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 战国七雄中韩国为什么最先灭亡

导语:韩国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一分为三而来,虽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却较为弱小,夹杂在各强国之间,北为赵国,东为魏国,南为楚国,西为秦国。且韩国作为秦国东进的第一个障碍,也是最先灭亡,那么具体有哪些原因呢?一、韩国实力弱小的原因韩国虽为七雄之一,但是国土面积和实力却为七国中垫底的存在,早年间韩昭昭侯和秦孝公分别任用申不害和商鞅变法,申不害重

韩国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一分为三而来,虽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却较为弱小,夹杂在各强国之间,北为赵国,东为魏国,南为楚国,西为秦国。且韩国作为秦国东进的第一个障碍,也是最先灭亡,那么具体有哪些原因呢?

一、韩国实力弱小的原因

韩国虽为七雄之一,但是国土面积和实力却为七国中垫底的存在,早年间韩昭昭侯和秦孝公分别任用申不害和商鞅变法,申不害重用"术"而商鞅重"法",申不害变法没能让韩国成为强国,因为他的变法不彻底。而商鞅的变法让秦国一举成为七国中的强国,韩国只能在列国的夹缝中生存,所以也是帅先灭亡的一个原因。

二、韩国地理位置成为其帅先被灭亡的原因

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素有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夙愿,而且秦国采取的逐个击破,慢慢蚕食的政策,先有张仪的连横之策,后有范睢的远交近攻之法,使秦国国力和领土不断扩大,而韩国是挡住秦国东进的第一个障碍,不灭韩国秦国则只能永远守卫那函谷关内的寸土之地,所以当秦国强大之时,势必首先攻取韩国。

三、韩国的软弱也成为其灭亡的原因

在秦赵长平之战前,韩王担心秦国的虎狼之师攻伐,于是想直接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期得到赵国的庇护,然而长平之战时韩国并未帮助赵国,后来赵国战败,韩国也自身难保,所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韩国的软弱也是其灭亡的一大原因。

结论

韩国的灭亡有其自身的软弱和弱小等内在因素,也有其地理位置等外在因素,但是韩国能被第一个灭亡,总有其自身的弊病所在。

韩国最先被强秦灭亡,不应该让人们感到奇怪。因为秦国要打开东出讨伐天下之路,首先就得佂服三晋。三晋位于天下之中的位置,恰好堵住了秦军东佂的道路!

想当初秦穆公空有经略中原的志愿,但却因为晋国的堵截而始终无法达到目的。而后秦国虽经过商鞅变法的改造,拥有了逐鹿中原的能力。且又有司马错夺取巴、蜀两地,占据西南粮仓的加持,已经具备了“足食、足兵”的实力。可却依然无法在没有佂服三晋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扫荡天下。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三晋横亘于天下之中央,其位置之重要无以伦比。若是秦军不能佂服三晋,便向燕、齐、楚三国展开兼并之战,则胜不能据其地,败不能返秦国!

因此三晋乃是秦国必欲扫平之而后快的标靶,不过吃柿子要捡软地捏。固然以秦国虎狼之师,扫荡六国之中任何一国,皆罕有敌手。但却不能树敌过多,以免在迫使六国再起合纵抗秦之心。于是秦国就把目标对准了国力相对薄弱的韩国,而曾经有过“强弓劲管自韩出”的韩国,在饱受了秦国的侵略之后,早已是心力俱疲。故而韩王很早就向秦国“称藩内附”,主动将自己降为秦王驾下的藩臣。希望借此满足秦王的虚荣心和贪欲,给韩国保留一线生机。

然而尽管韩王很恭顺,但还是无法阻止韩国亡国所命运。这怪不得韩王,因为韩国的实力太薄弱了,硬抗是抵挡不了秦军的。虽然他的恭顺也没能挽救韩国,但毕竟还是避免了韩国在兼并战争中更多的流血,和无谓的牺牲。当然也怪不得秦王,因为在秦强六国弱的形势下,秦国已经具备了一举扫平天下的有利条件,而且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胜战要素,也都在秦国这边。所以己经丧失了抗秦能力与信心的韩国,当然会因其实力最弱,而成为被秦军扫灭的第一个诸侯国了!

