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古代为何日本人争相来中国“留学”呢?

导语:“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作为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待太久。因此,日本政府在第二次派遣唐使节时,同时派出了“留

“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

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作为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待太久。因此,日本政府在第二次派遣唐使节时,同时派出了“留学生”和“归国留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还在中国读书的学生。“归国留学生”将在派唐使节回国时一同回国。

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在用。所有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被称为“留学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现在选择出国留学,即使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早在100多年前,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就出现了留学潮。但是和我们现在的留学不一样,当时的留学主要是在日本。

一千年前日本人争相来中国留学,一千年后中国人争相来日本留学。

为什么是日本?

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1.理解明治维新后日本突然强大的原因;

第二,日本留学费用比欧美低。

因此,从清末到民国的几十年间,中国派出数万留学生赴日本留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今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清末学生喜欢聚在一起留学日本的具体原因。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去日本不再需要签证等一系列复杂的手续,这使得中国人去日本和北京上海一样方便。另外,去日本的机票也很便宜。最高一等票只要五十四银元,最低六银元。此外,张之洞等大臣强烈支持国内留学生赴日留学。

所以每年中国有上万的学生经常去日本的福冈、长崎、东京读书。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日本有足够的学校支持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吗?很多中国学生根本没学过日语。在日本生活恐怕很难。如果这些留学生真的去了日本,应该先去语言学校吗?

虽然这些问题可能对中国留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日本商人来说,只要有钱,什么都不是问题。中国学生要上语言学校,就要开设语言班,记录中国学生名单,剩下的就与他们无关了。

这是因为,在这些商人眼里,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来日本读书混日子,是因为父亲的生活很难违背或赶上社会潮流。即使这些学生在日本什么都没学到,他们将来回到家乡也会受到尊重,前途无量。所以日本商人只需要收钱,其他的和自己无关。

但当中国青年蜂拥赴日留学时,端方上奏朝廷,称:“得知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突然强大起来,中国人选择赴日留学。而日本的学术是学欧美的,那里的教育制度严谨,老师尽职尽责,很容易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中国人往往只关注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这很容易导致一种过去无人,学不到西方精髓的局面。”

1902年,段芳接任张之洞的职务。端方上任不久,就花巨资送湖南湖北20多名学生去欧美国家留学。不久后,清政府下令各省选拔一些优秀学生,送他们去西方留学。这时候的清政府和过去不一样了。不管做什么都要建立章程,甚至政府资助学生出国留学。

在章程中,政府规定留学生不懂西文的,应选择14、5岁、聪明、精通文理的学生;如果懂英语或法语,可以选择十五到二十五岁的学生。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教过留学生的各国使节一致认为,人过二十岁以后,舌根基本形成,其他语言很难学。而且年纪大的喜欢讨论时事,经常欺负年纪小的,很难管教。

那么,为什么清政府不直接选拔通晓西文的学生呢?

对此,章程说明边疆和中部地区淳朴,人民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很难选拔出精通西文的人。所以,如果你想学西文,就选比较年轻的。同时,为了防止留学生忘记母语,清政府还规定他们的汉语水平一定要更好。另外,政府选拔出国留学人员后,会按照省份进行分类。

各省必须派一名熟悉当地语言的“助教”带领留学生出国、租房、办理入学手续。如果实在找不到教的帮助,那么德国留学会翻译成英文,俄罗斯留学会翻译成法文。在这些留学的幼童中,如果有不听话、不愿意向别人学习、损害国家面子的人,他们会被强制送回去,并被罚留学费用。

然后,问题来了。当时去欧美留学的费用是多少?

在遣返留学幼童之初,留学人员由各省自行遣返,每年最低七八百两银子,最高几千两。结果,人民不仅有悲欢离合,而且不公平。因此,经调查,法院决定每个留学人员每年享受1220白银,即每月1220白银。其中22%交学费,82%支付学生校外住宿费用。

但是不同的学校支付留学费用的方式不同:如果学校提供食宿,使者统一支付费用,然后每个月定期给留学生12银作为零用钱。如果学生家庭贫困,可以向政府申请每月补贴12银给家庭。当时湖北是第一个实行这一政策的省份,以避免留学生的后顾之忧。

那么,当时一两银子是多少呢?

