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女响马 中国古代小说中 为什么要把强盗、土匪等人称为“响马”

导语:响马,西北地区又称响马子,就是对马贼的的一种称呼。响马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指马贼的马有许多铃铛,因此跑起来非常响,故称响马;一种是指马贼每次出动的时候,习惯先放响箭示警,故称响马。总的来说,无论是采用响箭,还是挂满铃铛,都是马贼为了给自己营造声势,以此来达到震慑官府及被掠夺者的效果。马贼在任何时代都会被认定为反政府武装,

响马,西北地区又称响马子,就是对马贼的的一种称呼。

响马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指马贼的马有许多铃铛,因此跑起来非常响,故称响马;一种是指马贼每次出动的时候,习惯先放响箭示警,故称响马。

总的来说,无论是采用响箭,还是挂满铃铛,都是马贼为了给自己营造声势,以此来达到震慑官府及被掠夺者的效果。

马贼在任何时代都会被认定为反政府武装,受到来自政府正规的围剿,所以说马贼的生存环境也是相当困难的。这就决定了马贼的行动特点是来去如风、迅速的特点,甚至热衷于营造声势浩大的局面。因此,无论是马贼,还是马匪都被冠以“响马”的称呼,久而久之,也逐渐演变为占山为王的土匪、强盗也被称为“响马”。

至于山东地区多响马的原因:主要是山东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商业经济发达,遇到动乱、灾害之年就容易爆发农民起义;另外山东地形多丘陵,骑马更便于行动,不容易被官府追捕,也就导致马贼多的原因。

“其余如沂州属之幅匪、武定属之枭匪及土匪、骑马贼,随地皆有。”

这是出自《清实录山东史料选》的记载,就是马贼来去如风,极难追捕,一来二去,各处盗匪竞效仿,响马之名,也渐渐闹了出来。

明清以来,从事拦路抢劫的都被称之为“响马”。响马其实指的是两种人,他们都是强盗,一种是占据山林,在固定路线专收过路费或抢劫财物为主的强盗。另一种,是骑着骑马四处抢劫杀人的强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响”,一个是释放响箭,另一个是在马脖子上挂铃铛。这都是为了起警示作用,就是告诉别人把财物准备好,我要抢劫了。

第一种是在固定路线上抢劫的强盗,他们一般占据着某一必经之路,而且通常他们不杀人。因为杀了人,从这走的路人就少了,他们就不能源源不断的得到财富。而且,他们也不会将路人的财物全部拿去,如果将路人财物全部抢光,也不会有人从这里过,这样对他们来说得不偿失。

他们在抢劫之前,会先放出一只响箭,其目的就是告诉路人不要抵抗,拿出钱财,就可以活命。在二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这样一段描写,

“忽然前面树林子里,一声啸响,赶车的失声道,“罢了”,弓兵连忙抱过魁哥儿,跳下车去道,‘少爷下来罢,好汉来了。’我虽未曾走过北路,然而‘响马’两个字是知道的,但不知对付他的法子。看见弓兵下了车,我也只得抱了样哥儿下来。赶车的仍旧赶着牲口向前走。走不到一箭之地,那边便来了五六个彪形汉子,手执着明晃晃的对子大刀,奔到车前,把刀向车子里一搅,伸手把马包一提,提了出来便要走。”

另一种,就是骑着马四处抢劫的强盗。他们一般杀人越货,抢劫的地点不固定。他们为了抢到更多财物,甚至可以远赴上百公里之外去抢劫。他们一般被称之为马贼,他们的马脖子上挂有铃铛,马跑起来“哗哗”作响。在明清的一些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四个人,原是放响马的,风闻赛儿有妖法,都来归顺赛儿。此四人叫做郑贯、王宪、张天禄、祝洪,各带小唤罗,共有二千余名,又有四五十匹好马。