综合上述:韩国亡国的原因有三,①、实力最弱②、信念丧失③、信置重要。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最没用存在感,它先于其他五国被秦国灭亡,有其必然性。下面,小牛就为你分析一下。

一,韩国在七雄中面积最小,人口也在最少之列,综合国力最弱。

韩国位于北纬35°、东经113°交点以南地区,正处天下之正中。它面积大约9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超过200万,境内还有东西周两个小朝廷,这个规模在战国七雄中是属于最小的。韩国国土虽然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大平原上,但是在战国时期,那里水灾频仍,水利设施不足,经常发生河流溃堤和洪水外溢的现象,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和不确定因素,常常发生粮食匮乏的情况。农业基础先天不足,使得韩国经济规模偏小,综合国力偏弱,在七雄中竞争力最差,最没有发展后劲。

二、地缘政治环境恶劣,韩国接替郑国,又成了四战之地。

韩国处于天下正中的位置,放在今天可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在先秦诸强争霸的背景下,这反倒给韩国带来了麻烦。通向东西南北方向的通衢大道穿境而过,韩国是逐鹿中原的队伍必经之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缺少天然屏障,国土狭窄,也没有什么战略纵深。敌人一旦攻进来,便可以长驱直入占领全境了。韩国四周有秦国、楚国和魏国这三强,始终处于强大的外力威胁之下。它的西面就是最强大的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以来,秦国一直奉行着向东扩张的基本国策。秦国不仅堵住了韩国向西发展的路线,而且把韩国列为其统一天下过程中首选的鲸吞对象。韩国的南方面对的是二号强国楚国,楚国也把韩国一带作为自己入主中原的跳板,早有吞并韩国的想法。北面则是魏国,魏国与韩国同属三晋,可战国时他们彼此之间如寇仇一般,战事不断。灭掉郑国后,韩国移都新郑,继承了郑国的衣钵,也把四战之地的风险继承下来。想当年,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晋国秦国,曾为争夺在郑国的利益大打出手,爆发了着名的崤之战。占据天下正中后,韩国在七雄争霸中风险越来越大。秦国向东横扫六国时,第一个灭掉的就是韩国。

三、基本国策反复无常,没有信用,没有朋友,四面受敌。

徐州相王后,韩国也跟着齐魏等国称王。但是,国王的称号没有使韩国君臣振作起来,建立一番事业。他们反倒浑浑噩噩,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信心,没有清晰明确的基本国策。宣惠王时,正赶上秦国有了一个强势国相张仪,从此后,韩国凶多吉少。韩国遭受秦国入侵,君臣们不是想着积极抵抗,而是异想天开地在秦楚之间做危险的游戏,幻想与秦国连横来对付楚国,企图利用秦楚矛盾而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韩国之举招来秦国无情的报复,韩国期待着楚国如约派来救兵,可望眼欲穿,也不见楚军一兵一卒。韩国有苦说不出,不得不乖乖地送出太子仓,到秦国做人质。韩襄王时屡屡遭受秦人入侵,可是,韩国像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似的,秦国越虐韩国,韩国就越跟定了秦国,去攻打楚国。此后,韩国在确定太子人选时,向秦楚齐魏等国敞开,任由他们插手韩国继承人问题,将内部事务国际化公开化,丢尽了国家的颜面。

四、割地赂秦,饮鸩止渴。

大敌压境,把屡战屡败的韩国人吓破了胆。一听边塞警报,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组织抵抗,而是该割让那块土地,如何让入侵之敌消消火,以求短暂的安全。苏洵写《六国论》,探讨六国被秦国灭亡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用土地贿赂秦国,如同割肉,最后导致灭亡。其实,苏洵的矛头主要就是对准韩国。韩厘王时,先是26万韩军被秦国打败,后是宛地被秦国攻克,后来,索性韩国割让武遂二百余里给秦国。从此后,韩国割地赂秦上了瘾,秦人贪得无厌,要改变游戏方法。他们一片片地蚕食韩国土地已不过瘾了,干脆就开启鲸吞的模式,今日五城,明天十城,越割,胃口越大。到了桓惠王时,韩国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眼看着上党郡保不住了,韩国人灵机一动,换了个贿赂的对象,把上党送给了赵国。后来,在那里爆发了着名的长平之战。土地割来割去,实在没有什么可割的了,秦人也不耐烦了,直接攻陷了新郑,俘获了韩王安,将原韩国辖地变成了大秦的颍川郡。那一年是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诸侯国。

