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太庙 古代的配享太庙有多牛

导语:太庙是古代供奉君王牌位的宗庙,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叫“重屋”“世室”“明堂”,到了秦汉才正式称为“太庙”。再到后来,太庙不仅会供奉皇帝,也对少数人开放,比如皇后、宗室、大臣。什么叫配享太庙?就是说臣子去世后,名字刻在一块木头上,然后放在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旁。这代表着什么?后代皇帝到太庙祭祀祖先,给先皇牌位磕头的时候,顺便把配

太庙是古代供奉君王牌位的宗庙,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叫“重屋”“世室”“明堂”,到了秦汉才正式称为“太庙”。再到后来,太庙不仅会供奉皇帝,也对少数人开放,比如皇后、宗室、大臣。

什么叫配享太庙?就是说臣子去世后,名字刻在一块木头上,然后放在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旁。这代表着什么?后代皇帝到太庙祭祀祖先,给先皇牌位磕头的时候,顺便把配享太庙的臣子也跪了。这在古代可以说是为人臣者的最高荣誉,比黄马褂、三眼花翎的含金量高出几个层级。

含金量高就意味着门槛高,能够获此殊荣的人自然少之又少,连再造大清的曾国藩也没进太庙,一般也就三种人能够拿到配享太庙入场券:

一、皇帝在世时宠爱的皇后,并且有较大的家族影响力,品行端正。比如司马炎的武悼皇后杨芷,出生弘农杨氏,这个家族在汉朝就已经是大豪门;在教养方面,史书记载杨芷“婉嫕有妇德,美映椒房”。皇后配享太庙,只在魏晋时个别政权存在过,并非后世主流。

二、得到皇帝认可的有功之臣或宗亲。这类人需要有台面上看得到的功劳,或开疆拓土,如常遇春、徐达、沐英、清初铁帽子王,或有拥戴之功,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或在文治方面有大建树,如司马光、赵普。

三、皇帝极其信任的人。这种人,既无盖世之功,但就是会做人,会与皇帝建立密切关系,让皇帝在生前就离不开,比如张廷玉、和珅的弟弟和琳。

配享太庙,并不代表着可以一劳永逸,如果家人不争气,还是会被撤销牌位,比如和珅倒台后和琳就被撤出;房玄龄的儿子谋反,也导致房玄龄配享太庙的资格被取消。

随着帝王的变更,臣子的历史评价往往是动态的,这也会影响配享太庙的资格,比如武士彟,在世的时候没什么特别功劳或关系,但生了女儿武则天。武则天称帝后,他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被追加进太庙,后来武则天去世,武士彟又被撤出太庙。

再比如王安石,在生前就争议不断,名声时好时坏,虽然进了太庙,但随着评价的降低,也被撤出太庙。

有两个人需要特别提一下,一个是司马光,他是北宋名臣,《资政通鉴》的作者,王安石的政敌,属于保守派。别人往往只能配享一个皇帝的太庙,而他却能拿到两张入场券,同时配享宋神宗和宋哲宗两个皇帝的太庙。一人占两坑,唯涑水先生,也不知是不是小时候砸缸修来的福气。

还有一个是张廷玉,他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也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不过这张入场券拿得有点曲折。在雍正年间,张廷玉深受信任,被皇帝许诺,将来配享太庙。一个臣子一旦位极人臣,想平安着陆的难度系数太高了,张廷玉也遇到这个问题。

等到了乾隆继位,张廷玉在皇帝面前的信任度就受到动摇,一大把年纪了,还多次被乾隆责罚。

退休前为了配享太庙问题,张廷玉还跟乾隆过了几招,最后输得爵位也没了,家也被抄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后来,张廷玉回到桐城老家,没过几年就去世了。乾隆念在他是先皇老臣的份上,还是让他进了太庙,不过张廷玉已经感受不到了。

配享太庙,不管是对配享的本人,还是其家族,都是一项莫大的荣誉,但也像是虚名,可以带来关注度,并不能为后代带来实实在在的权利与富贵。传之后世的是爵位、财富与家学,以及官位恩荫附带的利益。

在中国古代,一个大臣官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就是“配享太庙”,无论是几朝老臣都没有能配享太庙的荣誉高,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荣誉呢?

太庙在古代皇帝的宗庙,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这种供奉祖宗的地方在夏朝时就有了,自秦汉之后,供奉皇帝祖先的地方就叫太庙,历代皇帝都要下跪磕头烧香的。

作为皇帝自己家的祖庙,里面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父母一类人,受后代皇帝的磕头跪拜也是当之无愧的,不过后来为了褒奖一些功臣,允许非皇帝亲族或是远亲的人配享太庙。

这些配享太庙的人和先帝一样,可以受后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头,享受到大型的祭祀,这是古代一个死者的最高荣誉,因为皇帝死后也不过是如此。

古代的太庙是一个王朝最为神圣的地方既然是极高的荣誉,所以能够得到这种荣誉的大臣是非常罕见的,在此只列举中国古代史上主要王朝的配享太庙的情况。晋朝晋朝总共155年,进入太庙的人员中,皇族2人,皇后1人,大臣4人。如果你是晋朝的大臣,那么大约是40年有一次机会能进入太庙。唐朝唐朝配享太庙43人,其中宗室2人,其余41人都是大臣,主要集中在初唐时期,从唐高祖时代到中宗时代,92年里有28人配享太庙,剩下的15人都分布在之后的197年里。其中40多年的玄宗一朝也只有1人,甚至有些皇帝在位的时候1人都没有入选过。

从张廷玉个人经历来看配享太庙的难度整个清朝只有张廷玉一位汉人享受到了这种荣誉,但也是他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为整个大清服务了50年的结果,50年下来矜矜业业,工作一丝不苟,才在换来了雍正的一纸诏书,给了他享受太庙的荣誉。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太庙是干什么的,它最早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和本朝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一些有卓越功绩的宗室甚至大臣的灵位也可以放在里边。

可见,皇帝如果说谁谁谁可以配享太庙,也就是说,以后的皇帝都得认谁为祖宗,祭祀的时候是要磕头的。

这个经常在清宫戏里可以看到,清朝之前极少有大臣得此殊荣,清朝也一般为宗亲,怎么着也都算满族贵族,只有张廷玉一人是汉人。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太庙是皇室的家庙,一般只有皇亲才能被供奉,再有就是被皇帝特批的人。和皇亲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说白了就是皇帝给自己的大臣们死后的一种无上的荣誉。

在满清王朝200多年的时间内,总共只有27个人获得了这种至高的荣誉,汉人中只有张廷玉有幸进入。

笔者就以张廷玉为例,张廷玉是一个官二代,他的老爸是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先后给雍正、康熙、乾隆三个皇帝当过秘书,做到了军机大臣的高位,张廷玉为满清的皇帝卖命可说是极致了,宵衣旰食,擅于揣摩领导的意图,这样的人皇帝自然非常的赏识。尤其雍正皇帝,经常给他赏赐,一出手就是给他上万两银子,后来在雍正皇帝病危的时候,还在惦记着他。

驾崩之前嘱咐张廷玉当顾命大臣,在遗嘱中特意写明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古代配享太庙,是文武官员死后的最高荣誉。可能相当于国葬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天蓬元帅是什么职位 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各司什么职位 为什么会贬下凡间下一篇: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配享太庙有多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