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东北地区又称关东是指什么移动 闯关东 关东指的是哪儿

导语:“闯关东”中的“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就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以及内蒙古东部这一大的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区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在明朝时被称为辽东。在清朝时又被称为关东。其之所以得名为关东,则是因位于山海关以东而得名。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移民大潮。具体是指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

“闯关东”中的“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就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以及内蒙古东部这一大的区域。

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区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在明朝时被称为辽东。在清朝时又被称为关东。其之所以得名为关东,则是因位于山海关以东而得名。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移民大潮。具体是指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向关东地区迁徙谋生的移民大潮。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闯关东这股移民大潮呢,其实,这主要还是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有关,也就是因为穷的缘故。在这三百来年的闯关东历史中,大致经历了四次移民大潮。第一次,是在明末清初。第二次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民国初。第三次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后一次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

根据有关统计,当时,迁入吉林省最多的是山东人。从清人入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先后迁入吉林的人口据说超过了一千万。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从事农耕与畜牧,也有一小部门人则以经商为生。当然,对于多数闯关东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谋生的主要方式就是挖煤、挖人参、淘金。

闯关东整体而言,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若是可以谁又会愿意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呢。但在另一方面,闯关东的移民大潮也为关东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当地的社会文化等的发展,乃至是当年的抗击日寇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闯关东”中的“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就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以及内蒙古东部这一大的区域。

关东,是以山海关为界,过了山海关,就是关东了,关东泛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靠近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几个盟,如果说闯,就是有点冒险的意思,就是没有具体目标的冒险,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地图都不会有,闯也就是没有具体目标,只有一个东北的大方向,也就是闯到哪算哪,闯到哪走不动了,或者闯到哪累病了,累倒了,就在哪停下,挖个坑搭个窝棚,或者搭个马架,就在哪里安营扎寨,开荒种地了,说“闯关东”也是一个比较好听的词,而实际上,闯关东就是逃荒的,就是挑着担子,把不能走路的孩子放在担子的筐里,或者推着独轮车逃荒的!

我们家就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或者说从山东省逃荒来到东北吉林省的,那个时候闯关东,不是一户人,几个人家就能闯的,是一大家子十几口二十几口人,老老少少一起闯的,或者是几户人家成群结队来闯关东的,这样一旦有事的话,还能相互关照的,也好应付的,我的祖籍是山东省登州府来阳县小刘庄,嘉兴二年,也就是1797年,先祖刘玉逃荒来到东北吉林省,至今已经有223年了。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居多,也有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人,据统计,闯关东的山东人总数达到了1800万,解放以后统计的数字,还有800万山东后人留在了东北,我在农村老家的那些乡亲们,祖先都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当时闯关东的人,是从辽宁省开始,逐步向北迁徙的,也就是从辽宁省,到吉林省,再分别到内蒙古东部地区和黑龙江省,一直到解放前夕,闯关东的人口就没有停止过,直到解放以后,战争结束,国家安定,闯关东的队伍才停止了脚步,由于闯关东的人还没有闯到黑龙江省的北部边远地区,至使黑龙江省北部还有大片土地没有开垦,因此上,解放以后,成立了黑龙江省农垦集团,才把黑龙江省边远地区的土地全部开垦出来,就是到现在,黑龙江省的农垦集团还是继续存在的!

“人挪活”,人不挪可能就会被饿死,闯一路关东,讨一路的饭,也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闯关东的路上,但是为了不被饿死,也要闯出一条生路,闯关东的人带着一份求生的呵求和期望,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向着关东的方向跋山涉水,也给留在原地的乡亲们留下了一份生机和希望,闯关东是我们一段流血流泪极其悲伤的历史,电视剧“闯关东”也还原了那段历史,做为一个闯关东的后人,我们也没有忘记那段历史,也会永远铭记那段历史,最后祝福全国人民,生活都幸福,都平安!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闯关东,关,指的是山海关的“关";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又被长城关口一山海关以内的华北诸省份人称之谓:关东。

闯关东,一词:源自於1646年清朝入关以后,清政府於1651年的初次移民政策。

开始於东北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通过海上乘水陆引民移往辽宁一带,同时通过山海关陆陆通道徒步移向辽吉黑三省。此间移民大部分以山东籍人口为主。以后官方又实行了几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大批量转移人口。由于山东人多地少,在农耕年代,走亲投友自然流入东北的山东人口越来越多,有的家族群中几个兄弟结伴举迁东北的现象越聚越多。由先落脚辽东沿海地区,后又逐步向东北延伸,最终延伸至黑龙江、乌苏里江岸边。在今天东北三省的村屯中姓氏之中不难发现其规律。在黑龙江的农村村屯中,由一个家族兄弟立屯名的不在少数。探寻其历史,大都在10O一200年上下。在山东人的习惯称谓:闯关东。