五、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缺乏优秀的政治人物,君无圣君,臣无贤臣。

在韩国短暂的历史中,没有出现卓越有为的国君,这是韩国之大憾。称王之后,宣惠王、韩襄王、韩厘王、桓惠王、韩王安,走马灯一串,可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如一个,根本没有人可与秦孝公、齐威王相提并论。没有贤君,韩国贤臣也少。早期出了一个国相申不害,治理韩国十四年,举国大治,秦国等强敌不敢对韩国用兵,这段时光成了韩国美好的历史记忆。后来,公仲担任国相,他净给宣惠王出些不着调的馊主意,要么割地,要么连横,使国家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可怕局面中。看到祖国处在如此危难之中,有一个贤人为此忧心如焚,他就是韩非。韩非是韩国公子,多次向韩王进谏,主张修明法制,富国强兵,却不被采纳。后来,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说难》《五蠹》,感慨万千。为求得这样一个贤人,嬴政下令发兵攻韩,终于如愿,韩非也带着遗憾,永远告别了祖国。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首先称霸,魏国之后秦齐互霸,楚国是老牌强国,赵国后期胡服骑射异军突起,燕国也在燕昭王的带领下曾短暂强盛,只有韩国在七雄中一直弱势,直到最先被秦灭亡。

先天不足

韩国和魏赵一起在三家分晋后建国,晋国一分为三后实力大幅削弱也是必然,在地缘上赵国在北方处境略好,而魏韩两国地处四战之地,处境十分艰难,这时候已经不和春秋时期一样国家林立,已经没有了那么多小国当缓冲地,所以很容易四面受到攻击,大大限制了发展。

错过发展最佳时机

魏韩两国地处四战之地,魏国魏文侯首先看到了危机,并首先在魏国进行变法,使得魏国称霸诸侯近百年。

与魏国相同处境的韩国被魏国领先后,可谓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虽然韩国有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但这时齐魏秦楚已经崛起,各国已经容不得韩国发展,韩国也只能做齐国围魏救韩的炮灰了。

四面受敌

在战国初期各国内部相对都比较混乱,无暇争霸,魏国也趁机建立霸业,不过随着秦齐楚等国纷纷觉醒,四面受敌的劣势也显现出来,稳坐百年霸主的魏国也很快倒下,霸主魏国尚且抵不住四面受敌,作为魏国小弟的韩国就不必说了。

魏国没落后,齐秦开始争霸,魏韩两国成为了齐楚两国的缓冲地,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更难发展。

齐国没落后,秦国基本一家独大,这时的秦国开始肆无忌惮,韩国也成了秦国东进的第一打击对象。在之后秦国最后的敌手赵国衰落,秦国更加畅通无阻,作为秦国必经之地的弱小韩国首先被灭也是必然的。

在笔者看来韩国最先灭亡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

韩国独特的地理位置

三家分晋时,韩国得到了上党高地,它东瞰邯郸,北危晋阳,南临大梁,虽然不是最肥沃,也不是最大,却是最好的战略要地

面对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如果秦国想要东出,彻底统一天下,那么,首先就是要兼并韩国,再对其他国家用兵才是上上之策!

