要忘本,至于有没有像韩信千金谢一饭那样对那个瓜贩报恩就不得而知。也正是吕蒙正一直保持自己的本质,“富贵不能淫”,所以才能三次为相,官居高位。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译文

吕蒙正是一代贤相,后世评价很高。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匡义自认,就气量而言,不如吕蒙正。所以,同为北宋的欧阳修后来评价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史》也赞扬他是“质厚宽简”,逐字解释的就是质朴、敦厚、宽容、不苛求。

吕蒙正故里照片

所谓宽厚,就是待人宽容厚道,这就是一个人雅量的体现,用在一个高官身上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有许多事实依据的。有次,宋太宗问吕蒙正哪个官员适合出使辽国。吕蒙正推荐了一个人,皇帝不同意。第二天皇帝再问,吕蒙正还是推荐这个人,皇帝就再次否决。没想到第三次问起,吕蒙正还是在呈上来的文书上写着这个人的名字,太宗就气得把文书扔在地上。

皇帝说吕蒙正太固执,而他回答说是皇帝不能体察谅解,还说他推荐的那个官员是可以用的,别的人都不如这个人,他不想阿谀献媚来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那样会耽误国事。这句话指责皇帝的意味是很重的,所以当时朝廷的官员都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后来事实证明,吕蒙正推荐的人的确非常正确,所以太宗就感叹:“蒙正气量,我不如。”

1994年有部电视剧名叫《东方小故事》,每集一个故事,讲的都是我国历史上古代或者近代的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名人。其中有一集名叫《蒙正气度》,由此可见,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一件历史公认的事情。

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典故

吕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为人仁厚善良、正直敢言,对部下百姓宽容有德,且清廉拒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贤良著称的官员。历史上流传着关于他的典故不少,其中“不计人过”就是十分著名的一个。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官时,虽然受到皇帝赏识,但他却不记仇,不去惦记着别人的过错。

在吕蒙正刚刚担任副宰相的职位时,有一次进入朝堂上朝,此时朝中有一名官员在朝堂的帘子里面说:“连这小子也能进朝参政啊?”吕蒙正好经过,知道那人是说给自己听的,于是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就自顾自走了过去。和吕蒙正一同为官的其他官员们听到这样的言语感到十分气愤,纷纷去责问那个官员的姓名以及是什么官职,吕蒙正见状赶忙去制止他们,由于那个大臣在帘幕后面被遮挡因此看不清是谁。

退朝以后,与之同行的几个官员仍旧愤愤不平,问吕蒙正为何阻拦他们,十分懊悔当时没有将对方的底细探个究竟。而此时,吕蒙正却说:“如果知道了那个人的姓名和官职,想必定会在心上牢记终生,一辈子念其过错不能忘记,因此还是不知道对方是谁为好。不去追究那个人到底是谁,大家各为各的官,互不干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大家听闻都深受感触,自愧不如。

可见吕蒙正是个心胸宽广,度量博大的人,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而捆绑自己,能够放下心中的不愉快,十分具有容忍度。

吕蒙正不为物累译文

北宋欧阳修有一本书《归田录》,里面都是一个个轶事小说,大多是他亲身所见,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的故事就出自这本书。其中有一条故事是讲吕蒙正,欧阳修评价他是“寡好而不为物累”,意思就是嗜好很少而又不被物质所拖累。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不为物累的故事开头,欧阳修就高度评价了他,说“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吕蒙正生前三次为相,后还封爵徐国公,地位极高,所以得尊称“公”,而“文穆”则是他的谥号,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或者大臣死后都被追封为这个谥号。从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整个故事要赞扬的就是他宽厚,表现就是吕蒙正不为物累。

故事是讲,当时朝廷又一个官吏,他的家里珍藏着一面古镜,按照他的说法镜子可以照到两百里远的东西。这个官吏想要博得身为宰相的吕蒙正的赏识,就想要用镜子来换取功名利禄,于是就拜托吕蒙正的弟弟把镜子送给他。吕蒙正的弟弟找了个机会就假装无意闲聊地提起了这件事情。

吕蒙正听了笑笑,说:“我的脸还没有一个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到可以照二百里远的镜子呢?”他的弟弟听了也就不再多提这件事。而听说这件事的别人,都被吕蒙正所折服,把他与唐朝的宰相李靖相比。

中国历史上贪污得家里钱财富可敌国的宰相,不在少数,反而是像吕蒙正这种宽容、清廉的宰相少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鲁恒公的死与文姜有什么关系?文姜有哪些风流韵事?下一篇:鲁智深的师傅 鲁智深的师傅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