那响马戏数十人,齐声打了一个忽哨,飞奔出来。

见道旁有捕绒勾当与州解相噪,问之,云:“放马减登劫上供银若干,追之则死城射,不追则死坐累”。各相向呼天,泣数行下。

这两种都是强盗,被并称“放响马贼”,后来就简称为“响马”。

一说起响马、胡子,喜欢看历史书藉和杂记的同学,肯定知道这是旧时社会对聚啸山林的盗匪的别称。

响马多指山东一带,胡子则是关外东北地区。

古代战乱不止或天灾水旱时,百姓为了生存,往往走上做寇劫掠之路。贫穷和饥饿应该是土匪长期滋生的潜在背景及通向不法之途的强大动力。

山东响马在各版本评话和地方曲种里都有描写。响马一词的由来,一说是匪寇在打劫时先放响箭,再纵马冲出劫掠。一说是匪寇的马上挂有响铃而得名。 细节上,小编倾向第一种由来。为什么呢?盗匪在实施行动前,不可能团伙站在大道上,肯定会埋伏在树林或山包后,待劫掠目标出现,哨探以响箭发射半空,一众人闻响为号,纵马驰出,再佩上马铃的威风,从心理上先给了被劫者一种震心的气势。可见,寇匪要的就是响箭佩响铃的效果,一是给自己壮了胆,一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心理战。

国人在文字和语言上,从来是大智慧的。响马二字起的真是很形象,有响声,有马队,真还无别的词简单明了,超过这响马的二字俗称。

最早有评话《响马传》,说的是秦琼、程咬金、尤俊达反杨林的故事,就是围绕《说唐》中的劫皇杠展开。清未至民国,《响马传》在京剧、琴书大鼓及地方各戏曲中都有演出,在那时民间传播的很广。 秦琼、程咬金等山东响马也好,山东好汉也罢,距离现今已一千多年了,人们了解也是通过演义的形式。要说离现代年限近的,并且名头大的,那得属民国山东大响马孙美瑶了。

民国12年5月间,山东临城发生了一起轰动国际的火车大劫案,一千多名土匪把津浦路北行车经过离临城站约三公里的铁轨扒开,打劫了常有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来华人员乘坐的特别快车。绑走外国旅客19人以及中国旅客100余人。被掳的中外肉票,都被押往匪巢山东峄县抱犊崮山麓。一时间,北京民国政府吓得魂飞七窍,慌了手脚,把一切政务都停顿了下来,集中全力讨论营救外侨问题。因为外国公使的压力已是超级巨大。

而这一劫掠‘’大手笔‘’的主角就是山东悍匪孙美瑶。要说山东响马名声,他绝对算挂一档,也算旧社会最后一个名显的了。

孙老五随后与北京政府谈判、纠扯,又是一番番波折起伏。这里限于篇福,不细谈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网查下民国第一案孙美瑶。只重点说一句,你认为孙老五是匪吗?那小编告诉你,古今多少事,谁有能言清孰是孰非。说孙老五是响马,对,没错,打家劫舍。说孙美瑶是好汉,对,也没错。不服他是好汉,想喷几句,那你先过过鲁迅、冰心这关。鲁迅、冰心皆赞扬孙美瑶乃英雄豪杰。

真应了句: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这个涉及到强盗、土匪来历问题

明朝以前的强盗土匪,除了以打劫为兴趣的纯坏蛋,大部分都是受不了王化压迫的贫穷百姓,这些人活不下去,只好落草为寇成为山寨中人,在早年,这些人被称为绿林好汉。比如梁山聚义的那帮人,宋江掌权之前,打出的旗号是替天行道,为活不下去的苦哈哈们伸张正义

大约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绿林好汉还是存在的,但绿林中多了一股中坚力量,这个力量就叫响马。其实响马也是活不下去的贫苦百姓,但和早年的山寨中人不同的是,他们有马

或许有人说,都是有马的人了,怎么还能活不下去呢?古代有马人家相当于今天坐奔驰开宝马的大富之家呀

这个就涉及到明朝马政了

大明喜欢进攻,但进攻需要马匹,可明朝又缺战马,怎么办?在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下达养马令,每N户人家就得养一匹战马,这条命令纳入了地方官考核

养马尤其是养战马,可不仅是技术活,还特费钱粮。据计算,养好一匹战马,年花费相当于25亩良田产出

而且,马养死养残养不好,得赔……

明朝中早期还好,到明朝中后期,因战事频繁、天灾频繁,马匹极度缺乏

据说魏忠贤喜欢给小太监封官,小太监开始时兴高采烈,可到年底,一个个都麻爪了,为啥?因为按照级别,太监们一个个都得上交一定数量的战马。太监们的战马怎么来,还不是得压给地方百姓。而老百姓呢,自己都养不活,又如何能养马呢?