韩国兵器甲天下

就像当时齐国的富庶一样,韩国出了名的就是武器好

韩国弩,当时盛传“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其射程能达800米,再配上丰富的铁矿以及先进的锻造工艺,便成为韩国安身立命之本

而秦国已经养有大量的马匹了,如果再彻底攻打下韩国,获得韩国的弩箭,那么,绝对优良的武器,必然会让秦国战斗力提升几个档次,那可是对付山东诸国的利器。

韩国相比其他诸侯实力略有逊色

虽然韩国经历过申不害变法,三家分晋时是是万乘之国,但是此时的韩国已经日落西山了,经过秦国几代人努力,已经达成了出东出目标。

而东出最直接受害者就是三晋,可三晋中属韩国弱小,而作为弱小的代价就是要付出足够的地盘,

就这样,到秦王政时代,韩国就是最好欺负的那个,你让秦国先灭他,获得武器,和优越地理位置这可能么?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新郑,韩国灭亡。韩国在东方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以下具体说明。

先天不足

我们知道,韩国源自于赵魏韩三家分晋。而三家分晋的时候,魏国得到了河东地区,河东是开发最早的、最肥沃的区域,拥有晋西南,渭北平原这些产粮地,这也是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天下的重要资本;赵国得到了太原盆地,之后又得到大同盆地,还有河北山麓一块,虽然比不上河东之地的肥沃,但战略位置极佳,也算差强人意。

而韩国并没有分到出名的产粮之地,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上党高地和宜阳铁山,上党高地地势险要、俯瞰四方为兵家必争之地,后面秦赵长平之战就是因为争夺此处,而宜阳铁山加上韩国掌控先进冶铁技术,使得“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表面上看这两处是韩国的优势,但有实力才能发挥优势,没有实力就只能是取祸源头,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国的上党和铁山都是引得四方觊觎的宝物,而韩国自身又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来充分发挥优势,于是就只能在不断的战争中逐渐消耗国力,走向灭亡。

地理位置

这个也可以看成是三家分晋的后遗症之一,本来晋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能够成为和齐楚并称的超级大国,靠的就是自己的国土面积、人口这些硬实力。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实力一分为三,赵魏韩每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及晋国,仍处在中原四战之地,并且平白地多出了两个邻国。

这其中以韩国的地理位置最差,北边是战国首霸魏国,南边是战国账面实力最大的楚国,西边则是后起之秀秦国,这三个国家都是好战分子,韩国的日子可想而知。韩国的四周都是强国和大国,这让韩国无法扩张自己的疆域,反而要面临被进攻的压力,其战略空间被明显压缩。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韩国正好是秦国东出的第一站,秦国想要统一天下,采取的是远交近攻之策,首先扫除的必是韩国。与之相对应的是,齐国离秦国最远,因此是秦国一直结交的国家,因此在六国之中最后灭亡。

没有战略纵深

同上面的地理位置一脉相承,由于韩国的战略空间被几个强国不断压缩,使得韩国向四方都无法拓展领土,因此也就无法建立有效的国土战略纵深。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国都曾先后被吴国、秦国攻破,虽然元气大伤但仍能复国,苟延残喘,就是因为楚国土地太过广袤,哪个国家也无法一口气将其全部消化,因此楚国可以东山再起。

历史上的沙皇俄国和苏联,被拿破仑和希特勒打得一溃千里,但人家国土纵深太大了,打着打着法国和德国就没有后劲了,但俄罗斯还可以继续诱敌深入,最终拖垮了这两个军事强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就是战略纵深的重要性。

韩国由于没有寰转的余地,因此秦国稍微一发力,就灭国了。

变法不彻底

战国时期除了秦国着名的商鞅变法外,实际上在这之前魏国曾有李悝变法,楚国有过吴起变法,之后有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商鞅同一时期的韩国也曾有过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也是法家着名的代表人物,在法家三学说中,商鞅强调“法”,慎到强调“势”,而申不害强调“术”的作用。所谓“术”简单来说就是君主统御臣下的手段,当然申不害的“术”也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

总的来说,申不害变法虽然使得韩国短暂强盛了十几年,但他的理论学说主要是为了增强、巩固君主的地位,而且太过于依赖君主个人,韩昭侯和申不害一死,韩国又迅速衰败了。相对于秦国、赵国、魏国等国的变法,韩国的变法具有不彻底的问题。并且,对于军事上没有彻底变革,加上缺乏名将的率领,韩国在军事实力上可以说是战国最弱的。

综上,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灭亡的,可以说是先天的底子不好加上后天人为改变不够的必然结果。

