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陈公台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捉放曹操

导语:成皋,楚汉争霸时绝不可被忽视的一个地方,人说项王在垓下最伤心落魄绝望,然而,在成皋,却是项王军力由优转劣的一个转折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百年后,有一个姓曹名操小字阿瞒的人,惶惶如丧家之犬,恐恐如惊弓之鸟,路过成皋,又渴又饿,于是来到了故人吕伯奢家里。然后,一桩千古公案,争论至今未休!其实,我认为曹操当时停留在成皋就是一个错误,

成皋,楚汉争霸时绝不可被忽视的一个地方,人说项王在垓下最伤心落魄绝望,然而,在成皋,却是项王军力由优转劣的一个转折点。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百年后,有一个姓曹名操小字阿瞒的人,惶惶如丧家之犬,恐恐如惊弓之鸟,路过成皋,又渴又饿,于是来到了故人吕伯奢家里。

然后,一桩千古公案,争论至今未休!

其实,我认为曹操当时停留在成皋就是一个错误,成皋属司隶州河南郡,离京都洛阳很近,你曹操既然不耻董卓所作所为,“变易姓名,间行东归”,那就应该逃得越远越好越安全,你在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停留,还搞出一桩千古疑案,不管你曹阿瞒是主动杀人还是被动杀人,反正是杀了人,而且,一口气杀了好些人,你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你曹阿瞒生怕董卓不知道你的逃跑路线啊!

如果你曹阿瞒当时能忍一忍饥,耐一耐渴,出关后,再找一个偏僻的地方歇息,我看就不会出现后面那几乎让自己前程尽毁的场面了。

此时,我们暂且抛开吕伯奢疑案,话说曹阿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三国志武帝纪》而世语曰: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

对于曹阿瞒被捕的记录,不过短短的几十字,到了罗贯中先生的笔下,却完美的演绎成了陈宫的悲壮一生的开始。

那么陈宫当时真的是中牟县令吗?

肯定不是!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元189年发生了什么事?

九月,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

董肥猪这种胆大包天的举动,把各路人马都惊呆了,于是,各处小伙伴们互相串联,纷纷起兵;有说兴起十八路义兵,有说只有十路,反正挺多的。

那么,首先起义兵的是谁呢?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中牟令杨原终于登台亮相了,我们知道,这个杨原肯定不是陈宫的化名了,他和陈宫是完完全全的两个人。

在公元189年,中牟令是杨原,而不是陈宫。

那么,这个“峻”又是谁呢?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那这个中牟的本地人,在中牟的影响力有多大呢?

前面说过了,任峻劝县令杨原首发义兵反董肥猪,杨原虽然同意了,可是他对天下形势一无所知,只知道愁恐,然后准备弃官走。

哪里会有什么有建设性的战略规划!然而,任峻却有,他表杨原行河南尹事,又令十余县坚守各自岗位,遂发兵。

可见,这个人在当时的河南郡,应该是个地头蛇,而且这个人胆子也太大了,就在董肥猪的眼皮底下,就敢起兵,以董肥猪的性格,能放过他吗?

只不过,数月之间,关东群雄并起,速度太快了,董卓忙着先把献帝迁到长安,又忙着焚烧洛阳宫室,才没空理这一路小小的人马。

但也说明,任峻这个人,还是很有大局观,很有魄力!

说难听点,当时,杨原不过是个傀儡县令,真正的实力派,还就是他任伯达了。

结合《武帝纪》和《任峻传》,我们就可以略微的还原,公元189年曹阿瞒的逃跑过程,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大失人心,曹操间行东归,到了成皋,借宿故人吕伯奢家,发生了千古谜案,犯罪嫌疑人曹阿瞒仓惶出关,由于杀了人,行迹可疑,被中牟县的一个亭长抓到县里,当时县令是杨原,他已经接到了董肥猪的抓捕通缉令,像杨原这种胆小怕事的人,说不得就要把曹阿瞒解送洛阳,交由董肥猪处置,那曹阿瞒可就惨了,我看董肥猪轻一点的就来个水煮曹阿瞒,如果心情不好的话,也会将曹阿瞒头朝下用白布包裹,再浇上油膏,然后用火这么一点。。。。。

很幸运的是,当时的功曹是任峻,任峻知道曹阿瞒的名头,估计也就是曹阿瞒炒作自己的工夫还不错。

一会儿又让名人点评自己,一会儿又造什么五色棒立威,一会儿又在济南国反腐倡廉,任峻还真把他当成天下雄俊,于是,开口替曹阿瞒说情,我们知道,杨原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任峻说什么,他就听什么。

对吧,连任峻让他起义兵对付董肥猪这种夷三族的事他都敢答应,放一个曹阿瞒,那肯定是小事一桩了!