那时候“十个钱”可以买一个鸡蛋,一两银子可以买七八十个鸡蛋,人们在酒馆里吃的只有二十个铜币。如果换算成人民币,2009年一两银子约300元。这样一个留学生一年可以享受1220的政府补助,也就是36万。

当时中国对西方人才的需求很大,每个省每年至少派十名学生出国留学。所以地方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很大。所以,为了省钱,派人去比利时的大臣提出:“比利时的教育制度和欧美差不多,道路和采矿制造技术很高,学费和住宿费比欧美留学便宜三分之二,一年才1600法郎。与其花大价钱去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培养一个人才,不如用同样的钱去比利时培养三个人才?”

当时很多大臣都被王座感动了。

此后,清政府多次调整派留学生政策,比利时留学人数逐渐增多。据记载,1903年和1904年,两湖派11名学生到美国,24名学生来自德国,4名学生来自俄罗斯,11名学生来自法国,48名学生来自比利时。这些都是政府派出的留学生。

那么,一些没有被政府选举出来的学生呢?

如果他们想出国留学,他们必须自己付钱。自费留学费用在日本是最低的。

比如日本最著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就有专门为中国人设立的“留学生部”,一年学费只有36元,本科48元。如果学生想继续读“高级预备学院”和“大学系”,就要支付和日本学生一样的学费——高级预备学院37元,大学系33元。

当时一元华银等于两个日本银,相当于七个银元。也就是说早稻田大学每年的学费只有十七两银子,去欧美留学的话一个月二十两。相比之下,去日本留学要经济得多。更重要的是,日本学生不比欧美学生差。

根据张之洞1903年的章程,所有完成学业回国的留学生都可以授予进士和举人。1905年,朝廷首次举行归国留学生考试。因为,当时欧美学生还没有回国,所以考的都是日本学生。考试内容大致分为五类:国际公法、法律诉讼、商业金融、力学、化学。

笔试结束后,要进行“宫考”,这是留学生最头疼的。考试是国学:

第一,楚庄王的军事日常训练理论;

第二,汉武帝推荐人才上进。

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必须从小学习的知识,很容易。但是对于那些14、15岁就已经留学,1967年回国的学生来说,这些题目就很难了。但好在考试只是走个形式,成绩和职称评定无关。此外,公立和自费学生都可以参加法院举办的考试。

例如,是早稻田大学的一名自费学生。回国参加考试后,考了一等二,被授予陪审员。

从1905年开始,科举考试任用留学生逐渐成为朝廷的常态。直到1911年,朝廷为外国留学生举行了七次考试。其中,参加考试的有136名欧美留学生,1252名日本留学生。每次考试,几乎所有来自欧美的尖子生都有排名。

可惜留学生刚毕业回国,段芳去世,清政府即将走到尽头。

最后说一下女留学生。

随着出国留学热潮的发展,一些女性也积极参与到出国留学中来。但是由于学费和语言的原因,日本留学的女生人数比出国留学的女生多很多倍。最初在日本留学的女性都是“陪读”。他们被封建礼教束缚,跟着父亲、哥哥、丈夫漫无目的地去日本留学,然后一起回国。

后来随着留日学生的逐渐增多,陪读女性也逐渐增多,给留日女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商机。1899年,葛创办了实用女校,许多留日中国女学生都在此就读。比如1904年,秋瑾卖了妆付学费,独自去日本留学。她去了一所实用女校。到现在,学校还保留着秋瑾摘抄的诗。

请注意,以上均为自费出国留学。如果要问政府什么时候开始为送女学生出国留学买单的,可以追溯到1905年。那一年,湖南省率先派出二十名女子赴日。同年,冯天送熊希龄赴日公干,并与下田歌达成协议,从1905年起,冯天将每年派十五名妇女到实用女子学校学习。

可见,清末政府主导的送女留学生出国深造,使女留学生的留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07年,有数百名中国女留学生在东京学习;

1908年,在日本留学的女生有126人。

1909年,在日本留学的女生有149人。

此外,日本女子留学发展后,欧美留学也逐渐兴起。

然而,起初,女性仍然自己支付在欧洲和美国学习的费用。这些女学生大多来自富裕的官员或买办家庭,出国前受过正规小学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素养。1907年江苏省通过考试,选拔三名女学生赴美留学,开启了以官费支持女性赴欧美留学的新篇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长安十二时辰》右刹真实身份是什么 右刹最后会不会死下一篇: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秦军的武器装备到底如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