【历史小八卦迷】来解答:同为战国七雄,韩国为什么最先灭亡?是时运不济,还是实力不足,或者两者皆有之。

成也地理位置,败也地理位置。

从此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势力区域不大。能在纷纷扰扰的乱世中占有七雄之一之位,韩国占有的上党高地的确给韩国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怎么个好法呢?它东瞰邯郸,北危晋阳,南临大梁,虽然不是最肥沃,也不是最大,却是最佳的战略要地。据说因上党高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号称“天下之枢纽”。

就因为上党高地是个战略要地,各国都想拥有这个“宝地”,为此它也给韩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秦国的东进战略

秦国一直推行远交近攻之策,韩国离秦国最近,自然也就成为了秦国先下手的对象。

韩国实力的不济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依旧不可否认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的那一个。不信,我们试着来对比一下:

公元前403年-前357年:魏、楚、齐、赵、韩、秦、燕。。韩国实力排倒数第二。

公元前356年-前341年:楚、齐、秦、魏、赵、韩、燕。韩国实力还是比不过其他五国,稳坐倒数第二。

公元前340年-前311年:齐、秦、楚、赵、魏、韩、燕。唉,韩国实力依旧倒数第二。

公元前310年-前284年:秦、齐、赵、楚、燕、魏、韩。韩国,你的难弟燕国都赶上去了,为啥你还是在原地踏步呢?

公元前283年-前262年:秦、赵、燕、楚、魏、韩、齐。韩国,你果然是万年倒数第二啊。

公元前262年-前221年:秦、楚、齐、魏、赵、韩、燕。不说了,韩国已放弃挣扎。

由此可以看出,战国七雄中韩国一直处于弱势。它最先被秦国灭亡,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韩国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原因有二:

①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②韩国接壤秦国,离秦最近

在秦始皇正式登基并铲除嫪毐、李斯两大集团之后,他开始走上了他的统一之路,想要统一就必须得灭掉六国,于是他便开始从韩国最先开刀。

韩国,它不同于如秦、楚等国家,它不是周朝初期周武王亲自分封的诸侯国,它出自于晋国,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再说秦始皇,他的统一路必然困难的,那他想统一就必须要先吞掉一部分弱国,然后再去攻强国。

如果我们看一下战国时期的地图的话,我们可以发现韩国很适合作为秦始皇的第一个第一个目标,因为韩国它又弱,离秦国又近。

我为什么说韩国是弱国?

战国七雄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成功的变法,而韩国没有,身边同自己一个起跑线上的国家都逐渐变强大了,而韩国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这还怎么比。

其实在刚刚瓜分晋国时,韩、魏、赵三国的实力都是差不多的。但没过多久,魏国就率先称霸,魏国衰弱后,赵国又强势崛起,在战国后期成为唯一能与强秦争锋的关东首强。

反观韩国,它从未改变自己的跟班角色。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国的地盘有点小,并且还被三大家夹在了中间,比如秦能灭巴和蜀,楚能吞吴和越,韩国只能盯着晋留下那一亩三分地或者搞一下偷袭什么的,如果它学秦国他们去攻打周边中小国的话也不现实,因为它边上没有其他国家了。

难不成要它从秦楚魏选一家决战?这不现实。

韩国离秦近

上文也提到了韩国的地理位置,韩国处在秦楚魏三国中间,确实很尴尬。

也是因为韩国有如此地理位置,秦始皇才会第一个进攻韩国。

因为如果灭了韩国之后,原韩国地区占领后,他可以继续巩固自己的实力,不会因为秦国和战利地相距太远,而跟不上粮草。

并且还可以让秦始皇有更多的选择,他可以选择北上打赵,或者东进打魏。

所以,对秦始皇如此有利的韩国,他怎么会看不到呢?