说放就放,就这样,曹阿瞒成功的来到了陈留,举起大旗,公开和董卓决裂!

我们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名着,然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其实并不是罗贯中一个人,他是历代文人和说唱艺人集体智慧的硕果。

只不过,罗贯中先生是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但是,为了情节精彩的需要,罗先生也常常牺牲地理上的常识。

比如关公的过五关斩六将,现在就被质疑不可能,我个人完全赞同行走路线有很大的纰漏。

刘备在袁绍处,在东北边,你关羽往洛阳方向一路奔跑,那是完全跑错了方向了。

陈宫捉放曹也是犯了同样的毛病,你曹阿瞒在中牟县被义薄云天的陈公台给释放了,公台还毅然放弃官职,跟随逃犯曹操闹革命。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

然而,突然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陈宫有栋梁之材”,这样的两个人,两个智商高于常人的人,忽然如中邪似的,不赶快往东,往陈留狂奔,摆脱危险;反而逆行向西北,直奔成皋,曹操和陈宫都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啊!

那么,他们俩不去陈留,反而去成皋,要干什么呢?

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做完!什么事?

杀吕伯奢一家啊!

哈哈!

所以说,罗先生常常为了情节的精彩,情节的扣人心弦,要刻意牺牲或忽略地理常识。

这样一分析,《捉放曹》的来龙去脉,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了,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一直很感激任伯达的原因,把自己的从妹都嫁给任峻。任伯达过世后,曹操为他“流涕者久之。”

除了任峻自身的能力外,中牟县仗义释放曹阿瞒,等于给了曹阿瞒第二生命,曹阿瞒也是个情商很高的奸雄,自然不会忘记任峻的恩德。

那么,陈宫呢?

陈宫有帮助过曹阿瞒?我们说有,而且也是大大的帮助,关于这一史实,大家都很熟了,吕布破败后,曹操是很舍不得杀陈宫的,甚至把陈宫的老母亲都搬出来,想打动陈宫,然而,“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

陈宫和曹操没有深仇大恨,完全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概念完全不同,使两个人终于形同路人!

当然,陈宫虽没有给曹阿瞒二次生命这么伟大,也是曾经大大的帮助了曹阿瞒。

最后,还有一个疑问,陈寿和郭颁为什么不直接把任峻啊,杨原啊的名字写到武帝纪,世语,任峻传中?

世语我是不清楚了,至于《武帝纪》,陈寿向来是以简练的文风出名的!大家想想,杨原,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整部《三国志》,就给了他一句对白,共四个字:为之奈何?

这样的角色,就不必浪费笔墨让他出现在《武帝纪》里了吧!

至于任峻,按照从简原则,何谓从简原则,比方说,枣祗,名气很大,正是他的坚持,在侯生提出强有力的论据下,在荀彧这样的智者都不敢定夺时,曹操却能放弃既定的收租策略,终于赢得盆满钵满。

枣祗应该是早期的地道商人吧!个人认为这样的人的品德应该不咋的!所以,陈寿连传都不帮他立,要不是裴注,我们就只知道,“军国之饶,起於枣祗而成於峻。”

其实,枣祗的功劳还是很大的。但是,陈寿只在武帝纪和任峻传里简单的提了一下枣祗,连对白都不给一句。

那么,曹阿瞒中牟被拘一事,陈寿认为并不是什么重大的事件,也就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而已。

另一个思路就是陈寿的回护,史学家批评陈寿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写史的人也是人,又不是机器人,当然也要考虑上级领导的态度了。

曹操杀吕伯奢和中牟被抓这些事,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能省就省,能略就略了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鲁肃宴请关云长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下一篇:抗战之军工元帅 德国将军法肯豪森:全新帮助中国抗战的德国将军

文章评论

  • 笑褒姒

    令人惊讶的历史真相,揭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