有道是靠山吃山,这时候,民间养马百姓骑马落草了,成为强盗土匪

之所以叫响马,因为鸣镝震人心,这帮养马百姓转职成的土匪,抢劫之前总会放鸣镝箭

久而久之,响马成为强盗土匪代名词

首先,任何朝代大家都知道当土匪不是一个很光彩的事情,所以,当土匪风险很大,也见不得阳光,利用马匹灵活机动。也很需要虚张声势和报团取暖,利用响箭提醒同行:我在这里做买卖,我吃不下大家一起吃,或者,我在做买卖,我吃的下,你们别凑热闹!

其次,土匪恶名在外,但是本性也不希望杀戮太重,利用响箭和马匹身上的銮铃壮威,迫使被抢劫的人放弃抵抗!

总之,中国人做事讲究“盗亦有道”,凡事有个说辞,做着才顺当,说服别人也顺便说服自己尽量的心安理得!

先听到马奔跑的声音传来指骑马抢劫的盗匪。《清史稿·刑法志二》:“如实系土匪、马贼、游勇、会匪,方准先行正法。”

响马一词流传已久,有人觉得自东汉起才有的,实则早在西汉时,太史公的《货殖列传》就有记载:“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这大概就是响马的原形了。

那响马为什么会被称作是响马?有种说法是说马贼总是在马脖子上挂上铃铛,这样开始抢劫的时候人家听到铃铛响,就知道是马贼来抢货了,还有种说法是说马贼总是在抢劫之前放上几箭,故意弄出些响声,用以来告诉人家,我们来抢东西了。这样看来这些强盗们到时候颇为可爱,我们即便是抢也要正大光明地抢,我们可不是普通的小贼,我们响马光天化日正大光明地抢货。而且山东还有女响马,并且各个都很厉害,比如说有名的“杨家枪”,就是一位女响马开创并且流传下来的。

也有人很奇怪,山东不产战马,为什么却出了响马呢?其一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群山连绵不绝,中间却可以通行,给躲避官兵的盗贼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别人犯事儿不被抓,过得越来越滋润,其他人自然有样学样,响马越来越多。

其二是因为当时的年成不好,洪水干旱引发的洪灾与旱灾让谁都吃不饱,毕竟本本分分能过好日子的时候谁愿意出来打打杀杀干些抢人家东西的事儿,还是环境所迫,这时候就体现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有能力和胆识过得更好自然要出来拼一把。

响马,古指拦路抢劫的强盗,又称“响马子”,指盗贼,拦路抢劫商旅的强盗,因强劫时放响箭得名,响箭一响,马匪就会杀出,抢劫货物辎重。

响马一词原出于山东,自东汉以后,山东的土匪在马脖子上挂满铃铛,马跑起来铃铛很响,故土匪也称为响马。山东之所以多“响马”,这也是与朝政的逼迫有关。比如明代的“马政”,就是催生“响马”的直接推手之一。当时政府推动马匹“民牧”,即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实行,订有应纳马驹数,若不够,养马户须赔偿,养马户多因此破家,转为“响马”,以此谋生。

“响马”是一种简化的称呼,原来叫做“放响·马盗”,这是“放响”+“马贼”的组合,有时简化为“放响 马”,甚至“响马”。

例如,《包公案》

《钦定日下旧闻考》

放响是箭上带哨,箭往天上射,有时候也随意往林间射,目的不是射人。响箭在空中发出尖锐的叫声,以此来告诉来往商旅行人“俺来了”“要财不要命,恁都不要动”。同时告诉埋伏在各处的同伙一起行动,就跟摔杯为号似的。

以前山东的土匪讲江湖道义,马脖子上挂铃铛,人未到铃声先到,相当于要抢你之前先和你说一声,乃响马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响马传 中国古代小说中 为什么要把强盗、土匪等人称为“响马”下一篇:四国岛 日本战国大名长宗我部元亲为何没有统一四国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