秦始皇十年统一战争前韩国被蚕食只有一个郡的面积了!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进入战国时代,魏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还有秦国都曾经先后强大,唯独韩国没有特别出彩的表现。

韩国坐拥三川之地,盛产铁器,在七国之中韩国的铁质武器装备首屈一指。韩国的君主也曾经想要强大,于是进行了着名的申不害变法,但最终却在战国首霸魏国的军事打击下以失败而告终。

魏国霸权衰落,紧接着就是更为强大的秦国崛起。韩国地处在秦国东进的咽喉要道之地,于是成为秦国的主要打击目标之一。

在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之前,秦国的历代君主通过持续的打击不断的蚕食韩国的领土。尤其是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之下,韩国的生存空间被大大的压缩。于是在韩国灭亡前的三十年间,韩国的主要策略是依附秦国。

以肉喂虎狼,岂能是长久之策?在夹缝中生存的韩国最终被虎狼之秦所灭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公元前230年,先投降秦国的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俘获韩王安,灭亡韩国,设韩地颍川郡。

综上所述,韩国在六国当中第一个被秦所灭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韩国朝野上下依附秦国的战略方针更是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谈秦说汉战国七雄中,韩国为什么最先被灭亡?

主要是地缘问题,韩国西邻秦国,东接魏国,北近赵国、南交楚国,都是一些刺头国家。所以说,韩国地处中原中央,强则可以四处出击,弱则四面受敌。韩国地处黄河以南,是秦国东出函谷关必经之路,所以第一个被强大的秦军所灭很正常。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任李李悝为相率先实施了变法,史称“李悝变法”,变法里最重要的一条,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考核挑选优秀的士卒严加训练,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魏文侯率领他的魏武卒曾经吊打秦军甲士,拒秦军不敢黄河饮马,称霸一时。接着,楚国任命令尹吴起,主持楚国的“吴起变法”。吴起在李悝《法经》的基础上,将各项制度更加深化,使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公元前359年,卫国人公孙鞅也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启动了“商鞅变法”。变法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施军功爵位制,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都一样,只要有杀敌数量就可以授予爵位。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史称“申不害变法”。即用绩效考核的方式管理下属,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公元326年,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军事改制,建立了中原第一支轻装机动骑军,军力迅速发展,吊打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辟地千里。

综合看来,不管是楚国、秦国、韩国,还是魏国本身,都是以李悝的《法经》为基础,进行变法。魏国建立了强大的“魏武卒”,但领导人魏文侯死后,变法无以为继。楚国搞的吴起变法,也因贵族的反对,楚悼王死后也停止了,都只是触动皮毛。

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的内容主要偏重于内部管理,在军事上的成就不大。而商鞅变法则基本上是全方位的都有触及。当然,商鞅能得到支持是因为秦孝公变法的决心最大。从变法时间顺序上看,先魏国、再楚国、秦国、韩国、赵国,秦国持续的时间最长。

从楚、秦、韩、赵、魏五国变法结果来看,虽说楚、魏、赵三国变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秦国变法最彻底,效果最大,建立了一支敢于拼命来换爵位的甲兵。而韩国变法没有过多地涉及军事,时间也最短。相比之下,秦强韩弱就很明显了。

韩国的领导在外交关系上也不行,公元前327年,韩宣惠王送了一座城池给秦国的忽悠家张仪,请其游说秦国罢兵。但楚国怕韩、秦结盟,也忽悠愿出兵协助韩国。结果韩国与秦国中断外交关系后,秦军进攻楚国,楚国却置之不理,上了一个大当。

公元前300年,韩国跟秦国已结盟,楚国包围了韩国的雍氏,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国也同样不发兵。秦国为了忽悠韩国,把占了的武遂一下子还给韩国,一下子又抢了回去,韩襄王还屁都不敢放一个,一个国家混成这个样子,不灭亡也难呀。

富国强兵之后的秦国,制定了东扩的既定方针。韩国因距离秦国太近,是阻止秦国东出的障碍,所以成了秦国优先打击的目标。诸侯们为富国强兵,而使出浑身解数,也韩国最敷衍,所以别人在强大时,韩国还在原地停留。韩国的外交关系搞不好,像墙头草一样忽左忽右,招人恨。这也许就是最先被灭亡的主要原因吧。

2020/9/28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皮影戏的来历 皮影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皮影是怎么来的下一篇:象棋的由来 中国象棋的起源 中国象棋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