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秦军的武器装备到底如何?

导语:通过考古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和大量古代武器,揭示了秦朝的武器装备和生产水平,以及其金字塔式的军品管理系统。秦人掌握现代空气动力学的相关规律,制造的武器装备具备非常高的质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武器制造国,最终成为一代霸主。

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六国?当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武器时,专家们突然意识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往下看。

在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中,发现了大量古代武器。

这些武器的重新发现让公众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结合考古学家在河南西平县附近发现的大量古代炼铁遗迹可以看出,这里应该是2000多年前韩国的炼铁中心,当时的铁产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奇怪的是,同时期的秦人似乎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为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有4万件,都是青铜器。

试想一下,曾经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的武器装备落后了吗?

相信很多人对“一幅可怜的画”这个故事都有很好的理解。其实这个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记载。秦统一前一年,燕国受到强大的的威胁,几乎覆灭。一位名叫荆轲的密使以提供燕国地图的名义来到秦国。但是,提供地图投降是假的,真正的目的是刺杀秦王。

对此,司马迁给出了这么详细的描述,说:刺客名叫荆轲,手里拿着一把匕首,绕过殿中的石柱,去追击刺杀秦始皇的人。这时候秦始皇准备反击,可是他三次拔剑,都没有拔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司马迁解释说,剑拔不出来的原因是秦始皇的剑太长了。

但是了解古代兵器的人应该知道,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因为这种材料非常容易折断,不适合制作长剑。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王月最著名的勾践剑也只有55.6厘米长。所以青铜剑一般形状是宽而短,长度基本不超过60厘米。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当时秦始皇的剑是青铜剑的话,应该不会那么长,也没有理由不拔出三次。所以史学界对司马迁拔剑的解释非常困惑。

然而,随着1974年兵马俑武器的出土,发现了一把长91厘米的青铜剑。当专家们惊叹于这把青铜剑的长度时,也推测秦始皇很可能带来了一把青铜剑,其长度之大,以至于刺客追赶时没有拔出来。但紧接着,又一个谜题摆在了专家面前:秦人为什么要加长宝剑?

事实上,在短武器的战斗中,“刺”比“切”有更强的优势。因为,这种攻击方式更接近对手,这个理论是19世纪英国古代兵器学者理查德·伯顿给出的。所以秦人的剑比对手的剑长30厘米,进攻时更有优势。但毕竟是青铜质地。那么,秦人是如何克服其脆弱的属性的呢?

当时制作青铜器主要靠锡来调节青铜器的硬度。而且,通过研究人员对秦剑化学元素的分析,其材质中锡的含量比例恰到好处,使得青铜剑的柔韧性和硬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了解了秦人的青铜剑之后,再来说秦朝的弩。

六国统一后,秦朝面对凶猛的匈奴。当时匈奴骑士冲锋很快,很难抵挡过去的步兵营。因此,为了与之作战,秦军经常使用十字弓,利用十字弓的射击优势与之作战。但是兵马俑坑里发现的弩都是木头做的,已经烂掉了。

但研究者根据残存的痕迹恢复了弩的原始形状。秦朝的弩和弓在外观上是不同的。它需要踏板和全身力量来缠绕它。所以,据专家估计,秦弩的杀伤力很强,能在150米内射中对手,而最远射程可达300米。

而且在秦弩腐烂留下的痕迹中,考古学家惊讶的发现了一个小型机械装置,一个同样是青铜制成的小型装置,其实就是当时弩的扳机。该装置的设计十分精巧,构成了秦弩一套专属灵巧的机械传动装置。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秦弩放箭时钩齿突然下沉,还能使扣动扳机的动作更轻,更容易瞄准目标。

此外,兵马俑坑内还出土了大量的三棱三角箭。这种设计不仅可以使箭在射击时形成切割力,穿透装甲。

而且箭摒弃了带倒钩的设计,避免了射击精度受风力影响的缺点,使秦弩的射击更加精准。更让研究人员难以置信的是,测量三角箭后,发现箭的三个曲面大小、尺寸、角度几乎相同,流线型箭设计几乎堪比现代枪械的子弹,充分克服了空气体带来的阻力。

所以科学家认为,秦人当时已经掌握了现代空空气动力学的相关规律,可以根据相关原理制造武器。这个三角箭头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所以通过这一系列的发现,可以证明秦朝的武器装备和生产水平还是很高的。此外,在当时的秦,军品管理系统有四个层次,即项邦、工程师、程和工匠,每个层次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监控武器生产的质量。

可见,正是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使得秦国生产的各种武器装备具备了非常高的质量,并利用其特有的智慧开发出各种创新武器,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武器制造国,从而武力征服四周,最终成为一代霸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3676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为何日本人争相来中国“留学”呢?下一篇:龟虽寿拼音版 龟虽寿原文及翻译

文章评论