1937、7、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东夷鬼子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全面开始。蒋介石为了抯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步伐,下令炸开了河南段黄河花园口,在阻挡日本鬼子南下速度的同时,也造成了数百平方公里的黄河泛区,大片良田被淹没、沃土变沙滩,泛区百姓死伤无数、生计无望,大批难民潮形成而涌向关外。建国以后,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河北、河南丶安微、山东等省的灾情,造成不少村屯出现饿死人的现象,野菜、树皮、地瓜秧等凡能入口的都吃光啦!自然流入、投亲靠友的盲流潮又在东北三省上演。

近3O0多年以来,有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的多少先人走上了闯关东之路,官方文书无从考证。…

据黑龙江人口统计的媒体报导,全省人口有75%的祖先源自於山东省。吉辽两省大体人口也更该差不多,再者,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也可以验证。说东三省文化源自於闯关东的孔孟文化,或者称移民文化并不是夸张。

广义现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部分区域,狭义主要指黑龙江及吉林部分区域。山东,河南,河北是闯关东主要输出地。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徙有三次。第一次清初,清军及眷属大量进关,造成原本就人稀地广的关东地区大量土地闲置,人丁较少也给边境安全造成潜在危险,清廷便诏令,促进并鼓励内地人入关,开垦荒地,繁荣经济,增值人气。第二次民国38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旱灾蝗灾严重,土地荒芜,颗粒无收,百姓无奈只好将妇挈雏举家迁徙关东。据统计,约有近2千万人之多。第三次上次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千里赤地,万户萧疏,便又一次引发了大规模流民迁徙闯关东。

《悲叙民国闯关东贫穷困苦的老百姓为生活所迫,集体或单身到关东地区伐木、采参等行为,这也是一种粗重、危险、靠天吃饭、朝不保夕的生活,相对原地来说,或许好些。

清末开始,以山东、河北为主体持续和大规模向东北三省移民,在历史这被称作“闯关东”。近日,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叫闯关东而不叫闯东北?关东又是指的哪些地区?

1、“关东”战国时就已出现

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专用词,“关东”早就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只不过古时的关东并非现在的关东。战国时期,远离传统中原地区,偏居一隅的秦国日渐强大,并且不断与东方六国发生战争。

秦国兵出渭河平原,进入中原地区时,必须要经过一道关口——函谷关。久而久之,战国七雄把函谷关视为地理、军事、政治的分界。函谷关之西的秦国被称为“关西”,与之相对的函谷关之东广大地区被称为“关东”。

2、“关东”明朝时被重新定义

明朝自成祖朱棣起,向有"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其来历最初是为防范蒙元势力,后期则主要防御女真铁骑、满族八旗兵。既然北京是“国门”,那么“门楼”在哪里?

于是,就不能不提到山海关。山海关是明长城东起第一关,更重要的是:它距北京仅280余公里,是挡在北京身前的一道屏障,失去山海关意味着不出5天,八旗军就能兵临北京城下。正因为山海关军事、政治意义极其重大,才有了“天下第一关”之称。

因此,“关东”明朝时被重新定义:山海关把满族八旗兵和北京城分隔开来,处于山海关之东的白山黑水被称为“关东”,因此清末这次大移民被叫做“闯关东”。那么,为什么不叫“闯东北”呢?

3、“东北”出现时闯关东潮已过

“关东”在山海关建立前统称“辽东”,这一称呼最早可上溯至周朝。用“东北”或“东北三省”专指辽宁、吉林、黑龙江则是在民国,也就是说在闯关东的年代里,“东北”一词还没有发明,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闯东北”的说法。

关东地区在普通民众眼里,主要指现在的东北三省。但因为满清与蒙古的特殊关系,至少在民国初年,关东还包括有蒙古西北的大部分地区。随着日本侵入,辽宁、吉林、黑龙江相继沦陷,人们才开始用东北来特指这三省。

东北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火药的发明者 为什么火药称为药 中国人发明火药的目的是什么下一篇:萨拉比亚 欧洲国家和俄罗斯之间 有什么历史性的“深仇大恨”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